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使艺术设计活动的技术和非感性的知识比例增加,艺术设计突破了单纯艺术教育层面的感悟、体验、印证的教育模式,产生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室、教师工作室、校办企业、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校企合作办学等模式践行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其根本策略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创设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乃至社会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艺术设计教育担负着培养新时代的高等设计人才的重任,如何建立一种新的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刻不容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设计教育的发展就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它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和环境。针对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给了艺术设计教学很多启示:1.课程设置要多元化、综合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2.加大艺术实践课程的力度,向实践要知识、要技能、要创新思维。3.加强课堂中的"团队协作"和"参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马青 《计算机教育》2008,(16):81-82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动画设计”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艺术动画设计人才的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拓展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设计意识培养,提高设计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习激情和兴趣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的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目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在创新力培养方面存在的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现实问题,分析复合型人才模式内涵、特征以及构建探索,引出开放协动式设计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与实效性。通过多途径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师角色转换等教学策略的探索实践,为艺术设计教学理论创新提供新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升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关于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长久以来进行着更新变革。PBL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更具备先进教学理念,合乎艺术设计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章在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将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活动在PBL教学模式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研究。首先从PBL与“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概述着手,分析其基本概念,对基于PBL的“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课程定位探究,分别将其定位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成果凝练为宗旨、以创新竞赛与展演为媒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探求基于PBL的“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活动”课程策略,包括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创作及参赛流程、创新创业年会论文撰写及参赛环节、创新创业项目策划书撰写及实践、艺术惠民展演组织及策划,确保培养出精准服务社会的自主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OBE模式下,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参与乡村建设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乡村审美认知和感受能力为目标,引出学生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思考,塑造学生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乡村审美偏好。课程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基于教学目标搭建递进式教学体系,组织“理论—实践—反思”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艺术“大观念”和“大问题”意识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专业艺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7.
艺术与技术相统一是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工作作坊是对这种思想的最好体现。我国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是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工作室制教学体制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高校艺术设计的工作室教学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理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实践环境,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学习概念的深化,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做贡献。本文对自学、导学、助学教育模式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初步看法,介绍了"3L"教育模式在实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9.
文章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如何有效开展广告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艺术设计专业背景下广告学理论课程四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化、案例化、网络化、实践化。  相似文献   

10.
怎样提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塑造专业特色、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成为了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在研究产业形势和专业发展关联的基础上,以“工作室制”为载体探索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立场上进行的实践型教育模式,分别从专业定位分析、工作室模式建设、课程优化设置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艺术设计的发展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E-learning环境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而后介绍了CDIO的基本理念与教育设计思路,最后重点探讨了基于CDIO的E-Learning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一体化构思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近些年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专业素质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较为薄弱,加之传统的、类似美术课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已根深蒂固,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发展相对滞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该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从提升生源素质,努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尝试项目化教学;拓展专业内涵,提倡地方特色融入专业教学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引起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关注及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设计实践教学探讨为契机,对环境艺术设计实践环节进行研究。阐述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项目的结合、搭建学生与客户的交流平台、以及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等的重要性。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与企业联合创建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推进设计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践教学环节是中职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根据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特点和实践,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以及学校实践教学改革3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近年,很多艺术设计院校的学生会自觉地选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作为设计实践的方向,但面对“传统”怎么入手、怎么开展、怎么转化,却缺乏有效的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跨学科教学的“传统艺术设计原理”课程孕育而生,历经九年,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还有很多内容急需继续深入与发展。“传统艺术设计原理”课程探究设计中的普遍性、规律性科学原理,挖掘古代德育、美育中艺术设计的作用,运用于当代艺术设计与设计教育中。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形成具有中华德育、美育精神的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论,并通过数字网络教学、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国内外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及中小学教育机构展开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工学结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运用设计教育历史与现实比较的方法,重点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学生现状、师资建设、专业教学、课程建设以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紧迫性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章围绕“国内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通过资料搜集法、实地调查法,总结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统筹整合,引申出对校、企、协会三方合作的方式来搭建一体化、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平台等改革措施,打造多元的、能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软件工程师》2016,(7):53-56
为了推动高等数字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本文通过综合考虑教师目标、运行模式、项目、课程、活动、职业行为准则、环境,以及学生目标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创造性地应用TOPCARES-CDIO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新颖的TOPCARES学习体验模型。在其指导下,本文架构并设计了适合高等数字艺术教育的创新创业体验平台,即"艺创空间"。目前,"艺创空间"已经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系正式运营,并逐渐在创新创业专业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的重要平台。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着常规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在本校高年级的新媒体与动画实践课程教学中,有意识的将课程教学成果与学科竞赛挂钩。并由此探索了一条结合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的“双轨互动”的教改模式。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结合课程开展学科竞赛不仅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团队精神大有裨益.同时也对相关课程的目标设计、教法改革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艺术设计这一新兴的艺术领域诞生了。新领域的诞生,就需要有教育的跟进。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这一新兴的教育领域所强调学科的文理渗透、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及人才的全方位能力培养是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中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着传统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因此,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向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转型是当前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