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热流体对围岩的传热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一种以热传导为主要传热方式的稳定传热过程。根据Fouroer导热微分方程,在岩石热物理参数测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传热学的各种计算,如:热流体及变质温度计算;地幔热流值计算和有关变质岩原岩恢复工作中的计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比分析了地热生产井和石油生产井生产过程和井筒流体温度状态的特点和区别,针对地热井地层温度和热量传导的特点,运用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符合地热井特点的井筒轴向温度分布稳态模型。运用此模型,结合A井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对稳态下生产管柱内流体温度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使用考虑变地温梯度的模型计算结果更符合生产实际,通过优化生产排量和泵管保温层厚度,能够有效的提高产液温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比分析了地热生产井和石油生产井生产过程和井筒流体温度状态的特点和区别,针对地热井地层温度和热量传导的特点,运用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符合地热井特点的井筒轴向温度分布稳态模型。运用此模型,结合A井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对稳态下生产管柱内流体温度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使用考虑变地温梯度的模型计算结果更符合生产实际,通过优化生产排量和泵管保温层厚度,能够有效的提高产液温度。  相似文献   

4.
黑磊 《陕西煤炭》2010,29(2):77-79
将传热学知识应用于煤层气自然解吸试验测试中,应用预先设计好的实验过程及实验设备对煤层进行原始状态模拟.通过对实验设备的传热学分析,得出最理想的煤层气原始状态模拟.通过传热学实验分析,得出进行煤层气自然解吸试验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蒸汽沿井筒注入过程中物性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汽驱或蒸汽吞吐开采稠油时,随着蒸汽的注入,热蒸汽将与井筒、地层之间发生热量传递,使蒸汽的物性参数发生改变。应用热传递理论,根据井筒内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蒸汽注入过程中,蒸汽压力梯度、干度梯度和热量传递模型。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应用编制的软件对辽河油田某井注入蒸汽的物性参数进行了计算。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平均误差均不超过4.11%,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结合带式输送机盘式制动器的实际工况,充分考虑移动热源和热流耦合作用,利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摩擦副传热数学模型,并对制动过程中制动盘的瞬态温度场进行数值计算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制动盘的表面温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动态过程,最高温度出现在制动结束前某一时刻;制动盘在轴向和径向均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表面温度随摩擦半径增大而增大。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好地吻合,两者最大误差为4.43%,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在某电缆隧道施工过程中,当竖井通过软弱夹层时,竖井井筒受到地压作用而发生破坏,影响施工进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对此竖井地压问题进行力学分析,通过隧道地压与竖井地压的力学分析计算,得出了软弱夹层的极限埋藏条件与井筒的侧向压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乳化基质的传热问题,探讨了高粘度流体的传热膜系数的计算方法,针对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乳胶体的冷却问题,提出了改善乳胶体传热效率的几种有效方法,为设计冷却设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结构力学各专业领域中广泛应用的SAP5程序引用到矿井井筒装备结构计算中,并在徐州矿务局庞庄煤矿张小楼新副井千米井筒装置结构计算中加以引用,结果证明这是一个可行的,较科学的方法,并为井筒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詹森昌 《采矿技术》2016,16(4):55-57
在溜井放矿过程中,井筒井壁会随着井筒内矿石移动而同时产生磨损,这种磨损缓慢、渐进式连续发生的,均匀的向四周发展扩大。提出了连续式的积分方程,推导出溜井井筒的磨损量与放矿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用德兴铜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计算数据与实际井筒磨损情况接近,可为矿山规划、溜井设计与生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流热耦合作用下组合岩体等效导热系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宏伟  荣航 《煤炭学报》2013,38(10):1781-1785
针对存在裂隙和流体的组合岩体,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传热学和热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综合考虑不同性质岩石的传热和裂隙流体的对流换热,建立了流热耦合条件下组合岩体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随机模拟岩石的孔隙结构,建立了孔隙分别被空气和水充填时,岩石等效导热系数的统一经验方程;通过对裂隙流体与岩体对流换热系数的实验测试,给出了对流换热系数随与流速和温差的关系;综合分析了裂隙和流体对组合岩体导热性的作用,在低流速和小温差条件下,对流换热阻较小,裂隙宽度和流体导热性对岩体导热系数的影响较大;在高流速和大温差条件下,对流换热阻逐渐超过裂隙流体的热阻,组合岩体导热系数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2.
邱天德 《煤炭工程》2014,46(8):118-120
紧急避险系统中避难硐室的热负荷计算较为复杂,硐室内初始温度不同对平均热负荷变化比较大。针对避难硐室非稳态传热问题,文章对传热特性进行了全尺寸模拟试验与有限元分析,得出了20人避难硐室的温升规律,拟合得到硐室壁面一维非稳态传热温度场计算公式,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为避难硐室热负荷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为不同初始温度下避难硐室配置降温系统提供计算参考。  相似文献   

13.
干燥巷道围岩传热对平巷风流温度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秀  李慧  周磊 《金属矿山》2011,40(8):147-150
井下巷道中的风流温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原岩温度、围岩传热性能、风流与围岩的热交换时间、其他热源等,其中围岩传热起主要作用。为分析围岩传热对风温的影响,以干燥巷道为例,根据巷道围岩与风流热交换规律,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水平巷道围岩与风流热交换对风温变化的基本影响规律,为矿井通风设计提供较精确的预测值,使矿井通风设计更精细。  相似文献   

14.
以饱和为工质,在方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试件上,对壳侧流体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冷却水和流量的改变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并通过与常用求取管外换热系数公式的对比,拟合出了适合于该实验的凝结换热准则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不稳定换热系数,建立了经过一段巷道后风流的温升公式,并运用计算软件Mathematica分析了各种参数对于井巷围岩与风流间的热交换结果的影响。从分析结果来看,岩石的热导率和巷道断面周长对风流的温升有一定影响,壁面粗糙度系数影响不明显,风流质量流量的影响很明显,而巷道水分蒸发的影响最强烈。相关计算参数获取的多寡和精度决定了计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化工生产中热量传递与质量传递相似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介绍了化工生产中的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从理论基础、参数选择、设计计算三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相似性,并得到这两个传递过程的有关通式,对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锌精馏铅塔燃烧室内烟气的传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建立烟气向塔盘外壁的传热模型,并针对煤气成分变化的不同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煤气热值的增加,烟气平均温度的升高,当粗锌熔液流量保持恒定时,塔盘外壁与内壁温度都随之升高,烟气向塔盘外壁的传热量有较大波动,提出充分利用烟气热值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梧桐庄矿热泵系统可用热源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调研及理论计算,分析了梧桐庄矿工业广场可利用的热源及特点,并对可用热源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梧桐庄矿可用热源主要有矿井排水、奥灰水、矿井排风、洗浴排水、空气压缩机冷却水,其中矿井排风可利用热量最大、最稳定;其次为奥灰水、矿井排水,但两者供热量均不稳定;洗浴排水和空气压缩机冷却水供热量较稳定,但热量较小。根据该矿热负荷较大的特点,提出了多种热源联合为热泵系统提供低品位热量的方案,以满足了工业广场供热需求。  相似文献   

19.
许开龙  王康  张琦  张海  吴玉新  张缦 《煤炭学报》2016,41(10):2514-2519
建立描述煤粉射流中典型尺寸颗粒团的传热及着火过程的瞬态数学模型,考察其在高温环境中的升温特性和着火行为。模型计算发现,颗粒团的升温过程与颗粒团尺寸明显相关,对流换热份额随着颗粒团当量直径Dc的增加而下降。在火焰温度Tf=2 000 K、烟气温度T)s=1 400 K的条件下,对于D_c=3 mm的颗粒团,对流换热量Q_(conv,sc)占总换热量的86%;Dc=10 mm时,辐射换热量Q_(rad,fp)占到60%;而D)c≈8 mm时,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量相近。火焰辐射温度T_f的升高降低了对流换热份额,并使得Q_(conv,sc)=Q_(rad,fp)对应的临界D_c,即D_c*减小。T)f对D_c较小的颗粒团的加热和着火影响较小,对D_c较大的颗粒团的影响明显。烟气温度Ts升高时,对流换热份额升高,D_c*增大。T_s在D_c较小时对着火时间影响较大,而D_c较大时影响不再明显。煤粉浓度增加时,颗粒团着火时间先明显下降,在0.6~0.8 kg/m~3的范围内达到最小值,而后随着煤粉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略微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