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试论残留盆地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刘光鼎 《勘探家》1997,2(3):1-4,45
从中国大地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历史来看,有两类沉积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中、新生代上碎屑岩盆地,其油气潜力已为勘探实践所证实:中生代--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曾经广泛发育并形成油气藏,中生代遭受严重的破坏,有些暴露于地表;根据诸多古油藏的研究表明,仍存在有未遭破坏的古生代海相碳酸岩油藏的残留盆地。由于其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多学科综合研究,地质与地球物理的深入结合将是残留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苏浙皖海相盆地作为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查的重点盆地之一,具有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沉积的漫长历史,发育巨厚的海相建造,形成多套烃源岩系,具有良好的生油物质基础。然而,印支运动之后,海相沉积体制解体,盆地原型及其沉积建造受到严重构造改造,从而成为残留盆地。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油气系统,因此,苏浙皖海相油气勘探应根据其残留盆地的特点,正确地选择和确定勘探目标与对象。  相似文献   

3.
刘光鼎先生(1997)指出:中国大陆有海相、陆相两类沉积盆地,一是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盆地;二是中、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于未遭破坏的残留盆地中.……  相似文献   

4.
苏浙皖海相盆地作为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查的重点盆地之一,具有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沉积的漫长历史,发育巨厚的海相建造,形成多套烃源岩系,具有良好的重油物质基础。然而,印支运动之后,海相沉积体制解体,盆地原型及其沉积建造受到严重构造改造,从而成为残留盆地。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油气系统,因此,苏浙皖海相油气勘探应根据其残留盆地的特点,正确地选择和确定勘探目标与对象。  相似文献   

5.
吉林外围盆地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吉林的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了外围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外围盆地经历了古生代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多类型的叠合盆地。综合分析外围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揭示吉林外围盆地存在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和中、新生代陆相两大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进一步明确吉林外围盆地的勘探方向,坚持海相和陆相勘探并举,古生代与中、新生代兼探。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已进入成熟阶段。要保证我国石油产量和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强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对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自己的地质特点形成适合于中国地质背景的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同时要进行勘探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境内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大陆边缘沉积、地台盖层大多已褶皱成山,因而海相叠合残留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就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的一大特色。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最佳的源岩、储层、盖层发育条件,同世界主要油气富集带的其他盆地一样,具有良好的早期资源物质基础与成藏条件。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时间早、地层时代老,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尤其是经过多期的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油气成藏规律复杂,造就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特殊性。近期勘探成果表明,中国海相层系具备发育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在适宜的条件下仍可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构造差异性演化使海相盆地含油气性及油气产出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海相以气为主,塔里木盆地油气兼有。主要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主要应聚焦在海相层系发育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及周缘、鄂尔多斯盆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之钧  庞雄奇 《勘探家》1998,3(4):66-68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已进入成熟阶段,要保证我国石油产量和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强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对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中国自己的地质特点形成适合于中国地质的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同时要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9.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结构与海相油气勘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北盆地深层古生界沉积实体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更迭,其先期原始结构已面目全非。根据地表地质调查和地下地球物理信息,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得出盆地深层古生界现今结构为"双层结构",且不具有完全的继承性。联系区域上古油藏破坏残留迹象,建议用构造思路研究该地区的海相油气,为区域性油气勘探目标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勘探重大科技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从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油气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基本条件两个方面,总结了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油气资源的勘探成果和石油地质条件;重点针以地塔里木,华北及扬子三大古生代克拉通碳酸盐岩分布区,分析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潜力,勘探状况和困难;指出中国海相油气勘探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及研究对策;最后分析了制约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技术难题,并结合笔者的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下扬子句容地区海相上古生界油气成藏要素与时空配置关系,通过区域地质分析及重点探井成藏过程的研究,探讨了研究区上古生界可能的油气成藏模式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认为:(1)下扬子句容地区上古生界存在以龙潭组、青龙组为源,以印支期不整合面碳酸盐岩缝洞、龙潭组致密砂岩为储层,葛村组、浦口组泥岩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典型钻井构造史与成藏史表明,多期的构造运动使得圈闭处在不断形成和调整的过程中,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抬升作用对油气藏破坏十分明显,长期抬升造成了句容地区油气大量散失。(2)典型油藏解剖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次生残留型、原生保存型及晚期重建型3种油气藏。油气的保存条件是句容地区3种类型油气成藏的关键。另外,青龙组在印支期、燕山期遭受剥蚀、淋滤,形成大量的溶洞、裂缝,是控制不整合面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气(晚期重建型)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区域构造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及典型地区(古)油气藏解剖,研究海相超深层油气成藏演化过程及富集主控因素。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3大克拉通盆地,界定其埋藏深度大于6000 m,赋存层系为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为主的古老海相层系。中国海相超深层烃源岩发育受全球超大陆聚、散旋回为背景的克拉通裂陷及克拉通坳陷控制,在四川盆地发育层系最多、塔里木盆地其次、鄂尔多斯盆发育规模有待进一步证实;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储集性能受早期高能滩体、后期叠加溶蚀及断裂作用共同控制;区域盖层包括膏盐岩、泥页岩与致密碳酸盐岩3大类。中国海相超深层普遍经历了两期油藏、古油藏裂解成气(或部分裂解)、裂解气(或高过成熟油气)晚期定型等演化阶段,油气富集受静态和动态地质要素耦合控制,主力生烃中心、高能相带叠加岩溶规模储集层、巨厚膏盐岩或泥页岩盖层、稳定保持圈闭条件是超深层油气富集关键因素。海相超深层具有克拉通内裂陷周缘、克拉通内坳陷周缘和克拉通边缘3个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陆上湖相碳酸盐岩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相碳酸盐岩在中国古生代、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油气勘探证实具生油和储油能力,自1956年在四川盆地获得发现以来,至2012年底,已在四川、渤海湾、柴达木等盆地探明湖相碳酸盐岩油气田63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97×108t。中国陆上湖相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受控于构造背景、气候、物源供给和海侵等多方面因素,主要发育生物礁型和复杂岩性型两类湖相碳酸盐岩,除分布局限的生物礁外,储层物性总体较差,为典型的致密油储层。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多与烃源岩互层或共生发育,具备较好的成藏条件,油气富集高产受沉积相、裂缝发育和构造位置等多因素控制,甜点预测难度大。中国陆上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要储层的致密油分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评价认为分布面积在10×104km2以上,地质资源量在57×108t以上,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吐哈探区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在吐哈、三塘湖、银额等盆地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实现了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油气、二叠系—三叠系超深稠油和三塘湖盆地古生界火山岩系油气、致密油气等领域的重大突破,落实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等富油凹陷,累计提交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当量8.20×108 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30多年勘探实践,对煤成烃、超深稠油油藏、火山岩油藏、低压油藏、致密油气藏等地质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其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油气藏控藏要素,形成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勘探的配套关键技术。吐哈探区各盆地处于低—中勘探程度阶段,剩余勘探潜力大,为保障吐哈油田持续稳产,下一步要精细勘探煤系油气,扩展勘探二叠系和三叠系,加大北部山前带勘探力度;围绕三塘湖盆地,在精细勘探碎屑岩油藏的同时,评价非常规油藏的甜点段和甜点区,着力勘探古生界油气藏;银额盆地的勘探重点仍在天草、查干等凹陷,落实有利勘探区块。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大致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2条不整合面及多套储盖组合,形成以下古生界奥陶系气藏、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气藏、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油藏为代表的3大含油气系统.深入分析盆地内部3条油气藏连井剖面(吴忠-米脂;固原-宜川;包头-澄城)可知:烃源岩控制油气藏的规模与展布;中生界油藏位于生烃坳陷内部或...  相似文献   

16.
再论中国陆上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层碳酸盐岩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加强对深层碳酸盐岩的油气地质研究与探索,对于实现我国油气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深层碳酸盐岩基本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陆上深层碳酸盐岩资源潜力可能超过预期,具备发现大油气田的良好前景。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①发育常规烃源岩和源岩内滞留液态烃裂解两类烃源灶,都可以规模供烃;②受顺层、层间两类岩溶作用和埋藏、热液两类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深—超深层碳酸盐岩仍可以发育规模有效储层;③在递进埋藏和退火受热耦合作用下,部分海相烃源岩可以跨构造期成藏,晚期仍有大量液态烃生成,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均富;④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大型隆起背景、3种类型成藏模式(隆起斜坡区岩溶储层似层状大面积成藏、古潜山风化壳岩溶储层倒灌式大面积成藏、礁滩储层大范围成藏),以及古隆起围斜区及台缘带广泛发育的地层、岩性圈闭群呈集群式大面积分布。结论认为:中国陆上深层碳酸盐岩具备大面积、规模成藏的有利条件,可以形成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7.
There are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marine carbonate strata worldwide.Although most of the oil and gas reserves discovered so far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Mesozoic,Cenozoic,and upper Paleozoic strata,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Proterozoic–Lower Paleozoic(PLP)strata—the oldest marine strata—has been very limited.To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oil and gas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in the PLP marine carbonate strata,we analyz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oil and gas reservoir types,and their distributions in thirteen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 worldwide.This study reveals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ir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Ou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source rocks for these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 are mainly shale with a great abundance of type I–II organic matter and a high thermal evolution extent.The reservoirs are mainly gas reservoirs,and the reservoir rocks are dominated by dolomite.The reservoir types are mainly karst and reef–shoal bodies with well-developed dissolved pores and cavities,intercrystalline pores,and fractures.These reservoirs arehighly heterogeneous.The burial depth of the reservoirs is highly variable and somewhat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porosity.The cap rocks are mainly thick evaporites and shales,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cap rock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oil and gas reserves.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evaporite cap rock is highly favorable for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We identified fou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s,and that the major source rocks have undergone a long period of burial and thermal evolution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early and long period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These giant oil and gas fields have diverse types of reservoirs a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paleo-uplifts,slope zones,and platform margin reef-shoal bodies.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ir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identified,enabling the prediction of new favorable area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海域面积超过300×104 km2,共发育了38个中新生代盆地,总面积达140.5×104 km2,其中近海盆地有11个,面积为73.4×104 km2,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从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取得的重大进展、多时代多类型盆地叠加、多套烃源岩组合、多时代成藏组合、多种油气藏类型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潜力。结论认为:①新生界油气资源量预计将会成倍增加;②中生界油气资源量与新生界油气资源量相当,将是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③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中三叠统烃源岩厚度大、丰度较高,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④尚有地层-岩性、生物礁、古潜山、火山岩等类型的油气藏等待去发现,油气前景广阔;⑤2007年已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表明这类资源十分丰富,另外,页岩气前景也被看好。中国海域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勘探领域广泛,将是今后我国油气工业发展主要接替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全球深层油气分布特征及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深层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典型油气田的统计和解剖表明,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山间盆地为主要的深层含油气盆地类型;烃源岩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泥岩,低地温梯度和异常压力有利于深部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有利的沉积相带、低地温梯度、表生风化淋滤作用、成岩作用中胶结物溶解和白云岩化作用、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裂缝发育等都是形成和保存深部良好储集性能的有利因素,多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碳酸盐岩或碎屑岩组成。前陆盆地或被动陆缘盆地的背景、良好储盖配置尤其是膏岩层的发育、异常压力的存在是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深层勘探应围绕具备这些条件的盆地展开。   相似文献   

20.
塔中古隆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复式成藏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以塔中古隆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典型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明确寒武系是塔中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的主力烃源,塔中下古生界天然气主要为古油藏裂解气。塔中古隆起海相碳酸盐岩具有下生上储、多个储盖组合、多期成藏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并建立了塔中古隆起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复式成藏模式,明确了礁滩复合体、岩溶不整合、内幕白云岩是塔中古隆起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三大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