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环境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怡  郑先友 《安徽建筑》2003,10(2):11-13
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了徽州古村落环境空间的整体性、复合性、意象的两极性和环境的归属性,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组织特点及其给予人们的多层次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2.
何敬东 《四川建筑》2004,24(5):28-31
借助“意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中国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对古村落的空间意象从选址、布局、建筑、特征和标志等方面作系统的探索性研究。并从景观意象和文化意象两个层面上对古村落的空间意象进行总结,以期获得新的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黄山市和宣城市的绩溪县、旌德县范围内,现有1022个古村落、8908幢古建筑及100多座牌坊,是徽派建筑及其环境意象的核心区域,尤其是其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空间组合,环境营造、基础设施等,无不体现徽州文化的丰厚底蕴.2000年,黄山市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皖南古村落走上了世界舞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国家启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程以来,黟县将县域范围内自然环境优美,艺术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整理、建档,积极申报省和国家传统村落,现在已经列入安徽省传统村落30座,中国传统村落22座,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安徽之最.充分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总结、研究其保护与利用的有效路径,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造型式样、风格特征和结构空间体系。其空间的设计体现出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古建筑的空间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和魅力。本文从明清时期古村落建筑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塱头村古村落建筑平面布局、空间布局、空间结构、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花都塱头村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其古建筑空间改造后的特点,对有关古建筑空间改造问题进行了概括的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及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精良的传统建造技术,造就了许多古老而具特色的传统古建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的建筑还沿用着最初的空间形式。一部分建筑作为地域性特色文化建筑被重点保护起来,供后人鉴赏与学习,然而,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建筑还被人们使用着。古村落里的人们大多选择自主改善自家住宅,或是选择在外地重新置办房屋,而老房子因无人打理反而变得更加破旧不堪。因此,建筑空间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古建筑内部空间功能上的更新。文章通过对古建筑内部空间功能更新的几个阶段与方式的总结,提出三个更新原则,为古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总结了徽州古村落犯罪预防的空间策略:提高犯罪空间成本和环境约束行为;从犯罪学、环境心理学和空间预防的角度,分析了徽州古村落水系营建与领域强化、均质监视、空间阻尼、环境印象及场所教育的关系,总结了水系营建的安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例,通过对本土建筑文化内涵的思考,着重从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徽州古村落营造文化的特征,倡导对本土建筑文化中积极一面的精神内涵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许晶菁 《城市建筑》2014,(32):66-66
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更好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很多公园、商业街、古村落改造等均采用了仿古建筑。结构方面则利用现代的材料、先进的结构体系、巧妙地设计,真实地模拟了传统古建筑,使这门独树一帜的建筑艺术——中国古建筑,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益 《城市规划》2020,(3):93-101
水口空间是徽州古村落空间营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水口与水口空间的概念出发,基于犯罪学、环境心理学等角度,通过对空间位置与犯罪距离、空间层次与空间阻尼、区域空间与事态控制、空间形态与目标隐藏、环境印象与环境负荷的相关分析,总结了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的环境预防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当代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的安全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水是徽州古村落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古村落选址的重要参考,是记录村落文化和村落精神的载体。文章综合分析徽州"水环境"功能及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古村落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从生态优化、水系引导、文化支撑、产业引领四个方面入手对古村落空间品质提升提出方法路径,并应用于休宁县黄村的空间品质提升中,探讨在徽州"水环境"的底色背景下古村落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期探索出生态可持续的古村落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胡倩  杨大禹 《山西建筑》2009,35(24):20-21
以徽州皖南古村落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徽州地理位置、人文、风水、历史文化、经济背景等方面分析了这个区域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探索了其装饰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以帮助人们了解皖南古村落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2.
程凯  张泉 《建筑与环境》2011,(3):148-150
传统徽州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徽州建筑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帮助用户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徽州建筑。文章在介绍徽州建筑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构建意义、基本内容和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数据库应用于徽州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22)
风俗、文化、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审美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古代建筑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古建筑崇尚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断向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发展,而西方古建筑更具自由、开创进取的精神,借助建筑展示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文章以古建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西方建筑在审美风格、形体审美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和谐对抗差异、空间审美差异。  相似文献   

14.
徽州古村落民居建筑的文化心理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文化的外化,该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风水观念、徽商心理观念等是徽州古村落民居建筑形成的文化心理基础,并分析了这三种文化心理在现存古村落民居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太平地区作为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辐射区域,其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与构造技术都受到徽州建筑的影响,但又有明显的差异。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建筑文化遗产的生命延续,通过对太平古建筑,主要为太平地区现存的古祠堂、古民居的实地调研、测绘,并以徽州中心区域的古建筑构造技术作为比较项,分析总结太平古建筑承重结构独特的构造技术特征。分析得出太平古建筑已经形成了固定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构造做法,就承重结构部分而言,与徽州中心区域古建筑最突出的差异即是其各部分构造技术均有不同程度的简化。  相似文献   

16.
湘南地处湘粤桂赣交界处,明清以来古建筑文化沉淀深厚。石泉村是湘南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村落,其中家族宗祠、明清古民居和民国小洋楼等不同时期建筑类型丰富,体现了湘南建筑风貌发展延续的过程。本文通过现场测绘石泉村典型建筑形制平面、立面和剖面,掌握湘南明清、民国时期建筑空间尺度,记录当地传统历史环境要素,为湘南古建筑研究提供详实资料,为古建筑提供历史文化保护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民居是我国民族建筑的一份瑰宝,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建筑格局,具有很高的保护、研究价值。洪家大屋作为徽州古建筑的一分子,及时地对它进行保护、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深入分析古建筑的现状、布局、文化内涵,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与保护方法,推动徽州建筑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5)
水口作为徽州村落入口空间的重要节点和村落界定的标志性空间,在功能上有着村落"公共广场"的美誉,在环境、生态和美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徽州古村落中的"水口"概念和功能作用正逐渐被人遗忘和破坏。为了让古村落重获活力,文章进行了相关研究,以徽州区灵山村为基地,对其进行了入口空间分析与改造的探索设计。  相似文献   

19.
从古村落建筑方面进行建筑美学的论述,以卫坡古村落院落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和建筑美学理论研究,对院落建筑进行了美学分析。一方面从建筑整体的角度分析古建筑的美;另一方面从建筑空间角度进行美学论述。  相似文献   

20.
徽州古村落棠樾地处歙县县城(原徽州府邑)西南十五华里处,是具有独特风貌格局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类聚居地,在聚落选址、布局设计、建筑技艺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是徽州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它具备徽州古村落的许多共性特征,更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和突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