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亚罗 《中国农药》2014,(专利过)
正4.2 2012~2016年专利过期杀菌剂2012~2016年,共有14个杀菌剂产品专利到期:苯噻菌胺酯、啶酰菌胺、环氟菌胺、醚菌胺、噻唑菌胺、氟嘧菌酯、肟醚菌胺、吡噻菌胺、丙氧喹啉、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硅噻菌胺、硅氟唑、苯酰菌胺。这些产品化学结构较为丰富,包括了缬氨酰胺氨基甲  相似文献   

2.
正吡唑醚菌酯是当前全球销量第二的杀菌剂品种,其上升趋势之快,大有超越嘧菌酯销量的趋势。自去年吡唑醚菌酯在国内的专利到期以来,已成为企业申请登记的热点产品。华乃震老师查阅大量资料,编撰此文,文章涵盖了吡唑醚菌酯的开发过程、性能、市场和剂型情况,为读者详细展示了该品种的全貌。文章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刊登于本期和下期《中国农药》。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药》2019,(6):48-50
为验证国产吡唑醚菌酯对苹果炭疽叶枯病的防效,2018年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25 g/L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苹果叶片和果实上炭疽叶枯病的防效均达到97%以上,0.5%倍量式波尔多液的防效均在95%以上,两者无显著差异;43%戊唑醇悬浮剂和3%多抗霉素水剂防效较差。建议交替使用吡唑醚菌酯和波尔多液,控制吡唑醚菌酯的用量和频次,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药》2017,(6):17-21
吡唑醚菌酯原药中含有3个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含量较高的杂质,以吡唑醚菌酯原药为原料,合成了这些杂质,NMR和MS表征了其结构,并通过对原药重结晶纯化制得标准品,为吡唑醚菌酯原药合成工艺的控制和全组分分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吡唑醚菌酯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通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_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该剂具有广谱,高效,毒性低,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等特点。综述了吡唑醚菌酯的发现、理化性质、合成路线、残留分析、杀虫机理、抗药性、登记情况和应用现状,并对吡唑醚菌酯的开发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于志波  芦仙慧  冯义志  梁林  郭连军 《农药》2023,(12):895-900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混用在设施草莓中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开展8地田间试验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对2种药剂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储藏稳定性及膳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在不同浓度添加水平下,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及最低检测浓度均满足NY/T 788—2018的要求。储藏稳定性试验表明:在-18℃条件下,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在草莓中至少稳定储藏95 d。试验剂量为67.5 g a.i./hm2时,戊菌唑在设施草莓中半衰期仅为2.9~3.6 d,降解较快,而吡唑醚菌酯无法拟合降解曲线。采收间隔5 d草莓样品中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在草莓中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20、0.055 mg/kg,分别低于我国制定的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最大残留限量标准2、0.1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在草莓中的残留有较低的膳食摄入风险。[结论]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在草莓中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孝杰  徐磊 《河南化工》2020,37(4):20-23
介绍了40%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水乳剂组成和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定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水乳剂和40%吡唑醚菌酯·咪鲜胺乳油防治柑橘炭疫病药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牛纪胜  唐剑峰 《农药》2021,(1):35-37
[目的]建立HPLC测定30%氟醚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悬浮剂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C18反相柱,以甲醇-水(体积比80:20)为流动相,在波长240 nm条件下测定试样中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含量。[结果]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均为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3%和0.0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7%和99.8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复配制剂中氟醚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浙江化工》2014,(3):I0002-I0003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近日批准登记巴斯夫杀菌剂Merivon(活性成分: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用于杏仁。这款先进的杀菌剂能防控杏仁主要疾病,具有长效保护作用,使产量获得最大化。加州的杏仁种植者们现在可以使用这款强大的杀菌剂对杏仁作物疾病进行广谱防控。  相似文献   

10.
<正>4.2 2012~2016年专利过期杀菌剂2012~2016年,共有14个杀菌剂产品专利到期:苯噻菌胺酯、啶酰菌胺、环氟菌胺、醚菌胺、噻唑菌胺、氟嘧菌酯、肟醚菌胺、吡噻菌胺、丙氧喹啉、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硅噻菌胺、硅氟唑、苯酰菌胺。这些产品化学结构较为丰富,包括了缬氨酰胺氨基甲  相似文献   

11.
郭宁  于淑晶  孙华  马红霞  边强 《农药》2023,(2):154-156
[目的]明确不同配方的吡唑醚菌酯种衣剂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最佳种衣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对茎基腐病主要病原菌效果,测定不同吡唑醚菌酯种衣剂对玉米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吡唑醚菌酯+咯菌腈+精甲霜灵和吡唑醚菌酯+精甲霜灵包衣能有效的防治玉米茎基腐病,防效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吡唑醚菌酯及与生物农药复配防治桃枝枯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及与生物农药复配防治桃枝枯病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吡唑醚菌酯对桃枝枯病的防效,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吡唑醚菌酯与生物农药复配对枝枯病菌的生物活性及对病害的抑制效果.[结果]吡唑醚菌酯对桃枝枯病的防效为72.99%,明显优于多菌灵和咪鲜胺等;吡唑醚菌酯与中生菌素或申嗪霉素复配对枝枯病菌...  相似文献   

13.
[方法]采用植株喷雾-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霜霉威、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1:4)和氟吡菌胺+霜霉威(1:10)连续驯化3、5、7代后对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5:1)、(3:1)、(1:1~7)混合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表现增效。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与霜霉威混合物或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均比经3种单剂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发展缓慢,黄瓜霜霉病菌经2种混合药剂连续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水平为12.0~13.4倍,对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的抗性水平分别为9.6、4.2倍,而经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3种单剂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抗性水平分别为16.3、11.6、5.1倍,均高于混合药剂驯化所得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结论]在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9个配比混合物中,1:4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最明显;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1:4混合物及其与霜霉威1:10混合物的使用可延缓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桃中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进行田间试验,明确了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桃上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0.01~2 mg/kg范围内,吡唑醚菌酯在桃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8%~96.9%,相对标准偏差为0.8%~5.4%;啶酰菌胺的平均回收率为81.1%~100.5%,相对标准偏差为3.3%~12.1%;定量限均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桃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15.8 d和7.0~11.8 d。  相似文献   

15.
《农药》2014,(8)
<正>近日,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92%吡唑萘菌胺原药获得农业部药检所批准登记,同时获准登记的还有该公司吡萘(11.2%)嘧菌酯(17.8%)复配悬浮剂产品,用于黄瓜白粉病。登记有效期均至2015年7月23日。先正达是首家在中国获得吡唑萘菌胺原药登记的企业。吡唑萘菌胺是一种兼具预防和治疗性的杀菌剂活性成分,属于SDHI类杀菌剂,能长效防控作物疾病。该成分的作用机理为抑制病原菌线粒体膜中的呼吸酶。可用于防治谷物作物中常见的叶斑病、褐锈病、黄锈病、大麦网斑病。制剂包含EC和SC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正截至2018年5月底为止,国内登记有效期内的吡唑醚菌酯原药共计74个,其中2018年新增的登记证为9个。制剂方面,截至5月15日,登记有效期内的产品共计319个,其中10个产品为LS登记(有效期将于5月底届满),309个制剂产品中53%以上是复配制剂产品,本文就已获得登记的吡唑醚菌酯及复配产品进行梳理。1、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21个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复配产品成功登记,其中大多数为悬浮剂,主要登记用于香蕉叶斑病、葡萄白粉病、西瓜白粉病、黄瓜蔓枯病、苹果树斑点落叶病。  相似文献   

17.
正该项目位于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大道4688号,由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产品包括乙虫腈、杀雄啉、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噻虫嗪、叶菌唑、咯菌腈和双氟磺草胺等,总年产量3500吨。项目总投资16281万元,建设周期2014至2015年。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20%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采用Eclipse XDB-C_(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乙腈+水+冰乙酸为流动相,在260 nm波长下同时测定试样中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的含量。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 0和0.999 9,标准偏差分别为0.047和0.054,变异系数分别为0.45%和0.5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2%和99.85%。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与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花生褐斑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混合对花生褐斑病毒力增效作用。[方法]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筛选得到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增效型混剂。[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1:1混配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138.86。田间药效试验中,20%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4.50%,显著优于2个单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5%吡唑醚菌酯·霜脲氰悬浮剂复配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用C18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配制一系列浓度霜脲氰(吡唑醚菌酯)标准溶液,并以其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霜脲氰和吡唑醚菌酯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4,0.9995,标准偏差分别为0.239,0.158,变异系数均为1.5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