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与小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项目类型,因其建设条件复杂且与居民利益关系紧密,故其建设效果直接关系到百姓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满意度和接受度,事关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成败。笔者介绍了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原则、技术流程及设计要点,并以长江流域某高层居住小区为例展示了项目设计的关键过程,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设计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国也较快了对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唯一一个县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在强化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和综合利用过程中,结合场地现状和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设计了集生态集雨带、水质净化措施、综合慢行系统、植物景观规划等于一体的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实现本项目规划设计与上位规划的有机衔接,试点总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3.
<正>本人在蛇口工作6年,回到这里非常亲切,借此机会介绍一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主要讲三个部分:一是这个规范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二是修编概况,三是主要修编内容。一、海绵城市是多目标的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有一个小括号是"低影响开发系统",我们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体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小区雨水建设规范是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标准。海绵城市建设中,在指南中谈到由几部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建筑与小区海绵化改造的设计思路,首先将建筑与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分为重改造型、轻改造型和不改造型;针对重改造型建筑与小区,以绿地和铺装生态化改造为主要技术手段,探究了其现状绿地率与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关系;最后用容积法和模型法对建筑与小区海绵改造进行计算分析验证,为后续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工程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是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天津中新生态城某地块建筑小区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设计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整体思路。本项目为新建小区,以规划目标为导向,从项目竖向条件、下垫面状况及排水系统进行分析,选取了适合本项目情况的低影响开发措施,通过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不同措施的选用,实现了年径流总量、面源污染控制、雨水回用等指标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居住小区的绿地、广场、道路、及建筑外表不仅构成了视觉层面的小区景观,同时也是雨水的载体,关系着城市环境的生态合理性。在生态层面,小区景观没有明显的基底空间特征,而是由不占主体的软质绿地斑块、占主体的硬质建筑和广场斑块以及道路廊道构成。其中,绿地斑块的大小、走向、形状,道路廊道的曲度,对雨水自然循环有较大影响。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杭州几个居住小区实例,本文探讨了小区景观适应雨水自然循环的空间特征,据此提出小区规划设计的五个原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低技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温州市某坡地建筑小区为例,论述了坡地建筑小区如何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雨水径流控制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构建;同时,结合相关技术规范及导则,论述了相关海绵工程设施设计参数的选取以及采取的一系列相应技术措施,以期为相关的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徽 《建筑》2020,(5):79-80
近年来,我国在建设节约型园林和海绵城市的倡导下,高度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功能的提升,采取了相关的行政和技术措施,《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施行为建筑雨水利用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条件,"集雨型绿地"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透水地面、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池等。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传统雨洪管理模式,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雨水收集和利用,使得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以济宁某居住小区为例,探讨了城市在建小区海绵城市设计的途径,介绍了某小区低影响开发条件下的海绵城市设施:绿色屋面,落水管断接,道路、广场透水铺装,雨水收集与回用工艺。并根据《济宁市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试行)》中关于海绵城市设计控制的决定性指标完成某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日益加剧的城市洪涝灾害,我国颁布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其较好的吸纳径流、去除污染及景观价值方面的优势必将在径流总量/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建议,对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以及设计时相对于传统人工湿地设计的不同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对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及应用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建筑小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实现载体,通过应用雨水调蓄技术对其进行雨洪控制与利用,已受到国内各地市的广泛关注。现以商丘高铁新城某安置小区海绵建设工程中雨水调蓄技术的应用为案例,针对雨水调蓄系统的构建方案,提出了建筑小区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型、布局以及衔接设计原则,并量化评估了小区雨水调蓄系统对径流量与径流污染的控制能力,可为小区场地雨洪调蓄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海绵城市"的兴起为背景,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沈阳建筑大学海绵校园改造工程进行了说明,阐述了"海绵城市"理念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生态作用,并针对该方案的优劣势,提出了沈阳市海绵小区的合理化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南方地区公共建筑及其场地的设计中,从低影响开发原则、生态保护与生态设计等方面梳理出公共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原则。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从总体规划、建筑单体、景观设计中总结出适宜南方地区绿色公共建筑雨水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设计策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从减少雨水径流、利用雨水调蓄、雨水回用、美化环境、改善热岛效应等几个方面入手,总结这些绿色设计措施的技术特点与生态效益,为南方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涉及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参数和方法,其控制目标也与传统排水系统有很大差异。对这些基础问题、关系与要点的透彻理解和把握,是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作为系列解读文章的第一篇,结合编制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及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着重阐述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狭义与广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以及综合目标的构建与各子目标之间的关系等基础问题,以期更清晰、科学地指导后续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雨水花园作为低影响开发建设中最常见、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技术,在深圳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雨水花园的作用,总结深圳地区建筑与小区项目中雨水花园的设计要点,包含选址要求、建造目的、气候特点、专业协调、构造设计、植物选择以及雨水花园的面积计算等,希望为深圳地区其他工程项目雨水花园的设计、建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辽宁省住建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在工程设计中落实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化措施。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要配套建设雨水综合收集利用设施,或在建筑内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错峰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缓解降雨后城市排水管网的瞬间排水压力。城市在设计城市绿地、公园以及建筑和小区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集聚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建筑小区内的水文问题日益严重,将景观与雨洪控制利用相结合能够减缓洪涝灾害、控制水体污染、修复水文循环,对景观亦有多重效益。本文介绍了海绵小区的新理念、低影响措施分类和水文分析要素,总结了基于水文控制目标时,低影响措施的选择、计算方法,提出基于水文学的景观雨水系统设计要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景观雨水系统在调节城市水文循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海绵校园"应在规划设计初期就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形成旨在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的场地规划和设计策略。以重庆某中学校园规划为例,简要介绍了"海绵校园"概念规划的设计流程,从场地规划、雨洪系统、景观、建筑四个方面,梳理了"海绵校园"规划设计策略,为"海绵校园"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是作为新的城市生态建设理念,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分析了雨水设计利用控制技术,并以建筑小区雨水设计为例,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海绵城市试点区李沧区区委党校海绵改造设计进行系统化研究和验算分析,提出了青岛海绵城市试点区建筑小区类项目以雨水花园建设为核心,深入论述了雨水花园竖向设计、溢流设计要点及设计误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