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上海城市规划》2011,(5):126-126
1960年代,一批日本建筑师梦想了未来城市,产生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想法。黑川纪章、菊竹青训,慎文秀等建筑师在丹下健三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新陈代谢”的建筑流派。他们从生物界得到启示.认为建筑和城市与生物一样.有着生长、繁衍过程.并具备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导言从1960年国际设计大会伊始,至1970年大阪博览会上的隆重出场,秉承新陈代谢主义的建筑师创造了大量与未来相关的都市形象。这些畅想,连同他们的建筑思想,都成为日本在战后文化重生的象征。新陈代谢主义者以"城市应作为一种有机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的广岛、东京等日本城市受到重创,百废待举。为此,建筑师、评论家、工业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于1960年提出了他们拯救城市的理论——新陈代谢派应运而生。这一理论的核心点是如何以生物系统(辅以日本大规模  相似文献   

4.
谢作标 《现代装饰》2013,(11):20-21
本次于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举办、命名为“现实乌托邦:全球都市化”的展览,主要围绕香港、首尔、上海、新加坡和东京这五座城市的都市变革为主题展开,阐述了美国建筑公司和其它国际设计师在以这五座城市为代表的亚洲四国建筑热潮和摩天大楼的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借助亚洲在建筑领域的变革性发展,建筑师正积极探索“未来都市化”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支文军  薛君 《时代建筑》2011,(6):134-137
2011年9月25日到10月1日,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第24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大会以"设计2050——走出灾难,团结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题,围绕环境、文化、生命三个方面的问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探讨了未来的建筑和城市图景,在为灾后的日本带去新生力量的同时,也为国际建筑界开启了通向未来之门。  相似文献   

6.
多少座大楼可组成一座城市?日本一些建筑公司认为,一座即可。在去年召开的全球首脑会议上,一个国际财团介绍了一座千米高的称之为“东京生态都市1000”的蓝图的种种优点,这是一座供7.5万居民居住的圆锥形建筑。在90年代初,日本的大森公司已提出建造一座500层高的摩天大楼计划,之前日本大成公司曾提出建造一座超过300层的摩天大楼计划。如果“X种子4000”综合大楼建成的话,将高达4km,比富士山还高230m。 一些像“东京生态都市”的建筑将在  相似文献   

7.
多少座大楼可组成一座城市?日本一些建筑公司认为,一座即可。在去年召开的全球首脑会议上,一个国际财团介绍了一座千米高的称之为"东京生态都市1000"的兰图的种种优点,这是一座供7.5乃居民居往的圆锥形建筑。在九十年代初;日本的大森公司已提出建造一座500层高的摩天大楼计划,之前日本大成公司曾提出建造一座超过300层的摩天大楼计划。如果"X种子4000"综合大楼建成的话,将高达4km,比富土山还高230m。一些像"东京生态都市"的建筑将在无污染的厂阔空间升起,引导城市向上而不是向外发展。但是,它们可能要化费数百亿美元和数十年的…  相似文献   

8.
丁力扬 《时代建筑》2011,(1):172-174
林中杰博士的著作Kenzo TANGEandtheMetabolistMovement:Urban UtopiasofModern Japan(《丹下健三与新陈代谢运动:现代日本城市乌托邦》)的出版无疑弥补了西方建筑界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新陈代谢运动缺乏系统性回顾和评价的理论性著作上的空缺。长期以来新陈代谢运动缺乏研究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其一,对于西方主流世界来说新陈代谢运动的发生地在相对遥远的远东岛国——日本;其二,尽管新陈代谢主义建筑师实现了一些建筑单体,但有可能带来更大影响的城市概念大多停留在"空想"的层面,无论是"巨构"还是"线性城市"都还只是  相似文献   

9.
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工作生活空间严重不足环境的污染日本设想建设未来城市周继平近些年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首都东京已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必要工作生活空间的严重不足,集中在市内的大中企业,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给东京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了摆脱...  相似文献   

10.
新陈代谢城市理论在郑东新区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文亮  张公保 《山西建筑》2007,33(23):38-39
介绍了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新陈代谢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形成背景,阐述了新陈代谢城市理论的内容,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概念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为规划出好的城市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德国法兰克福“M8 in China:中国当代建筑师”展的背景、举办缘由以及意义,并对展览中8位杰出的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的24个实践项目进行解读,希望能够有助于中国建筑师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创作出属于自己、属于本土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12.
王鹏 《世界建筑》2000,(5):24-27
1999年7月至10月,纽约现代博物馆举办了题为“非私密性住宅”的专题展览。在来自世界各地的26件参展作品中,既有出自享誉已久的大家之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熟悉的青年建筑师颇具新意的设计,针对现代社会背景的急剧变迁,参展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住宅的“私密性”作出新的诠释,有的设计注重室内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家庭类型的需要;另一些则刻意追求生活空间与办公室间的一体化,还有的将未来的住宅视为可  相似文献   

13.
吴锦绣 《新建筑》1999,(3):71-74
从“范式”理论三层次的启示谈起,将建筑师修养分为哲学观、方法论和表现技法三个层次,并以路易斯·康和安藤忠维为例剖析建筑大师,指出他们之长处正在于独特而深刻的哲学观,娴熟而高超的处理方法,以及张弛有度的表现技法。其中,哲学思想是重中之重,是大师的设计之魂。  相似文献   

14.
汪丽君  舒平 《新建筑》2001,(5):39-42
我们的时代是世界历史上新时期隆生和向新世纪过渡的时代,一批建筑师开始思考并着手探索“未来建筑”的形态。虽然不同建筑师表达的建筑思想不同,但他们都在探寻用最简单的语意来回答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未来一直是政治家、作家、社会学家、建筑师和规划师广泛探索的论题,人类、社会与城市和人们关于城市的理想一起成长.历史上有过无数理想城市的模式,由城市的场景,城市的中心扩展到整座城市,城市群,甚至全球.未来的大都市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凝聚了人类的理想、文化特质、生态环境、生活品质与产业的平衡与协调,注重对城市未来的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16.
再度审视建筑文化--结构肌理和地形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中国建筑学科发展的认识,和对快速大量的建筑营造带来的现象的反思,同时也应对建筑学术界关于"建构"概念的热烈讨论,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特邀著名建筑理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学院的教授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作为会议主席和组织者之一,主办了题为"结构,肌理和地形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弗兰普顿先生邀请了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以建筑的结构、表皮和形式三个相互关联的元素为研讨会的出发点,从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建筑理论对建构的最初思考到当今建筑、景观和城市的表现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支文军  徐洁  王涛 《时代建筑》2005,(5):154-159
2005年7月3日~7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2届世界建筑大会在土耳其的伊靳坦布尔举行,大会以“城市:建筑的大集市”作为主题,各国建筑师就城市的问题,解决方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了一系列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与现代主义盛行时期对城市公共空间有所忽视的大不相同,从70年代起,与城市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引起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通过整合城市街区、广场及外部空间,可以形成充满活力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分析,和对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特征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地下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实现让城市公共生活回归城市新空间,新公共空间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9.
钱凤德  吴国欣 《规划师》2012,28(5):76-80
2000年2月25日中国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投入运营。此后,中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纷纷开始建设用于展示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整体形象的专业展馆。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的情况如何?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这些均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设计通则"课题的研究,提出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罗马20-25:大都市新生命周期”展是2015年底进行的一次对未来十年现代大都市发展问题的集中探讨,受邀参展的24所高校以罗马近郊为对象,研究城市边缘在未来的角色与定位。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在4号格子的研究中,从场地的历史研究入手,保持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居住功能,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迷你社区,以因应未来的个人与社会生活需要,最终的展览呈现将城市拟作由社区“麻将”构成的无限牌局,让参与者以“搓麻将”的行为加入到关于城市未来的讨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