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 《人民长江》2007,38(5):140-140
2007年4月24日,深港双方政府在香港举行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完工典礼,共同庆祝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合作史上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长江设计院、长江委监理中心、水保局科研所作为三期工程的设计、监理及环境监理单位分别派代表参加了此次典礼。  相似文献   

2.
周立 《人民长江》1999,30(9):18-20
深圳河是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界河。深汇联合治理深圳河工程由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兴建,工程东起文锦渡上游的平原河口,西至深圳河入海口,治理河道总长17km。工程的规划设计始于1982年,为满足深港双方政府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立了联合技术小组和设计小组,专门对此工程的规划设计问题进行谈判协商。因涉及当时中港边界划分和工程范围适应法律及技术标准等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使工程规划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正>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经济活动频繁,洪涝频发、用水短缺、水体黑臭、水生态系统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深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水环境问题是目前深圳河流域治理中最为突出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通过深圳河流域"一河一策"的实施,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有效解决深圳河长久以来积累的水环境问题,改善深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使城市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持续提高深圳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深圳河的背景、治理情况的介绍,对深圳河治理工程的管理架构、前期工作、建造合同管理等内容进行总结,阐明深圳河工程创造了界河治理工程的新模式、对深港两地建造业及其他领域融合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研究成果可供城市河道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中法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项目自2011年7月启动以来,双方项目人员密切配合,已成功开展两个阶段的合作。双方通过互派代表团、组织培训、开展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各自流域机构的运行及管理机制,并在流域管理、技术开发、能力建设三方面以《州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饮用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成套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开展、双方互访和培训为抓  相似文献   

6.
深圳河防洪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河为深港两地的界河,其防洪能力对于深港两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基于深圳河流域的MIKE 11水文/水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校验。采用建立的模型,对深圳河现状条件下的防洪能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由于河道淤积及集水区的快速城市化,深圳河现状防洪能力已不能达到设计防洪标准的结论。同时,对干流河道清淤、修建分洪道、建设落马洲滞洪区、干流堤防加高等提高深圳河防洪能力的各种工程方案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开展深圳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题研究等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5月30日,河南水投集团与鄢陵县人民政府就共同加强合作,携手推进鄢陵县新城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本次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旨在进一步密切双方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鄢陵新城区综合开发项目位于鄢陵县城西部,南有汶河,西侧为兰南高速,地理条件优越,特别是紧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使得鄢陵县作为郑州航空港高端服务区的战略地位进  相似文献   

8.
为了治理深圳河洪涝灾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三期实施并完成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后河道边界条件改变,致使深圳河泥沙输移特性及淤积规律发生变化。实测资料表明目前深圳河干流河段基本达到冲淤平衡。本文通过回顾深圳河的治理过程,提出了对深圳河治理的几点认识,并提出今后对深圳河治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深圳河为深圳和香港界河,两地联合整治深圳河已30余a。前三期治理工程后,深圳河排洪能力由原来的600 m~3/s提升到目前的2 100 m~3/s。目前进行的第四期治理工程,结合新的城市治水形势,在继续改善上游地区防洪条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近自然的上游河道生态景观。该文在系统回顾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深圳河治理工程实施效果、科技支撑及现状问题,探讨下一步深圳河的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深圳河是深圳和香港的界河,治理深圳河工程环境保护具有两地共同特点,即需在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前提下,同时满足深圳特区和香港特区环境保护要求,并将治理深圳河工程将环境保护纳入施工合同管理,使工程环境保护落实到施工全过程,做到了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本文着重介绍治理深圳河工程环境保护合同条款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深圳河干流经过30多年的治理,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水质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河道淤积一直是困扰深圳河治理一个难题。造成深圳河中下游河段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河河口存在一个大范围三角洲滩涂淤积区,滩涂泥沙在浅水风浪下扬动、随涨潮流上溯进入深圳河。本文在分析了深圳河河口演变历史及其成因,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阶段开展深圳河河口综合治理的建议。所得结论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何勇  叶小云 《人民珠江》2010,31(2):10-13
深圳河一、二期河道治理工程塑造了新的河道形态,改变了深圳河潮流特征和泥沙输移特性。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深圳河治理后,河道阻力大大减小,潮波易于上溯,有利于涨潮流挟带泥沙进入深圳河而不利于落潮流将泥沙挟带出河口。这一变化将对深圳河的河道冲淤产生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治理深圳河工程是国内首例由两个不同制度的地方政府合作进行的界河整治工程。工程建设者们积极应用国际工程先进经验,结合国情与工程特殊性,有管理机构、工程招投标、合同体系、工程管理方面敢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较好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与管理任务。  相似文献   

14.
研究深圳河干流雨量量级相同时河道水位偏高原因,可为深圳河防洪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根据2018年8月28~30日深圳河流域降雨资料,选取深圳河干流罗湖、梧桐河、鹿丹村、深圳河口等站点的水位及流量特征资料,分析了该场洪水的降雨特性、洪水特征,并与2008年6月相同降雨量级形成的洪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虽然2008,2018年降雨量级相同,但受河道淤积、河道边滩范围扩大且植物生长、河口泄洪阻力增大和海平面上升等影响,2018年8月降雨致使河道水位明显偏高。同时深圳河流域呈扇形分布,平原河、梧桐河、布吉河等支流洪水易在鹿丹村附近汇聚,使得深圳河干流,尤其是鹿丹村一带河段面临严重的洪水威胁,该区域成为深圳河干流的防洪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深圳河     
《水利水电技术》2015,(2):65-72
<正>深圳河,发源于深圳布吉镇和平湖镇交界的牛尾岭南坡,由东北向西南,流经深圳市区,最终流入香港米埔附近的后海湾。深圳河全长37 km,流域面积312.5km2,其中深圳一侧187.5 km2,香港一侧125 km2,其水系呈扇形分布,主要支流在深圳有沙湾河、布吉河、福田河和皇岗河;在香港有新田河、梧桐河和平原河。深圳河河道弯曲,河床狭窄,其上游河宽平均15m,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2月5日下午,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与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福州签订了《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全面推进福建省河(湖)长制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重点水利水务领域展开合作,  相似文献   

17.
当商品经济的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时,人们的目光越来越集中地注视到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研究它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一个水利工作者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深圳水利的改革与建设。笔者于去年12月走访了深圳市水利局及东深供水局,并有幸得与几位青年同仁小谈,形成对深圳水利的一个初步和总体印象。“任务追着人跑,活干不完”深圳与香港隔深圳河相望,二者在水资源的占有上却有显著区别。香港水资源贫乏,空间有限,供水历来不易解决,而深圳背靠大陆,即使用水不能自给,境外引水  相似文献   

18.
及时掌握作为深圳与香港界河的深圳河河道淤积变化情况,积累相关基础资料,对河道运行管理至关重要。依托深圳河地形测量项目,以获取深圳河河道地形、地貌数据为目的,在分析了传统测绘手段在潮汐河道测绘中的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测绘前沿的三维激光扫描、无人船测量、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对深圳河河道进行全覆盖测量。技术方法的协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有效地保障了成果精度和获取数据的完整性,为后续成果出图奠定了基础。多源水深数据获取技术可在同类型潮汐河道案例中应用,具有示范性效益。  相似文献   

19.
深圳河是香港和深圳的界河,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侧常有洪水泛滥,地形低洼加上城市开发不当是主要原因。因此,深港两地开启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分四期,前三期已于2006年完成。工程规划经历了被动应付灾害到以高标准指导治河的过程。尽管深圳河治理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土地开发、环境保护和行政约束等原因,深圳河要达到50年以上的标准仍然困难重重,主动改造深圳湾是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深圳河为深港界河。深圳河河口有香港米铺国际湿地保护区和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活动对深圳河湾的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明显。深圳侧的城市发展使深圳河湾的环境受到较大破坏;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河道整治使原有生态环境承载、修复能力大大削弱;深圳湾的围填海减少了滩涂面积,使红树林种群及分布、底息动物、水生生物、鸟类栖息繁衍等均受到影响。为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在以后的整治过程中划定泄洪控制线、适度清淤、加强河道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