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该文从湖南靖港古镇的形成因素出发,结合其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了"两水五堤,新老分置"的古镇空间形态,阐述了"八街·四巷·七码头"的历史镇区空间结构及特有的街巷空间序列和节点空间,研究了古镇的建筑及其营建特色,以揭示靖港古镇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因桥而兴的湖北古镇--崇阳白霓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百浩  陈丹 《华中建筑》2006,24(1):108-113
该文从白霓古镇因桥而兴的形成因素出发,结合古镇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了"一山三河·新老并置"的古镇空间形态,阐述了"两河·两街·三桥·七巷"的历史镇区空间结构及特有的街道空间序列和节点空间,研究了古镇的建筑及其营建特色,以揭示白霓古镇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石港古镇是苏北以盐业为支柱产业的古镇的典型代表.为了加强古镇的防御,明代构筑了完整的古护城河和城墙,形成了心形的镇区空间、独具苏北特色的滨水空间和块状街坊空间.四点一线的东西大街,囊括了石港现存建筑的精华.古镇建筑类型多样,宗教建筑历史悠久,或小巧玲珑或气势磅礴,彰显了古镇的宗教文化.商业居住建筑以其繁复的空间结构和精致细腻的装饰体现了多文化影响下的苏北民居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李和平 《城市规划》2003,27(12):85-88
1 古镇特色与价值 1.1 典型的山寨式场镇格局 在巴渝地区,为防战乱和匪患而结合地形修筑山寨具有悠久历史.大部分山寨单纯为战事而筑,只在战时启用,如钓鱼城、盘石城、龙多寨等②;也有一些结合场镇营建,在和平时期也是地区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涞滩古镇即是重庆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山寨式场镇,基本留着清末时期的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历史古镇由于过度旅游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特色文化丧失,本文从生态文化要素出发,以罗田古镇为例,按照生态文化的一般构成,从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等方面分层次地探讨了罗田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形态和现状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对策,并在保护这些生态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对罗田古镇未来旅游发展提出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6.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课题的研究,包括古镇建成环境的调查、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建筑空间的整合三个方面。该文在总结该课题的基础上,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应是古镇山水格局、建筑空间形态和民俗生活风情等方面的全方位保护;新时期古镇的发展应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再造人居环境的建设两个方面;同时,认为古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城镇是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街道作为古镇的主要外部空间,构成了古镇空间的基本骨架,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古镇的形成和演进过程。本文通过对赤壁市羊楼洞古镇街道空间的解析,探索了古镇街道空间构成规律和设计方法,思考了古镇街道空间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浈  雷冬霞  瞿洁莹 《规划师》2007,23(3):54-58
“历史情境”的“情”指原生态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境”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历史情境”包括街区的空间情调、风貌特色及视觉环境等多方面内容。朱家角古镇保护规划根据不同地段的历史文化特征和现状建筑遗产的分布,将古镇划分为8个区域,并对它们进行历史情境的挖掘,提炼出“古桥斜阳”、“漕河烟香”等主题,以形成不可复制的江南水乡古镇魅力。  相似文献   

9.
林玮 《四川建筑》2009,39(1):49-50
以四川西来古镇为主体,通过分析古镇的演变及川西古镇的特点,挖掘出西来古镇的人居环境和建筑艺术价值,主要分析了西来古镇的建筑艺术和易于遗失的古镇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古镇保护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首先在对古镇保护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古镇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其次,通过对黄姚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例介绍,提出当前背景下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共生、引导、保障策略,并指出保护的相关具体内容;最后,通过对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再思考,明确指出古镇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易纯 《重庆建筑》2012,11(7):8-10
小城镇空间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是现在和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从空间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耦合研究的必要性出发,以湖南省绥宁县寨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为例,从整合空间的用地功能、梳理城镇的整体空间结构两种途径来探讨空间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耦合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深入调研的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不管是物质遗产或是非物质遗产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解读。对作为古镇复兴的原动力之一并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战略层面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易纯 《中外建筑》2013,(10):81-83
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是小城镇民间或传统文化的重要集结地,通过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要素、现状特征的挖掘与梳理,从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空间格局、功能、空间组织脉络,以绥宁寨市历史古镇为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进行再现设计。  相似文献   

14.
快速的城镇化、短期的建设行为以及对历史文化村镇复杂空间形态认识的缺乏,导致村镇传统风貌破败、历史文脉断裂。文章以河西古镇为例,通过网络密度和空间句法等定量分析技术对其街道网络的几何形态与拓扑结构进行解析,探索其相互作用机制,挖掘深层次文化内涵,构架以街道为基础的保护与更新体系,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陕西武功人居空间要素的关联性生长,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探究人居空间要素在武功山水人文空间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审视当代城市问题,即传统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是人居物质、文化需求的整体观照;而包括武功县城在内的当代城市人文空间建设,常忽视根源探讨与整体思维,以致历史空间的碎片化消解。基于武功历史人居环境古今演变的认知,思考历史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脉络,以指导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6.
赵万民  杨光 《中国园林》2021,37(2):37-42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历史城镇景观特征活态保护方法体系,对地区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灾后重建规划为例,指出了场镇园林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分析了南坝镇的地形地貌,提炼了南坝镇的历史人文要素,在场镇园林绿地营建的整体思路、点线面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做了探讨.结合场镇的山水格局,尝试从当地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有地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场镇园林绿地体系,试图探寻一条适宜于传统场镇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的文化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历史村镇历史及文脉的保护,造成历史村镇历史面貌的破坏。正确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针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战略构思,以恢复古镇活力,并以此作为其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中,古镇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畴,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当代时空语境中有效地保护这种传统的聚居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笔者试从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现状特点与演变趋势入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的技术思考,并从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延续和古镇社会文化形态的修复两个层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经济与政策两个层面讨论了整合实施的保障策略,为古镇整合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安居看山地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新 《规划师》2003,19(2):17-20
通过对山地历史城镇特点的研究,以铜粱县安居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探索古镇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对传统城镇、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建筑三个不同层次进行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