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介绍了铜矿峪矿井下高强度流态混凝土系统研制过程及应用,阐述矿山C35流态混凝土制备、输送及浇注系统的组成及运行情况,并就其配合比设计、系统质量监测及新型混凝土材料开发等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井巷工程中大规模、高强度的混凝土支护的要求,一种生产能力大、机械化程度高的混凝土支护系统即流态混凝土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铜矿峪矿自然崩落法采场底部结构的混凝土支护。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及流态混凝土的设计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火法炼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液态高温渣,一般通过缓冷水淬方式冷却,处理过程时间长、耗水量大,造成大量的高质热量散失。为提高冶炼铜渣的处理效率和余热利用率,兼顾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利用,提出转杯粒化技术、颗粒流储换热余热发电技术和气基直接还原铜渣技术结合的工艺系统,并基于此工艺流程进行了物质流、能量流分析。该工艺利用颗粒流在换热、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高换热面密度和流动性,通过转杯粒化将液态铜渣转化为流动性好的高温粒化铜渣,分别经过颗粒流换热和气基直接还原,回收铜渣中的高温余热和有价金属,可实现铜渣连续化处理工艺,且占地面积小、无需消耗水,可降低铜冶炼工艺能耗和环保成本。节能分析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流程处理火法炼铜过程产生的高温铜渣,每处理1 t铜渣,可回收海绵铁431 kg,余热发电95 kWh,铜渣总余热的77.5%得到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4.
大粒径高流态混凝土在矿井井壁施工中应用,不仅施工速度快,而且混凝土质量好,是煤矿系统值得广泛推广的技术。论文根据大粒径高流态井壁混凝土施工的要求,研制出了符合管道下料的大粒径高流态井壁混凝土;并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大粒径高流态井壁混凝土在矿井深达820多米的条件下的应用和不同强度等级的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5.
超流态混凝土压灌桩又称高坍落度混凝土灌注桩,是国内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桩型。超流态混凝土是针对流态混凝土而言,具有好的可泵性和流动性及自动密实性。坍落度在23~26cm之间,是一种高坍落度混凝土。骨料粒径在5~10mm之间。施工该桩钻进效率高、孔壁稳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设计优化和施工技术的发展,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低、符合城市环保要求的螺旋钻超流态灌注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它解决了螺旋钻成孔桩底虚土问题,使单桩承载力得到了保证和提高。目前螺旋钻超流态灌注桩已在北京高层住宅楼地基处理中成功应用,并已推广到山西、河北、辽宁、山东等地。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螺旋钻超流态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介绍。1主要设备ZKL-800BA型液压步履长螺旋钻机,郑州勘察机械厂生产;IHB40A型混凝土输送泵;JS-500型混凝土搅拌机。2工艺技术2.1特点螺旋钻超流态灌注桩又称螺旋钻高坍落度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流态混凝土是伴随着高效减水剂的出现和适应泵送施工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矿山应用全尾砂膏体充填料也是采用泵送和必要的外加剂。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从流态混凝土技术中借鉴一些有用的知识来推动膏体泵送充填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不同掺量的粉煤灰对C35流态混凝土质量指标的改善情况,寻求更好的处理热电厂粉煤灰的方法,配置更适合井下支护且质优价廉的流态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运混凝土和散粒物料的吊桶(苏)顿涅茨克井巷掘进管理局B.H.科罗米钦柯开凿和修理井筒、碉室与井巷连接部,以及装备井筒,都需要向施工地点运、卸流态混凝土和散粒物料。为此,推出一种新型的凿井吊桶。这种吊桶增设了以下部件:卸料筒,旋转闸门和底架(图1)。卸...  相似文献   

10.
流态混凝土与全尾砂膏体充填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态混凝土是伴随着高效减水剂的出现和适应泵送施工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矿山应用全尾砂膏体充填料也是采用泵送和必要的外加剂。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从流态混凝土技术中借鉴一些有用的知识来推动膏体泵送充填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煤制油炉渣作为骨料替代天然砂石制备炉渣喷射混凝土,通过分析煤制油炉渣基本物理性能确认其可行性,优化炉渣混凝土配合比,掺入粉煤灰,改变可再分散乳胶粉、偏高岭土掺量制得相应的炉渣混凝土,测试炉渣混凝土的黏结性与强度性能,观察炉渣微观形貌以及和水泥形成界面结构。结果表明:煤制油炉渣具有与建筑用砂相似的粒度与物理性能,水灰比为0.25,粉煤灰取代率为10%时强度性能良好。可再分散乳胶粉使炉渣混凝土折压比提高,韧性和黏结性大幅改善。粉煤灰和偏高岭土有利于后期强度的发展。最后得到在优化配合比、添加合适外加剂掺量下制备的较低回弹率和粉尘浓度的C25煤制油炉渣喷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2.
曹雯  张明磊  高林生 《中国矿业》2022,31(1):95-100
煤制油炉渣是煤化工产业的新型固体废弃物,现有的堆存处理对环境污染较大,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环保压力,亟需探寻煤制油炉渣的综合利用方法.本文借鉴工业废渣制备混凝土的经验,开展了煤制油炉渣替代混凝土细骨料的试验,在不同水灰比条件下,用煤制油炉渣分别以20%、40%、60%、80%和100% 的比例替代混凝土的细骨料,测试...  相似文献   

13.
金尾矿砂是金矿选矿作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其露天堆存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还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以金尾矿砂代替天然砂石作为混凝土的集料,既可减少天然砂石的开采,又能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以陕西某金矿尾矿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基本物化性质及作为混凝土集料的物化性质。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改性剂对金尾矿砂进行了表面涂覆改性,将改性后的金尾矿砂取代部分河砂作为全集料进行了混凝土试配试验。结果表明,金矿尾矿砂粒度过细,泥块含量超标,棱角尖锐,直接作为集料对混凝土性能不利;通过改性剂涂覆可有效降低金尾矿砂颗粒间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在改性剂SA涂覆用量为砂量0.015倍的条件下,金矿尾砂颗粒之间的黏聚力下降约56%,内摩擦角下降约13%;在取代河砂30%的条件下,表面改性后的金尾矿砂制备的无粗集料混凝土样用水量较低,而扩展度及强度明显较高;在砂灰比为1.5的条件下,掺改性金尾矿砂的混凝土强度较无改性样高出20%以上。通过调整砂灰比、用水量以及减水剂量,以改性金尾矿砂取代部分细集料可以配制出不同强度等级及不同流动性的无粗集料混凝土材料,以满足不同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转杯离心粒化法制备铜渣颗粒。以铜渣颗粒、碳质还原剂、粘结剂和造渣剂为主要原料制备铜渣含碳球团,在实验条件下,六种考查因素对铜渣含碳球团还原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反应温度>造渣剂配比>气氛>还原剂种类>铜渣粒径>还原剂配比。通过极差分析得出铜渣含碳球团直接还原较佳还原条件:反应温度为1150℃,造渣剂配比(S/CaO)为1∶0.4,实验气氛为CO2(50%)N2(50%),还原剂为煤粉,铜渣粒径为+0.425 mm,还原剂配比(C/O)为1.2∶1,此时铜渣的还原率为98.2%。   相似文献   

15.
刘新  傅振南  张志辉 《矿冶》2022,31(1):19-24
铜冶炼企业炉渣选矿属于对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在我国资源日益紧张的环境下,铜冶炼渣尾矿含铜指标的好坏,决定了铜冶炼炉渣铜选矿回收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铜冶炼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对铜冶炼炉渣及渣选尾矿的各种数据分析,通过对铜冶炼工艺、炉渣缓冷工艺、磨矿细度、浮选工艺、磨浮水质等工艺参数控制,使尾矿含铜指标得到了较好控制,尾矿含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粉磨时间对钢渣粉比表面积的影响,并通过激光粒度仪(LPS)、X射线衍射仪(XRD)对钢渣粉的粒度分布特征和颗粒形貌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不同粉磨时间钢渣粉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渣的易磨性较差;随着粉磨时间增加,超细颗粒数量不断增加,掺钢渣粉混凝土的强度也逐渐提高,但是粉磨成本也相应增加。钢渣粉较为合适的粉磨时间为90 min,此时比表面积为650 m2/kg。   相似文献   

17.
江砂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多元回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新桥硫铁矿胶结充填存在的质量问题,对该矿的江砂胶结充填体进行了室内单轴抗压强度正交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江砂胶结充填体抗压强度与浓度、水泥含量、粒径、养护时间、温度等影响因素的回归关系式,得出影响充填体强度的最主要因素为粒径。研究结果为提高充填体质量和降低充填成本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寿王坟低硅铜尾矿和高硅硅砂细度对加气混凝土料浆的流动性和稳定性、绝干强度与绝干比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得出该低硅铜尾矿和硅砂作为加气混凝土硅质材料的最佳级配细度为铜尾矿粉磨20 min(+0.074 mm占1.1%)、硅砂粉磨30 min(+0.074 mm占5.2%)。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铁尾矿砂用作混凝土细集料的可靠性,将不同比例的铁尾矿砂与天然砂混合制备铁尾矿砂混凝土,进行了铁尾矿砂颗粒级配调整、混凝土稠度和强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铁尾矿砂取代天然砂取代率的提高,其细度模数逐渐增大,过粗颗粒逐渐增多,级配曲线逐渐偏向右下角。选取一定比例的天然砂与铁尾矿砂混合后,颗粒级配得到明显改善;当铁尾矿砂的取代率为50%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良好,达到了预拌混凝土大流动性的施工要求;掺入铁尾矿砂的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高于普通混凝土,且随着尾矿砂取代率的递增,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也递增,但劈拉强度表现出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