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雷欣欣  张本山  周雪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0):133-136,14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制备木薯羟丙基化辛烯基琥珀酸酯化复合改性淀粉,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谱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Brabender黏度仪等对木薯羟丙基化辛烯基琥珀酸酯化复合改性淀粉的物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木薯原淀粉和木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木薯淀粉经复合改性后,在1550~1610cm-1出现新的吸收峰,与原木薯淀粉和木薯SSOS相比,在940、880、730、570cm-1处呈现较弱的吸收峰;复合改性后颗粒表面受损严重,颗粒的形状也发生明显改变,但晶体类型没有发生改变;乳化性能和透明度得到提高;起糊温度、峰值温度降低,糊粘度增大;与单一的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淀粉相比,热糊稳定性升高,凝沉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制搅拌式球磨机对西米淀粉进行机械活化预处理,以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制备辛烯基琥珀酸西米淀粉酯。探讨活化时间、反应时间、辛烯基琥珀酸酐添加量、反应温度和pH等因素对辛烯基琥珀酸西米淀粉酯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西米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酐酯化反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在相同反应条件下,活化淀粉的取代度和反应效率显著上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活化1.0 h西米淀粉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为2.0 h,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为3%,pH为8.0,反应温度为35℃;在此条件下酯化得到的淀粉酯取代度为0.02294,反应效率为98.01%。FTIR、XRD、SEM测试结果表明,西米淀粉经过辛烯基琥珀酸酐处理后,产品的红外光谱在1570 cm-1和1712 cm-1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淀粉结晶度下降,淀粉颗粒表面受到破坏,颗粒中间出现较大孔洞,进一步证实西米淀粉发生了酯化反应。取代度为0.02294的辛烯基琥珀酸西米淀粉酯的乳化性为26.43%,乳化稳定性为24.10%,均优于原西米淀粉酯。  相似文献   

3.
以甘薯淀粉为参照,采用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快速粘度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甘薯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酯的颗粒形貌、结构特征、热力学特性、黏度特性等物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酐酯化后,其颗粒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和破裂,说明酯化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产品的红外光谱在1718 cm-1和1554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其中1718 cm-1处的吸收峰表明酯羰基的存在,说明分子中引入了新的官能团,1554 cm-1处出现的特征峰是缘于RCOO-不对称的伸缩振动;产品的起始糊化温度、峰值糊化温度、糊化结束温度和糊化热焓值降低,说明淀粉结晶结构的致密程度下降;随着产品取代度的增加,淀粉糊峰值粘度升高,出峰时间提前,糊化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以马铃薯原淀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酶法合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从脂肪酶用量、底物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四个方面研究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其结果为:脂肪酶添加量22g/kg,辛烯基琥珀酸酐与淀粉质量比2∶1,反应时间48h,反应温度60℃。采用最佳工艺得到产品的取代度为0.042。利用红外、扫描电镜、淀粉-碘复合物吸收谱对所得到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结构进行分析。红外分析结果显示,淀粉酯在1728.13cm-1处出现了羰基的特征吸收峰;扫描电镜和淀粉-碘复合物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酶法改性仅对淀粉颗粒表面造成了少数损伤,酯化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的无定形区,其晶体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同时其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的应用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测试效果。毒理学实验证明酶法产品安全性可靠,完全可应用于食品加工制品中。  相似文献   

5.
采用RVA快速粘度测定仪,研究了十二烯基琥珀酸淀粉酯(SSDS)糊的粘度性质。测定了糊的凝沉性质、糊的乳化性质、糊的冻融稳定性、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SSDS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酯化后SSDS的颗粒形貌、糊粘度性质较原玉米淀粉糊有较显著变化、其抗凝沉性、乳化性都明显优于原玉米淀粉,而冻融稳定性比原玉米淀粉差。  相似文献   

6.
以芋艿淀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酯。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取代度(DS)为指标,研究芋艿淀粉浓度、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酯制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酯制备的适宜工艺条件:淀粉质量分数40%、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为2.0%芋艿淀粉干重、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 h。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辛烯基琥珀酸芋艿淀粉酯颗粒结构发生变化,糊化温度由原淀粉的最高温度85.49℃变为82.15℃,红外光谱图中1 710~1 740 cm-1,1 550~1 610 cm-1区间分别出现酯羰基(C=O)伸缩振动吸收和RCOO-特征吸收,可断定辛烯基琥珀酸与淀粉酯化生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相似文献   

7.
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作微胶囊壁材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燕萍  龚臣 《食品科学》2006,27(1):148-152
本文测定了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和阿拉伯树胶的粘度,并分别采用低粘度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和阿拉伯树胶作色拉油微胶囊体系的壁材,测定了乳状液的乳化稳定性和产品的微胶囊包埋率及贮存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粘度比阿拉伯树胶低;以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壁材的微胶囊的包埋效果效率、贮藏稳定性优于阿拉伯树胶,且随取代度的增加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壁材制成的微胶囊的贮存稳定性也增加。  相似文献   

8.
通过离心法、分光光度计法、电导率法证明了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以低黏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乳化剂,以大豆油为乳化对象,利用激光粒度仪和光学显微镜探讨了均质转速、均质温度、均质时间、均质pH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的乳化体系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均质pH对乳化体系粒径具有显著的影响;均质时间越长和均质转速越大,乳化体系的粒径越小;均质温度对乳化体系粒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刘丹  尹显锋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10):1200-1203,1134
为了促进泽泻淀粉的利用,本试验研究了泽泻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性质和酶解对淀粉酯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制备条件下,泽泻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和反应效率都高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酯。(2)泽泻淀粉酯化后,颗粒表面有腐蚀现象。(3)随取代度增加,淀粉酯的糊化温度降低,峰值粘度增加。(4)水解率(DE%)增加,酶解淀粉酯的糊化温度降低,糊的峰值粘度与回升值下降,乳化稳定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化反应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红外光谱仪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影响酯化反应的主要因素是含水量、辛烯基琥珀酸酐(OSA)的用量、碱(Na2CO3)的用量;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酸酐用无水乙醇稀释5倍;反应时间2 h;反应温度45 ℃;Na2CO3的用量1.5%;OSA的量3%,水分含量为18%。此条件下制得取代度为0.022 1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红外谱图分析表明,原淀粉的基本结构未被破坏,在1 720 cm-1、1 576 cm-1出现了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11.
西米醋酸酯淀粉物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红外光谱仪和布拉班德粘度计对西米醋酸酯淀粉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与马铃薯醋酸酯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较西米淀粉更易引入乙酰基,乙酰化后淀粉颗粒形状未发生大的改变,西米原淀粉粒度分布为单峰,而马铃薯原淀粉粒度分布为双峰,前者平均粒径大于后者,乙酰化后西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粒径均增大;经醋酸酐酯化后西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起糊温度、峰值温度及峰值粘度均降低,热稳定性增加,凝沉性变弱。  相似文献   

12.
西米淀粉的物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西米淀粉的组成、颗粒形貌及糊化、透明度、老化方面的性质,并与木薯和马铃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西米淀粉的蛋白质含量为0.21%,直链淀粉含量为28%,颗粒为椭圆形,西米淀粉的起糊温度为70.3℃,热糊稳定性高,凝沉性比薯类淀粉弱,西米淀粉的透明度为57.5%,比薯类淀粉易老化。为进一步了解西米淀粉的特性及应用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米淀粉颗粒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聚焦光束发射测量仪、差式量热扫描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西米淀粉的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与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米淀粉颗粒为椭球体,颗粒表面光滑;偏光十字明显;颗粒在水相中的平均粒径为27.3μm;晶体结构为C型,结晶度为25%;DSC测得To、Tp、Tc分别为68.51、72.79、82.29℃,ΔH为12.00J/g;透明度较好。  相似文献   

14.
西米交联淀粉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水分散法制备西米交联淀粉,利用扫描电镜、聚焦光束发射测量仪、Bra-bender快速黏度计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其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与西米原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米交联淀粉发生了中等程度的交联;西米交联淀粉保持了西米原淀粉绝大多数颗粒完整、呈椭圆形、存在断切面和断切面处有凹坑的形貌特征,但其表面比较粗糙,有凹痕,且断切面处凹坑更加明显;西米交联淀粉颗粒粒径分布图呈单峰,在水相中的平均粒径为30.1μm,比西米原淀粉颗粒小;西米交联淀粉比西米原淀粉难于糊化,其热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均优于西米原淀粉,有很高的最终黏度;西米交联淀粉的透光率为5.1%,小于西米原淀粉,其透明度较差。  相似文献   

15.
西米淀粉糊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Brookfield旋转粘度计研究西米淀粉糊流变性、抗剪切能力、触变性以及温度、浓度和剪切速率对表观粘度的影响,为西米淀粉在食品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结果表明:西米淀粉糊属于非牛顿流体。温度、浓度、剪切速率对流变性质均有影响,在同一浓度和剪切速率下,表观粘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温度和剪切速率下,表观粘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温度和浓度条件下,淀粉糊的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西米淀粉糊属于剪切稀化体系,抗剪切能力优于马铃薯淀粉糊和木薯淀粉糊;淀粉糊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大的上行线与随剪切速率减小的下行线之间存在滞后圈,说明西米淀粉糊具有触变性。  相似文献   

16.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利用乙醇溶剂法先进行羟丙基醚化改性,再采用戊二酸酐作酯化剂进行处理而制得复合改性淀粉。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和DV-I Prime旋转粘度仪等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及其性能分析。红外分析表明改性淀粉在1287 cm-1处出现羟丙基的吸收峰,羟丙基戊二酸复合改性淀粉在1733 cm-1处和1555 cm-1处出现新的酯化吸收峰,说明原淀粉已接入了羟丙基和戊二酸基团。复合变性前后淀粉的表观形貌变化,证实了反应不仅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也发生在淀粉颗粒内部。旋转粘度仪分析则表明了复合改性后的羟丙基戊二酸酯淀粉的粘度和抗流变性有很大的提升,当DS为0.0362时,淀粉糊的粘度为12100 mPa?s,比羟丙基木薯的粘度提高了6.72倍(羟丙基木薯淀粉的粘度为1800 mPa?s)。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淀粉为参照,采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快速粘度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玉米淀粉磷酸双酯的结构特征、热力学特性、黏度特性等物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并采用体外消化方法,模拟人体肠道体系,研究了玉米淀粉磷酸双酯的消化特性,根据淀粉水解百分率推算其血糖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经三偏磷酸钠酯化交联后,其红外光谱在1028 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说明分子中引入了磷酸根基团;样品的糊化温度和热焓值都有所升高,随着结合磷含量增加,淀粉糊黏度降低,稳定性增强;随着酯化度的增加玉米淀粉磷酸双酯抗消化淀粉含量显著上升,消化能力有较大水平的降低,高酯化度玉米淀粉磷酸双酯预测血糖指数为67.11,为中等血糖指数食品,可以添加在食品中为糖尿病患者食用。  相似文献   

18.
We have prepared raw starch digesting amylase from Penicillium brunneum, which is similar to other raw starch digesting enzymes, and is effective in hydrolyzing raw cereal starches, but not effective for raw sago starch and raw root starches. Treatment of sago starch granules before incubation with the enzyme by heating to below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at low pH condition wa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hydrolysis. Observation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that structure of treated sago starch granules at 60°C pH 2.0 for 2h was not changed. Observation under polarized light showed the birefringence clearly was preserved. However, viscosity of treated sago starch granules decreased. After incubation with the enzyme, untreated starch granules corroded and several holes were seen on the surface of granule. Enzyme action on the treated starch granules resulted in much higher intensity of degradation and the holes deepened into the interior of granules. Analysis of the product of this process showed that mainly glucose was produced from the hydrolysis of treated or untreated sago starch granules by crude enzyme. But on gelatinized sago starch other types of sugars were formed during enzyme reaction.  相似文献   

19.
以槟榔芋原淀粉为原料,经球磨和辛烯基琥珀酸酯化制得复合改性淀粉,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快速粘度仪等对其结构和糊化特性进行研究,并与原淀粉、仅酯化和仅球磨的改性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酯化淀粉颗粒和晶体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红外光谱图在1725、1572 cm-1处出现新吸收峰,糊化温度降低,峰值温度由81.77 ℃降低到78.83 ℃,糊黏度升高,峰值黏度由597.67 mPa·s升高到2066.33 mPa·s;球磨淀粉颗粒破碎明显,晶体结构严重破坏,糊化温度降低,峰值温度为72.14 ℃,糊黏度降低,峰值黏度为296.33 mPa·s。复合改性淀粉颗粒发生熔融、破损严重,取代度由酯化淀粉的0.01756增加到0.01994,酯化程度更高;糊化温度最低,峰值温度为65.69 ℃;糊黏度最高,峰值黏度为5063.67 mPa·s。复合改性淀粉具有更好的低温糊化和增稠特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