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以杭州地区办公楼建筑为例,采用能耗分析软件eQUEST进行全年逐时、逐月的建筑冷、热、电负荷预测,通过探讨eQUEST软件模拟计算建筑负荷的特点,分析了eQUEST软件使用方法;并选取该办公楼建筑的典型月电负荷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耗电量进行对比,评价了eQUEST软件模拟计算的可靠性结果表明:eQUEST软件能够快速预测建筑全能耗、其操作步骤的简便、具有友好的输入界面,对建筑全能耗分析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是较为实用的快速能耗分析软件但是,其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值仍存在偏差,这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修正,如在建筑能耗模拟中采用动态的建筑参数设置值(包括人员密度、新风量、设备能耗、照明能耗、湿度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建筑墙体受太阳辐射得热的特性分析,把墙体所受太阳直射辐射得热量进行等效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建筑朝向转换规则,并以上海地区2种不同长宽比的实际建筑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实际建筑与转换后建筑的冷负荷对比曲线,模拟结果显示,转换后的虚拟建筑冷负荷与实际建筑冷负荷有很好的吻合,建筑朝向对冷负荷影响的实质即为不同朝向的墙体面积和窗体面积的改变,在预测区域建筑冷负荷时,可以应用转换规则,把区域内建筑转换为同一朝向建筑进行分析,减少了朝向因素对冷负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提出基于加权残差聚类的建筑负荷预测区间估计方法,旨在对建筑负荷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评估. 使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方法量化负荷预测模型的每个输入对输出的贡献程度. 基于得到的贡献程度对模型输入进行加权聚类,获得不同聚类簇中的模型历史残差分布. 根据不同聚类簇中的残差分布估计模型的预测区间. 在深圳某办公建筑1 a的冷负荷数据集上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与传统不对输入进行加权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预测区间的估计精度. 期望得到的预测区间与该方法得到的预测区间的平均覆盖误差为1.87%,而传统方法的平均覆盖误差为2.27%. 该方法可以用于估计任何数据驱动的建筑负荷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从而为优化控制和故障诊断提供更可靠的负荷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严寒地区典型商场建筑基础数据,建立冷负荷分析模型,应用HDY-SMAD空调负荷模拟软件对对象建筑进行模拟,进而单独分析各主要因素对空调冷负荷的影响,确定对象建筑单一因素变化对全热冷负荷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考虑土壤温度以及辐射换热对热桥能耗的影响,利用THERM建立二维稳态热桥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元法得出墙体的温度分布及热流密度,进而得出墙体的传热系数值。根据等效传热系数法将该传热系数作为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代入Design Builder中计算建筑的冷、热负荷,与不考虑热桥时的建筑冷、热负荷进行对比得出热桥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以夏热冬冷地区4个典型城市南昌、成都、武汉、上海为例,分析了某二层居住建筑中热桥对低层建筑能耗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夏季墙体平均传热系数增大27.02%~30.28%,建筑冷负荷增大3.36%~4.63%;冬季墙体平均传热系数增大20.81%~25.00%,建筑热负荷增大6.49%~7.76%。同一季节与城市下建筑负荷变化与墙体平均传热系数变化成正相关。相同变化量下土壤温度对墙体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大于室外空气温度。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市某办公楼的1间办公室为研究对象,研究辐射吊顶供冷与天花板送风联合运行下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首先对该办公室进行负荷计算,计算结果包括冷负荷及湿负荷.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设计内容分为辐射吊顶的设计和新风系统的设计.最后利用Airpak软件建立模型并模拟辐射空调系统稳定运行时办公室的热舒适性指标,主要包括预测平均评价(PMV)分布和预测不满意百分比(PPD)分布.模拟结果显示在辐射空调系统稳定对房间供冷时,可以得到分布均匀的PMV分布和PPD分布,室内大部分区域PMV值为0.5左右,PPD值为10%左右,总体上满足人体热舒适性要求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杭州地区典型住宅户型为例,利用建筑能耗模拟分析软件DeST-h得到住宅全年冷负荷,并根据最大信息系数法(Maximal information coefficient, MIC)确定外墙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窗墙比、设定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换气次数对建筑全年冷负荷的影响程度。通过方差分析法验证了利用最大信息系数法识别建筑能耗关键影响因素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窗墙比对建筑冷负荷的影响程度最大,最大信息系数法识别出对建筑冷负荷的影响程度为窗墙比>相对湿度>外窗传热系数>外墙传热系数>换气次数>设定温度,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由于电力负荷以年为单位周期性波动,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适合于用温斯特线性与季节性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但由于此方法对于负荷数据中的异常值极其敏感,很有可能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电力负荷趋势相反. 针对这一问题,对原模型作了相应的改进,使其预测结果更加符合电力负荷的总体趋势,不致于因个别异常值的存在而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并能进一步减少模型误差.  相似文献   

9.
以谐波反应法为理论依据,在忽略室外温度的扰量和迟滞作用的影响和室内向室外的热散失的情况下,对制冷负荷的关联式进行了简化。基于此,对某建筑的逐时制冷负荷进行了分段拟合,提出了分段负荷计算公式。拟合所得的负荷计算公式形式简单,与实际监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3%,与现有文献的拟合结果相比,误差减小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以长春市某一大型商场作为基础建筑,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理论确定负荷因子动态分析的模拟方案,利用DeST-c商业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执行模拟方案,寻找该地区商场建筑供冷季负荷分布规律,根据F方差分析理论处理试验结果,考察各冷负荷因子的动态显著性,从而确定负荷设计节能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我种硬PVC片材及压制的填料片进行了热处理和材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热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填料的波形对热处理后的材质性能基本无影响,在热处理过程中有相当程度的热才化,热处理后仍然存在压制填料的“结构疏松化”。确定了对填料片的材质性能检测项目和合格指标,本方法亦可应用在以“二次热处理”方法生产的其它各种塑料制品的材质性能检测之中。  相似文献   

12.
食品的真空冷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空冷却液体和固体食品的数学模型是一个无量纲方程,用该方程预计在真空冷却液体食品期间质量迁移系数,同所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反复比较,从而证明该数学模型的提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冷却塔的冷却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冷却塔的冷却特性,首先根据热湿交换的理论建立了热湿交换的相关方程,并据此计算了在不同条件下在逆流式冷却塔内单个下落的水滴与周围空气所进行的热湿交换的效果,并对计算结果逐项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了冷却塔的一维换热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冷却塔内的填料层的高度、水降落所持续的时间及空气和水的质量流量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4.
冷却塔的冷却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冷却塔的冷却特性,首先根据热湿交换的理论建立了热湿交换的相关方程,并据此计算了在不同条件下在逆流式冷却塔内单个下落的水滴与周围空气所进行的热湿交换的效果,并对计算结果逐项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了冷却塔的一维换热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冷却塔内的填料层的高度、水降落所持续的时间及空气和水的质量流量对冷却塔性能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研究了45钢的奥氏体(锻后的或重新加热的)通过控制冷却技术,使其碳化物粒化,得到Ps型的调质或球化组织。为中碳结构钢获得Ps型组织探讨出物理冶金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现有冷却效果试验装置结构下的二次流空气温度测试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发现二次流在集气盒中存在较大的二次加温温升.文中还对温度测试进行了误差分析,给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对提高温度测试和冷却效果试验精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此外,CFD技术在涡轮叶片冷却效果试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烟塔合一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讨论了烟塔合一技术、烟塔分离技术和循环冷却水动态药剂模拟筛选试验三种运行方式下全碱度、硬度、pH和电导率随浓缩倍率的变化规律,试验验证了现有运行方式下烟塔合一技术与烟塔分离技术的运行参数:全碱度平均相差为0 60 mmol/L;硬度平均相差为0.13 mmol/L;pH平均相差为0.24;电导率平均相差为0.26 ms/cm.现有的烟塔合一技术运行方式对循环水有微弱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结合H型钢轧制的特点分析控制冷却在轧制中运用的具体问题,制定了H型钢控制冷却的优化方案.介绍了实际应用情况,并提出改进的措施.研究轧制过程中汽化的冷却水对轧件温度的影响,提出冷却水喷嘴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润滑和油冷却系统是数控机床安全工作的保证。目前机床多采用单机油冷却方式,但它需要消耗大量的机械能。如果采用冷却塔供冷方案,不仅可以减少初投资,而且其年运行费用、维修费用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内外有关变压器冷却方式的使用情况,对各种冷却方式进行了合理分类,论述其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合市场上现有冷却方式不能满足变压器增容改造的矛盾,提出了解决办法,对今后变压器冷却方式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猜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