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为了全面评估旅游安全事故周界安防入侵监测系统的光纤Φ-OTDR传感器性能,本文采用了蝶形单模光纤和侵入板制作了光纤Φ-OTDR传感器,并将该传感器埋在细沙中,利用光纤Φ-OTDR(相位时域反射仪)搭建了基于分布式光纤Φ-OTDR传感器的旅游安全事故周界安防入侵监测系统,并对入侵信息(侵入者位置、重量及高度信息)进行了监测和评估。研究发现,采用所设计的光纤侵入板作为传感器,入侵监测系统能对侵入位置进行准确监测,定位精度小于10 m;重量监测下限达到15 kg;对越高的侵入者监测准确度越高,其准确度可达到99.6%。结果表明:基于光纤Φ-OTDR传感器的入侵监测系统能对长距离、大范围的入侵者进行准确监测,该入侵监测系统可广泛用于旅游景点危险禁区安全事故的安防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2.
光纤传感器及其在安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光纤传感器在安全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对光纤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原理及特点,光纤传感器的分类及测试水平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光纤传感器安全监测系统的组成、系统的工作方式、安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蜀珍 《通讯世界》2017,(6):102-103
PON网络光纤集中监测是新时期一种新型的监测手段,其在电力配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配网通信运行监测水平,减少运维人员工作压力,为配网自动化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已有的工作经验,对配网通信现有的运维手段进行了分析,提出使用PON网络光纤集中监测系统对配网通信进行监测.然后,分析了PON网络光纤集中监测系统的原理、构成、功能等,最后具体阐述了PON网络光纤集中监测系统在我国电力配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伟 《信息通信》2004,(4):34-38
重点介绍了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光信道保护设备的功能原理,探讨了通过监测系统与光保护设备的整合,实现对光纤的自动监控,达到监测告警、光纤自动倒换,使光路进行自愈保护,以提高干线光缆的光纤可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光缆监测系统采用光端机架告警方式和购买厂商的告警监控信息代码,均不能较好地解决对光纤的劣化和障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采用光功率监测方法可以人为地对光功率变化的门限值进行设置,当光纤的光功率衰减变化超过门限值时,光功率系统便会自动向光缆监测系统报警。光功率监测系统与光缆监测系统合理地融合进行监测,是光缆监测系统的发展方向。(ed)  相似文献   

6.
针对输电线路等场景的超长距离监测应用问题,文章在分布式光纤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仪的基础上,采用拉曼放大和外差检测的方式,设计了一种光电信号分段探测和采集的光纤传感系统。该系统依据光纤长度将光纤分为两段进行信号采集和处理,针对不同强度信号适配相应的信号处理和采集参数,解决了超长距离监测系统的动态范围不足和信噪比差的问题。经试验和分析,最终实现了超过124 km的单端超长距离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系统末端信噪比>10.5 dB。  相似文献   

7.
将基于Pockels效应基础上的光纤传感器(简称Pockels光纤传感器)开发成多通道型光纤传感器及其监测系统,无疑是国际光纤传感器主攻方向之一.这类多通道型光纤传感器及其监测系统,在恶劣的电气环境下的监控报警十分引人注目.本文讨论这种光纤传感监测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构成特点.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分布式光纤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光时域反射原理,通过测量光纤中的背向散射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光纤传输特性的测试。构造了用于实时监测的分布式光纤测试系统,在架空线路中有较好的监测应用。并对该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性能进行了监测,结果验证该传感器有较好的稳定性,测温精度误差范围在±0.5℃左右。  相似文献   

9.
多点光纤光栅测温系统在渗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珺  穆磊  杜平 《量子电子学报》2010,27(1):105-109
为了监测土石坝内的渗流水的情况,提出一种多点光纤Bragg 光栅传感器(FBG)的结构,采用InGaAs光电探测器阵列探测光强的光纤光栅传感阵列的波长解调方法。根据室内实验结果,对多点光纤光栅传感系统的可行性和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给出用于坝体温度场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波长温度响应灵敏度可达到0.0091nm/℃。工程中采用电热脉冲方式对传感器附近小范围的土壤进行加热,使其与水的温度形成一定的温差,实测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温度异常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渗流, 从而实现对坝体内集中渗漏点的定位和自动监测。在系统防雷击、抗干扰性方面, 采用光纤光栅传感监测系统与传统仪器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刘智颖  姜馨  李明宇  贾文波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0,49(8):20190532-1-20190532-6
针对芯片式光谱仪的光束耦合与对准监测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成光学系统,避免光纤与芯片式光谱仪接收端接触产生磨损;有效解决光纤遮挡导致无法监测耦合效果的问题。光学系统由耦合前部分系统、监测后部分系统和复合共用系统三部分组成,复合共用系统需同时配合耦合前部分系统与监测后部分系统分别完成光束耦合与对准监测的功能。采用多重组合方式对整体系统进行设计,针对6 μm入射光纤与20 μm×20 μm的芯片式光谱仪接收端,在(1 550±50) nm的工作谱段对光纤光束与芯片式光谱仪接收端耦合系统与监测系统进行了设计,并通过LightTools软件对耦合系统进行能量分析,计算耦合效率为0.733。整体系统结构简单且无需手动调节,可同时进行光束耦合与对准监测,为芯片式光谱仪的耦合及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光纤监测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了光纤监测系统的监测手段,监测设备,监测软件发 过程及这一种新型的光纤监测系统-RFTS的功能和结构。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电力系统发电机温度和振动监测的特点,分析了传统温度传感器及振动传感器在发电机在线监测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光纤传感器在发电机在线监测中的优势.提出了采用半导体吸收式光纤传感器测量温度及光纤光栅振动传感器测量电机的振动状况的方案,对两种传感器的原理及组成进行了介绍,设计了基于两种光纤传感器的发电机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基于ARM+Linux的多路光纤自动保护倒换系统,采用ARM+Linux的高速数据采集平台,实时监测多路光纤光功率并智能判别光纤状态,当监测到光纤线路发生故障时,利用光开关及时有效地在工作光纤和保护光纤之间进行自动切换,并把故障信息通过网络告知监测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光纤监测系统的监测手段、监测设备、监测软件发展的过程及一种新型的光纤监测系统—RFTS 的功能和结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高压开关柜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高压开关柜温度监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栅原理的温度监测系统。文章首先阐述了高压开关柜温度监测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其次对国内外目前的监测手段进行简要介绍,再次阐述了光线光栅的测温原理,最后对设计的光纤光栅温度监测系统进行阐述。本文依据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测温原理,对高压开关柜温度监测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对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光纤应变传感器在芜湖长江大桥长期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纤传感测试技术作为未来最有前途、最适合长期健康监测的一种新型传感测试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而光纤应变传感器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工程界的普遍欢迎。主要阐述了应变监测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的重要意义,并选择先进的光纤应变传感器对芜湖长江大桥进行长期应变监测,研究了光纤应变传感器在钢梁上的安装方法,确定了监测系统的触发采集方式,并开发了专门的软件系统,所取得的成果为今后推广应用光纤应变传感器进行应力监测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基于光纤的背向拉曼散射温度效应和光时域反射理论,采用连续分布的光纤对大范围的设备进行温度监测,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适合于广播电视天馈线设备温度监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光缆监测系统采用光端机架告警方式和购买厂商的告警监控信息代码,均不能较好地解决对光纤的劣化和障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采用光功率监测方法可以人为地对光功率变化的门限值进行设置,当光纤的光功率衰减超过门限值时,光功率系统便会自动向光缆监测系统报警。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煤气化工艺中合成气管道温度监测问题,研究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研制了带不锈钢套管的耐高温传感光纤,模拟合成气管道周围温度分布,在合成气管道现场铺设434.6 m的分布式耐高温光纤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测温范围为0~350℃,测温误差为±2℃,空间分辨率0.5 m,系统能够完成对煤气化合成气管道温度的在线监测,同时可以对温度异常点进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20.
就PON系统而言,传统的OTDR监测方法不能从中心局端同时监测所有的分布光纤,而且当分布光纤长度相近时无法分辨故障发生在哪条光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光频域反射原理的PON监测方案。通过对关键技术的讨论以及对监测系统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案可以对PON网络所有分布光纤同时实现快速有效监测,缩短了故障判断时间,提高了运维的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