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管线钢作为石油、天然气等管道运输的主要材料,其元素分布及组织结构对管线钢强度和韧性有较大影响。实验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对管线钢连铸板坯板宽中心到板宽1/4处的中心区域中C、Mn、P、S、V、Ti、Nb元素的偏析和分布状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研究。采用最大偏析度、统计偏析度、统计均匀度等指标对各元素的偏析分布进行了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Mn、P、S、V、Nb元素的偏析分布形式基本类似,都在板厚中心线附近和板宽1/4处的厚度方向存在由局部富集区域组成的带状偏析带。其中,C、P、S元素的偏析较为严重,统计偏析度达到20%以上。Ti元素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偏析,在整个分析区域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2.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对对冷弯开裂的1E0170钢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开裂钢板的板厚1/2和1/4区域,存在P、S、Mn等元素偏析,并观察到白亮偏析条带和较多聚集分布的层状夹杂物。经分析认为,P元素偏析导致钢板中白亮偏析条带的产生,降低了钢板的塑性和韧性,同时聚集分布的层状夹杂物破坏了钢板基体的连续性。在弯曲应力下,二者共同作用引起裂纹产生并扩展,最终导致钢板开裂。  相似文献   

3.
以工业化生产的连铸80mm厚高强度钢板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了钢板的化学成分均匀性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合金元素负偏析带的存在引起钢板板厚方向强度下降,而硫和磷的偏聚则引起钢板心部塑韧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不同不锈钢板偏析的原位统计分布技术解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金属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结合传统分析手段,综合解析了系列不同不锈钢板横截面各元素的偏析分布规律和样品疏松程度。采用含量二维等高图、含量三维视图等观察了各元素的偏析分布状态,利用最大偏析度以及统计偏析度等对各元素的偏析程度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每个不锈钢板样品中均有某些元素表现出明显的、特定的偏析分布规律,如有些样品C元素在板中心两侧形成两条正偏析带;有些样品Nb元素在板中心形成负偏析;有的样品S元素在板中心线则形成正偏析等,每个样品元素的偏析分布规律可合理解释其低倍的疏松表现形式。此外,各样品S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对不同拉速工艺下连铸板坯中心横截面的偏析特性和夹杂物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0m/min和4.2m/min拉速条件下C、Si、Mn、P、S及Al系夹杂物在连铸板坯中心横截面的分布规律的对比,发现在低拉速工艺下的样品C、Mn、P等元素在连铸板坯中心横截面的统计均匀性好于高拉速工艺下样品,Si、S等元素则呈现相反的规律;低拉速工艺下的样品中S、P、C等元素易形成"点状"偏析,呈不连续分散分布的特点;高拉速工艺下的样品中S、P、C等元素易形成"带状"偏析,呈连续分布的特点,并位于板厚中心线附近.高拉速工艺下的Al系夹杂物分布不均匀,粒度大,靠近板坯的上下表面;低拉速工艺下的Al系夹杂物分布均匀,粒度小.  相似文献   

6.
《钢铁》1978,(3)
连铸板坯沿厚度方向中心部位的C、Mn、P、S等元素的偏析,经轧制后仍会残留在钢板中是影响钢板质量的重要因素。作者用40~50公斤/毫米~2级高强度钢以及9%Ni钢和耐大气腐蚀性钢的连铸板坯轧成的钢板和一般钢锭轧成的钢板,根据金相观察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器研究了偏析状况和异常组织,明确了异常组织与偏析元素的关系。指出产生偏析的溶质元素之中S主要形成以MnS为主的硫化物系夹杂物,分布在基体中对异常组织(包括  相似文献   

7.
《宽厚板》2017,(4)
通过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探伤不合格的14mm厚Q345R板材进行金相组织、夹杂物分析,研究探伤不合格的原因。结果表明:钢板中存在Mn S夹杂和C、Mn、S等元素中心偏析,导致板材中心出现异常脆硬组织以及在珠光体晶界处产生裂纹并延伸扩展,造成探伤不合格。采取合金减量化、夹杂物控制等措施,14mm厚Q345R钢板的探伤合格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成小龙 《山东冶金》2012,(3):40-41,43
分析得出了济钢厚规格LK490C钢板探伤不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钢板严重的中心偏析带附近出现的细小裂纹所致。通过控制钢中P、S等有害元素含量,采用铸坯及钢板缓冷工艺,并适当提高轧制道次压下量,使得钢板内部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保证了钢板的探伤合格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连铸坯成材大厚度SA516Gr70钢板心部冲击韧性偏低,尤其是模拟焊后状态心部冲击韧性偏低的问题展开机理研究.结果 表明:冲击功不合格原因在于钢板厚度1/2处偏析较严重.结合现场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调整C、Mn、P、S等易偏析元素含量,延长铸坯加热时间等措施,钢板模拟焊后热处理态板厚1/2处冲击功得到明显提高,且均可满足技术协议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金属原位统计分布分析(OPA)技术考察了不同生产工艺条件下不同厚度的中低合金钢连铸板坯横截面上C、Si、Mn、P、S、Nb、Ti、V等元素的分布、富集及中心偏析形态。观察并描述了几种典型的中心偏析形式,如断续的、连续的以及正负偏析呈交错分布状等;发现大多元素的中心偏析模式相对固定,即在沿拉速方向一定厚度范围内具有稳定性;给出了最大偏析度、统计偏析度等定量表征元素分布状态的原位技术特征值;讨论了各元素在板坯中形成偏析的难易程度及常见的分布模式。硫元素的偏析分析结果和传统分析硫偏析的方法-硫印也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技术能有效地应用于较宽含量范围内、不同厚度尺寸的中低合金钢板坯的成分分布分析和偏析分析,且其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舞钢100 mm厚13MnNiMoR钢板厚度1/2处-20℃低温冲击性能不合现象,从钢板生产工艺、组织和冲击断口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MnNiMoR钢板厚度1/2处低温冲击性能不合系热处理、组织、晶粒度以及坯料中偏析和夹杂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杨旭 《鞍钢技术》2011,(2):29-32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检验等手段,分析了造成09CuPCrNi-A钢板剪切后横断面上出现中心开裂及钢板冲击韧性波动的原因。确认钢板剪切后中心开裂是由P及S偏析所致,这也是导致钢板冲击韧性波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板坯连铸机电磁搅拌对板坯质量及中厚板力学性能的影响.从铸坯低倍检测可以看出电磁搅拌使用后铸坯内部中心偏析明显改善,中间裂纹得以消除;采用电磁搅拌辊安装在一段末和二段末的方式,负偏析带宽度由原来的10 mm减小到了5 mm左右,正、负偏析带上的成分与熔炼成分相差较小.从轧制钢板结果表明:负偏析带在轧制过程中具有遗传...  相似文献   

14.
向华  秦军  刘奉家 《宽厚板》2014,(4):43-46
针对12~18 mm厚度Q345E低合金结构钢板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钢板中心偏析、带状组织是低温冲击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通过成分优化以及生产工艺改进,改善了Q345E钢板的低温冲击韧性,同时产品合格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强韧性合理匹配一直是16 mm极限厚度规格700L汽车大梁钢热轧卷板的研究难点,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对16 mm极限厚度规格700L汽车大梁钢显微组织、夹杂物、冲击断口形貌进行检测,分析影响试验钢-20℃低温冲击韧性的主要因素.结果 表明,试验钢-20℃低温冲击吸收功偏低的主要原因为钢中存在大量长度为2~...  相似文献   

16.
安守勇 《宽厚板》2011,17(4):8-11
研究了高级别管线钢DWTT性能厚度效应的影响因素,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着重分析了中心偏析、带状组织、全厚度组织均匀性及夹杂物对DWTT低温止裂韧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4 300 mm宽厚板轧机上进行了低碳海洋平台用钢E40-Z35工业试制,针对钢板心部铁素体晶粒粗大且出现混晶导致低温冲击功和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值不合的问题,采取增大层流冷却能力、降低终冷温度的措施,抑制心部晶粒长大,消除厚度方向组织差异,最终得到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抗层状撕裂性能和焊接性能的海洋平台用钢。  相似文献   

18.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structural banding in low-alloy steel with Mn segreg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use of artificially segregated steel, interrupted cooling techniques, and optical microscopy. Mn segregation was simulated by hot roll bonding thin sheets of 5140 steel with 0.82 wt pct Mn and modified 5140M with 1.83 wt pct Mn into a plate with 20- and 160-μm-thick segregated layers. Samples were austenitized at 850 °C, continuously cooled at 1 °C/s and 0.1 °C/s, and quenched from progressively lower temperatures to observe the evolu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The segregated band thickness had a striking effect on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Samples with 160 μm bands cooled at 1 °C/s had martensite and bainite in high-Mn bands. In contrast, samples with 20 μm bands cooled at the same rate had pearlite in high-Mn bands. The dramatic effect of band thickness on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was due to growth of a fully pearlitic ban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segregated layers. The formation of interfacial pearlite is discussed relative to redistribution of carbon between adjacent high- and low-Mn bands during coo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