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将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的Bi掺杂量为25%(原子分数)的SnO2纳米颗粒(Sn0.75Bi0.25O2)作为增强相,借助于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gSnO2(12)电接触材料,分析了Bi元素掺杂对电接触材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Sn0.75Bi0.25O2纳米颗粒增强的AgSnO2(12)电接触材料组织结构均匀,密度、硬度高,导电性好。电性能试验表明,Sn0.75Bi0.25O2纳米颗粒增强材料的燃弧时间短、能量低,接触电阻低且稳定,抗电弧侵蚀能力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法制备掺杂微量添加剂的AgSnO2(16)触头材料,使用模拟试验装置在30 A交流阻性负载下进行模拟电寿命试验、温升试验、耐电弧侵蚀试验和熔焊力试验,考察了高氧化物含量对AgSnO2触头材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gSnO2(16)触头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而且还具有较好的抗熔焊性能和耐电弧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3.
添加La的纳米复合AgSnO2电接触合金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纳米复合SnO2,用高能球磨及热压烧结和常压烧结两种工艺制备出纳米复合AgSnO2电接触合金,测定纳米复合电接触合金的主要物理性能,并通过XRD、TEM和FESEM等手段对复合粉末和电接触合金进行了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制备出性能较好、纳米颗粒均匀弥散分布于Ag基体上的复合电接触合金,同时La的加入有效抑制了SnO2晶粒的长大,提高了纳米SnO2在银基体中分布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4.
AgSnO2是最有可能替代AgCdO的触头材料,但AgSnO2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接触电阻过高的缺陷。如何降低AgSnO2的接触电阻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首先利用粉末冶金法制备AgSnO2Bi2O3和AgSnO2两种触头材料,并对两种触头材料进行了电弧实验,通过扫描电镜对触头材料电弧侵蚀后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然后,通过润湿性实验,测量了AgSnO2和AgSnO2Bi2O3两种触头材料的润湿角。结果发现,Bi元素的加入改善了Ag液对SnO2的浸润性,使润湿角减小,从而使AgSnO2Bi2O3经电弧侵蚀后表面形成河流状组织,避免了SnO2富集在触头表面形成绝缘层。最后,通过电性能实验验证了AgSnO2Bi2O3的接触电阻小于AgSnO2的接触电阻。通过以上实验证明,Bi元素的加入达到了降低AgSnO2触头材料接触电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化学共沉淀和常压烧结等方法制备出纳米复合Ag-SnO2和Fe掺杂Ag-SnO2触头合金,对合金触头进行了耐电压实验和SEM形貌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制备的触头合金呈现纳米第二相弥散均匀分布在Ag基体中.纳米复合电接触材料耐电压强度分布比商业用AgSnO2In2O3集中,但平均耐电压强度比商用低9.8%~29.7%.放电后,纳米复合电接触材料表面蚀坑凸凹起伏程度小,烧蚀轻微.  相似文献   

6.
采用合金内氧化法 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银氧化锡(AgSnO2_La2O3)触头材料。其密度为9.70~10.05 g/cm3,硬度为79.6~99.0,电阻率为3.20~3.50μΩ.cm。用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对AgSnO2_La2O3触头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分析发现,氧化物(La2O3,SnO2)晶粒明显细化且呈细小球状(<0.5μm)及不规则形状(<3μm)两种形态均匀分布。对AgSnO2_La2O3进行电性能试验和物理、机械性能的测定,并与合金内氧化法的AgSnO2(8)_In2O3_T和AgCdO(8)_T触头材料比较,结果表明,AgSnO2_La2O3材料的电性能、物理及机械性能与后两者相近,但侵蚀量略低于后二者,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触头材料。  相似文献   

7.
纳米SnO2-TiO2银基触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研究了掺杂纳米氧化物的AgSnO2触头材料的制备过程。分析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SnO2-TiO2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由于Ti^4 离子能够进入SnO2晶格,使触头导电率得以提高。通过对纳米AgSnO2触头材料与粉末法制备的AgSnO2触头材料性能的对比,得出纳米AgSnO2触头材料具有更高的导电率和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纳米材料与常规材料在热学性能和机械性能上的差异,综述了纳米触头材料在截流水平、抗电弧侵蚀和耐压能力等电性能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结果表明:相对于同种配比的常规触头材料,纳米CuCr和AgFe触头材料的截流水平低于常规触头材料;纳米CuCr和AgFe的直流电弧稳定性高于常规触头材料,直流电弧寿命大于常规触头材料;纳米CuCr触头材料的耐压能力高于常规触头材料;纳米AgSnO2和AgNi触头材料的抗电弧侵蚀性能优于常规触头材料。因此,在今后对纳米触头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加强纳米触头材料制备工艺研究和纳米触头材料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提高纳米触头材料电性能。  相似文献   

9.
AgSnO2电触头材料制备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gSnO2电触头材料属环境友好型材料.随其制备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改进,AgSnO2电触头材料在低压电器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本文综述了AgSnO2电触头材料的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其制备技术及方法,并分析了添加物对AgSnO2电触头材料物理特性和电弧侵蚀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内氧化法工艺制备了不含添加剂及分别含添加剂CuO或TeO2的3种AgSnO2In2O3触头材料。应用模拟继电器试验设备检测了这3种材料在AC230 V、25 A阻性负载条件下的电寿命、熔焊力、电弧能量、燃弧时间、质量侵蚀率等相关电性能参数,并对检测结果及试验后铆钉触头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不含添加剂的AgSnO2In2O3材料相比,添加剂CuO对材料的电寿命影响不大,而添加剂TeO2明显提高了材料的电寿命;含添加剂的两种材料的熔焊力和电弧能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它们的质量侵蚀率却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电弧对电极的能量输入与侵蚀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电弧对触头表面的能量输入是影响触头侵蚀量的决定因素。为了深入理解电弧--电极的交互作用及电弧侵蚀的物理过程,本文对不同直径及材料的圆柱形触头在1000A电流范围内进行了半波正弦电流的分断试验研究。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和扫描电镜(SEM)微观照片分析两种方法测量并分析了弧根直径及弧根电流密度与电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常用低压触点材料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了纯Ag、细晶Ag、AgCe(0.5)、AgNi(10)、AgCdO(12)、AgSnO2(10)、AgSnO2(12)等常用低压触点材料的组织结构及电弧侵蚀特点,采用ZWP-1型触点电性能模拟试验机于20 A/250 V AC、阻性负载条件下对上述触点材料的电寿命和磨损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反应合成AgSnO2电接触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和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银氧化锡(AgSnO2)电接触材料。利用千瓦CO2激光器模仿电弧作用在试样表面产生局部熔化,对AgSnO2块体材料进行抗熔蚀性测试。对AgSnO:块体材料进行电导率测试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块体材料及冷拉拔的AgSnO2线材进行显微组织分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反应合成技术可以在银基体中合成尺寸细小、界面新鲜的SnO2颗粒,所制备的AgSnO2电接触材料中,微米级的SnO2颗粒系由纳米级的SnO2颗粒聚集而成I反应合成法制备的AgSnOz电接触材料较传统粉末冶金法制备的AgSnO2电接触材料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抗熔蚀性;该方法制备的AgSnO2电接触材料由于改变了Ag、SnO2的结合状态使材料的加工性能、导电性能和抗熔蚀性同时得到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银金属氧化物触点材料电气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粉末冶金法制备的AgCdO(10)、AgSnO2(10)、AgYb2O3(12)三种银金属氧化物触点材料为研究对象,在DC20V、20A,纯阻性负载条件下,研究其电气性能,包括接触电阻、熔焊力与材料转移。采用SEM观察触点表面经电弧侵蚀后结构与成分的变化,分析触点对电弧响应的物理冶金过程。结果表明,经过15万次接通与开断后,AgYb2O3(12)触点表面结构与成分稳定,而AgCdO(10)与AgSnO2(10)触点表面存在孔洞与裂纹;在相同负载条件下,AgYb2O3(12)的综合电气性能优于AgCdO(10)和AgSnO2(10)触点材料。  相似文献   

15.
采用预合金粉末内氧化法探索了金属元素(Sb,La,In)对Ag-sn系合金粉末的氧化行为,进而研究不同内氧化工艺下,含不同添加剂(Sb2O3, 3,La2O3, In2O3)C对Ag-Sn系电接触材料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La的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物弥散均匀分布在银基体上,添加Sb的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物主要聚集在粉末的颗粒边界上.  相似文献   

16.
AgSnO2电触头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述了AgSnO2电触头材料的特性,对比分析了各种制备工艺的优缺点,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电弧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gSnO2电触头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预氧化法工艺制备AgCdO(10)、AgSnO2(10)、AgZnO(10)三种电触头材料,在19 V、20 A直流感性负载下通过自主开发的模拟电性能试验机进行试验,用电光分析天平、SEM和EDX测量分析试验前后质量变化、试验后表面形貌与微区成分。结果表明,三种材料中AgSnO2(10)的致密度、硬度、电阻率最高,电磨损、燃弧能量、熔焊力、烧损面积最小,抗电弧侵蚀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