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交通运输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客、货运周转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双对数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客、货运周转量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客运周转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货运周转量和经济发展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依据全面性原则筛选货运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以货运周转量表示的货运需求的双对数线性模型,并用Johansen法进行了模型的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6个时间序列货运周转量、商品零售总额、国民生产总值、运价、公路里程和货运吨位之间存在着至少5个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为此,进一步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  相似文献   

3.
货物周转量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货物周转量逐年递增,但是它受到铁路、公路、水运、管道、民航等交通运输设施条件的制约。因此,为了使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货物周转量进行预测分析将有重要意义,这对制定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铁路、公路、水运、管道、民航等货物周转量灰色动态预测模型以及比重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货物周转量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使高铁隐物流的效度能更好发挥,需构建出高铁隐物流的显适应模式。利用线性回归模型(LRM)分析出桂林高铁隐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以及桂林高铁乘客周转量与铁路、公路、水运3种货运方式的货物周转量间的关联性,从结果得知关联性最强的桂林高铁隐物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提取出公路运输方式满足当前桂林高铁隐物流需求其绩效的影响要素,并对当前桂林公路货运模式满足高铁隐物流需求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在服务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三方面提取出满足桂林高铁隐物流需求绩效的影响要素。最后,根据所提取的影响要素构建出桂林公路物流中心运营模式,并将其作为桂林高铁隐物流的显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5.
区域性高等级公路网货运周转量是国家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迫切需要的数据,但在我国现行运输量调查制度与方法下还无法直接得到,亟需进行研究.基于高速公路计重收费系统,利用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对货运车辆计重信息经过预处理与分析得到车流量构成比例、车货总质量、超限率以及单公里通行费收入额等数据,同时结合货运车辆空车质量调查数据,建立了计重高速公路单公里货运周转量计算模型,并以非计重高速、一级、二级公路货运车辆车流量与计重高速公路的类比关系提出了区域性高等级公路网货运周转量的统计方法;最后以云南省为例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不仅能反映区域性高等级公路网的货运运输能力和效率,而且为交通规划、交通统计等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航天与航空     
中国一航预测未来20年我国民航需补充客机3365架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每年公布一次对未来20年我国民用飞机市场的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航空运输生产继续实现快速增长,预计我国航空客运周转量的年均增长率在整个预测期间为8.4%,到2026年客运周转量接近1.2万亿人千米,约为2006年的5倍;同期航空货运的增长速度将略高于航空客运,我国民用航空货运周转量的年均增长率在预测期间内为10.5%,2026年将达到690亿吨千米。  相似文献   

7.
为探析物流与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对2001—2019年我国物流与外贸及内贸的年度数据进行了灰关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沿海规模以上港口主要货物吞吐量、总货运周转量以及航空、水路、公路、管道货运周转量与外贸及内贸指标的灰关联值都处于0.65~0.85区间,表明上述指标对外贸及内贸的胁迫作用强度较高; 铁路货运周转量与外贸及内贸指标的灰关联值处于0.35~0.65区间,表明上述指标对外贸及内贸的胁迫作用强度中等; ②外贸及内贸指标对物流的耦合作用强度都较高; ③航空货运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对外贸的胁迫作用最强; ④外贸比内贸更容易受物流的影响,其中进口较容易受国内物流影响,而出口则较容易受国际物流影响.上述结果可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外贸和物流规划提供良好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2011—2018年的货运数据为基础,利用灰色预测法分别对公路、铁路、水路、航空4种运输方式建立了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的预测模型,并采用相对误差、均方差比值及小误差频率对模型进行了精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精度较高,可应用于货运指标的预测.利用该模型对福建省未来11年4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进行预测显示: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的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均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而铁路运输处于降低趋势; 未来11年,福建省的运输方式仍以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为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公路交通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依据历年交通、仓储及邮政的各类能源消耗量计算了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接着构建了公路交通碳排放模型,得出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与公路交通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工厂、学校等也逐渐随迁,重庆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国民政府通过加强公路、水运和航空建设,较好地保障了战时的物资供应.还开办了各项交通客运业务,便利了民众出行,对重庆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L-Z方法的宏观交通运输系统复杂性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测度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引入符号动力学中的L-Z方法,并针对趋势项导致的宏观数据非平稳性,改进了L-Z方法.从总量与分量、不同对象、不同时段等视角,以改进的L-Z方法分析30个交通运输时间序列的复杂度,结果表明:我国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度不高;一体化能够降低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度;旅客运输比货物运输的复杂度高;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度与时间序列的长度成反比.这说明,L-Z方法适用于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测度,复杂性的测度结果可以作为宏观交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灰色模型分行业对新建城镇进行货运需求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社会高速发展面出现了许多新建城镇,对这些区域进行货运需求预测时,以前常用的许多方法很难实施或者因精度不高而无法得到满意的预测值,因为缺乏基础资料,彩类比法又找不到合适的区域进行类比,所以尝试灰允模型分行业对新建城镇进行货运需求预测,彩此模型可望得到较满意的预测数据,节省了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对综合货运网络进行了相应的变换,通过网络变换将交通方式间的中转约束转化为路段的能力约束。计算各个OD对的前K条短路作为该OD对的可选路径集合。考虑OD需求是否拆分以及货物中转能力对综合货运网络能力的影响,建立了综合货运网络能力计算模型,并给出了求解思路以及相对应的免疫克隆算法。最后,选用一个算例对上述模型以及算法进行了分析验证。算例测试表明,该模型以及算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考虑到城市货运调度模型兼有数学与管理两重性质的特点,本文在充分分析现行启发式及规划式两类货运调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两环节规划式调度算法:首先应用运筹学的规划法求得城市货运空车整体调度方案的最佳理论解,然后以此为目标采用组合式算法进一步求出与之相同或尽可能接近的实际解。本算法在拥有100~200辆汽车的城市货运企业进行实际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每日约可提高里程利用率2%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法即数值分析法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该方法总运费模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此模型运输变量的选择进行了一些改进,且引用较正系数,对该模型进行了较正,从而增加了配送中心选址中总运费的预测与计算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货运量多维灰色模型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对货运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灰关联分析,并确定影响货运量诸多因素的灰关联序。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维灰色模型对近几年上海市货物运输量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在变形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中所遇到的问题,对变形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中的数据预处理、模型 选择、模型定阶与系统稳定性检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分析数据趋势项提取的AR模型方法,编写了C语言 计算程序,实现了样条函数插值方法、周期项提取的差值法,建立ARMA分析模型,对变形预测数据与实际观测数 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变形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道路运输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克服道路运输量预测方法中考虑系统因素较少的缺点,在对道路运输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供给与需求量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吉林省道路运输各相关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和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9.
公路货运量变权组合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运量预测是公路运输建设和规划的基础,单一预测方法很难准确有效地进行运量预测.探讨了变权组合模型在此类问题上的应用,以某省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及经济发展状况为样本,对未来货运量进行了预测.该方法的变权重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能够反映出各种预测方法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实证分析预测结果更加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