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闫芊  蒋海涛  陆健健 《人民长江》2008,39(23):75-76
对比研究了崇明东滩围垦区和潮滩湿地环境因子、植被多样性以及生活型等生态特征。围垦区土壤环境因子与潮滩区相比差异性显著,更接近陆生生态系统。围垦区植被生物多样性高于潮滩湿地,潮滩湿地植被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251,围垦区植被以菊科和禾本科为主,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177。潮滩湿地植物主要以隐芽植物为主,占66.7%。围垦区域内植物主要以1 a生植物为主,占58.8%,并且出现了地面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潮滩湿地中水生植物占较大比例,围垦区水生植物的比例减少,陆生植物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2.
靖德兵  洪剑明  尹炜 《人民长江》2008,39(16):22-24
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常用的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及相应多种类复合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与净化功能,指出复合植被有利于处理多种类物质形成的复合污染、丰富湿地微生物种群和提升湿地的景观娱乐价值.在复合植被系统中,植物个体间通过对光等环境因素的竞争以及根系分泌物、枯落物释放化感物质来影响植被群落的稳定性,普遍地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率.因此,建设多种类复合湿地植被不仅是提升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率和生物多样性、游憩品质效果的重要途径,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湿地占地面积大的缺陷,促进了湿地在人口密集区域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展开植被物种多样性调查,将卧龙湖湿地植被划分为六大植物群落。对不同群落植物物种组成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卧龙湖湿地整体的植被物种多样性水平及各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标特征。最后,结合物种植被特征,在卧龙湖湿地恢复建设工程中,利用对原生植物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净化系统,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改善,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通过对富有地域特色的湿地植被群落的梳理和补充,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兼顾景观效果,采用生态设计的手法,应用生态防护实用技术,以植物为本,建设适宜各种植物群落生长、繁衍的湿地示范植物园。通过生态防护植物品种的合理配置和应用,对震泽长漾湿地采取建设性保护的措施,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恢复湿地类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2003年后,鄱阳湖和长江的"江湖关系"变化显著,湖区枯水问题严重,洲滩淹水时间缩短,湿地植被的水分需求难以得到保障,湿地退化趋势初步显现。为量化湿地植被对淹水时长的生态需求,通过耦合水动力模型和统计模型,建立植被分布面积对淹水时长的响应关系,明确了优势湿地植被的生态阈值。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对淹水时长的响应关系符合高斯曲线,持续一定时间的淹水,是保障植被生长的必要条件;淹水时间过长,植被生长将受到胁迫。在淹水时长梯度下,湿地植被具有最适、适宜和限制区间,且存在明显种间差异:苔草对淹水的适应能力最强,适宜生态阈值为60~240 d,最适生态阈值为120~180 d,淹水超过300 d的区域,苔草生长受限;狗牙根适应能力较弱,适宜和最适生态阈值分别为30~60 d、30~90 d,淹水超过120 d的区域,狗牙根无法生存。植物面对淹水的不同生存策略,如休眠、形态结构调整等,是决定阈值种间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能够为确定生态水文过程线,遏制鄱阳湖湿地退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是人类生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文章针对我省水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森林植物破坏,草原植被破坏、湿地资源破坏和耕地管理不利因素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阐述了实施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对水环境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某水利工程上下游河谷林草植被类型、分布和汇合口湿地用水分析,就工程调查区植物群系生态耗水机理的分析、河谷林草生态需水估算、河谷林草生态需水定额的确定、河谷林草生态需水量分区估算结果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以深圳河河口及新洲河河口湿地为对象,调查湿地上游的污染来源及湿地生态质量(退化)状况。对两河河口湿地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依据生态功能分区成果,从湿地植物修复、底泥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点源污染控制、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景观改善6个方面提出了两河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的思路。针对两河河口湿地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两河河口湿地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介绍宁阳县大汶河生态湿地建设中植被的选择与配置情况,从生态湿地自身、大汶河的季节性、采砂、环境污染、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个角度分析大汶河生态湿地植被成长面临的问题,从拦蓄水源、转变观念、控制污染、科学研究、综合治理、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生态湿地植被的保护对策,以期对于未来生态湿地建设及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9—2020年,根据蔷薇湖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实例,针对影响净水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管理要点结合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需求,介绍了仿木桩护岸、土工格栅护岸、多孔结构联锁块护坡、生态石笼护岸、绿化混凝土护岸、生态袋护坡6种湿地边坡结构生态防护技术,提出了基于抗性与弹性的挺水植物生长期密度控制、衰亡期收割、水生植物生长和收割水位调控、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收割打捞及密度控制等湿地健康管理关键技术,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淄博市在解决马踏湖湿地萎缩、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时,通过建设条形网状生态水库,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引水补源和管护措施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建设湖区水生物多样性的水环境,保障了湖区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产生活起到极为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鄱阳湖洲滩湿地大气-植被-土壤-地下水系统生态水文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修水和蚌湖之间的洲滩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降水截留、蒸散发、植被根系吸水、土壤水运动和地下水运动模块,构建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生态水文模型,并对蒸散发、土壤湿度和地下水位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的生态水文特征,研究成果能够为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文连通性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湿地接收生态补水呈现出水量大、历时长和补水路径多的特点.为分析植被分布、风场和生态补水影响下白洋淀水动力变化与水文连通特性,将白洋淀湿地划分为植被与非植被区,采用三维水动力模型和地统计学连通性函数为分析方法,以不同水深阈值的最大连通距离表征湿地水文连通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挡墙在河道整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后期的植被管护因经费等原因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为了减少人工管护,该文设计了由单片机、湿度传感器、太阳能板、铅酸蓄电池和水泵等的自动灌溉系统。该系统以太阳能为动力,由单片机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土壤湿度,再根据设定的土壤水分参数控制水泵工作进行微喷灌,以达到智能化灌溉,为生态挡墙植被管护提供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尺度上对新建和修复的河滨湿地的甲烷排放情况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相较于自然河滨湿地,新建和修复的河滨湿地可能会减少甲烷排放,且甲烷排放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规律;新建和修复的河滨湿地甲烷排放主要受到两个可控因素---植被类型和水文条件的影响;适当调节水位,建立周期性的水位波动,降低淹水持续时间,增加植物多样性,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及其配置模式,都有助于控制甲烷排放量。建议在新建和修复的河滨湿地设计与管理中,通过植被配置和水文调控有效减少其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了解了黄河流域植被建设情况,调研分析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特点,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植物精准配置、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提高抚育管护能力等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受水位波动的影响,水库消落区普遍存在植被退化问题,这一问题在北方水库尤为突出。消落 区湿地化改造是针对消落区的植被退化问题通过持续的水分补给构建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对落 干消落区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提高。以碧流河水库蛤蜊河入库口旁侧消落区为研究对象,开展消落 区湿地化改造的实例研究,通过对比工程前后植物物种和 NDVI变化,分析其对区域植被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湿地化改造提高了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充分的水分补给使得植物物种由喜旱植物为主向喜 湿植物为主转变;2019年区域 NDVI平均值相比于 2015年增长 14.59%,方差降低 46.8%,工程实施后 消落区植被的覆盖度和均匀度得到提高。消落区湿地化改造能够有效改善消落区在落干时期植被条 件,是改善消落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鄱阳湖湿地植被对关键水文要素的响应规律,综合运用EFDC水动力学模型和高斯模型,建立了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对淹没水深、淹没时长和退水时间的响应关系,明确湿地植被对关键水文要素的生态需求。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典型植被对这3种关键水文要素的生态阈值点由小到大依次均表现为:芦苇苔草虉草蓼子草,从而形成了芦苇、苔草、虉草和蓼子草由高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苔草的生态幅宽最大,表明其对生境的适宜范围最广、适应能力最强,从而使得其在鄱阳湖的分布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19.
大凌河治理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洪旱灾害频发、防洪体系不完善、管护体系不健全、治理与保护管理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凌河生态治理采取了主行洪区整治、堤防和险工护岸、人工湿地、完善管护体系、完善监测站网体系等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表征植物生长状态的一个综合性生理生态指标,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变化条件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在鄱阳湖湿地上布设的3个断面,测定了典型植物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比δ~(13)C以及断面土壤组成,探究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植物的δ~(13)C值差异较为明显,变化范围为-14.302‰~-33.134‰,δ~(13)C值的大小可以作为鄱阳湖湿地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表征指标;植物类型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鄱阳湖湿地内南荻的δ~(13)C值最大,属C4植物,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更容易生存下来,从而发育为鄱阳湖地区的优势植物种群。研究结论对变化环境下鄱阳湖湿地植被的演变趋势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