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楷书,中国书法中书体的一种。楷书是由秦代隶书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而来的。楷书发展于南北朝,至盛唐逐渐发展成熟。楷书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顶峰,首先是受唐代的科举制度刺激;而在社会思想方面,儒、佛学的发展是其内因;立碑树石是其表现;文房四宝的发展是其推动力。在漫长的楷书发展史中,唐楷独具一格,其地位之高,法度之严,影响之广,可谓前无古人,后世再也未能企及!  相似文献   

2.
唐代妇女首服经历了□□、帷帽、胡帽3个比较明显的嬗递变化阶段。这一变化过程极其充分地反映了唐代女子服饰逐渐走向开放的审美趣味,而这种开放的审美趣味的形成是有着社会文化原因的:首先唐初妇女着□□,这是胡文化与中原儒家文化相结合的表征,是儒家传统礼仪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具象;第二,唐代女子弃□□着胡帽,服饰观念逐渐走向开放,这是胡汉文化深层融合的体现。第三,唐代女子靓妆露面、露髻驰骋,也是盛唐之音强烈感召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边塞诗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材、立意、手法、风格,均有不少精彩之作。从内容上分析唐代边塞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唐代的诗歌创作,并深刻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和盛唐精神。  相似文献   

4.
琵琶是一种优秀的弹拨乐器,历史悠远,被誉为"弹拨之王",其音色优美、曲调丰富、表现力强,感人至深。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历经数次高峰期,唐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在唐朝,我国琵琶艺术、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及笔者自身对琵琶文化的领悟,对唐代琵琶发展的历程及其对域外音乐文化的深刻影响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
浑氏家族可谓蕃将世家,其九代人的史事考就是说明;浑氏家族汉化有五种表现,即血统关系上的汉化倾向;地望上的汉化变迁;族望上与汉人认同;姓名上的汉化,读书习儒,从心理上接受汉文化;浑氏家族现象的出现有三方面的社会基础:其一,作为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孕育出来的李唐王朝较少民族偏见和保守传统;其二,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对周边民族的“怀柔”、“羁縻”政策:其三.唐代武功强大.需要蕃兵蕃将的加入。  相似文献   

6.
唐代游侠之风炽盛,而且这一时期的游侠最大的特点是儒侠的兴盛,即文人的尚侠风气浓厚。这一时期的儒侠不仅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在文人的尚武,参与军事中。儒侠在唐代的兴盛是李唐王室"胡人"背景、政府重视军事政策、文化上三教融合以开放的社会风气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以李白作为这一时期儒侠代表,通过李白来探究唐代文人的儒侠精神及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纺织品美术高度发展时期,其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特点,逐渐衍生出美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唐代服饰图案的形式美,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唐代服饰图案透过社会、历史所折射出来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桂林市北有兴建于秦代的灵渠,南有兴建于唐代的相思埭,中有始建于唐续建于宋的灵陂一朝宗渠.它们对于中国的统一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三大古水利工程经历了上千年的变化,已有不小的改变.经多年调查发现,灵渠兴建时对湘江三七分水,其中三分水入漓江的状况已有改变,分水功能犹存,但分出之水已被在大湾陡和印陡处的引水灌溉渠道将入漓江之水全部引走,印陡以下已是干渠;相思埭的源头历史上从未搞清楚,经调查其源头是分水岭下的一条地下河水;而宋代的朝宗渠是唐代灵陂的延长,近年建成的两江四湖环保工程中的引漓江水的渠道,就是在朝宗渠和灵陂的基础上修建的.  相似文献   

9.
文明问题是弗洛伊德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着意深入探讨的主题。他认为,文明不仅是人类实际生存的需要,也是爱欲的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幸福而创造的;但文明往往成为人们痛苦不幸之源。其原因是,个体发展与社会文明发展之间有着矛盾对立;爱欲与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分裂;人的攻击性本能成为文明的最有力的障碍。文明通过不断地强化人的罪疚感来达到控制个人攻击性的目的。在对弗洛伊德文明观的理解方面有一些不正确的看法,需要我们作出细致的辨析。  相似文献   

10.
邓丽萍 《饰》2007,(3):36-37
一个民族的服饰形制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中诞生、发展和成熟,并适应于社会大环境。哈尼族的服饰就是在其梯田农业这个大的社会、自然环境中形成其民族特色的,它不仅适应于该社会氛围而且从中汲取灵感,进行独特的服饰创造并与之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哈尼风貌。  相似文献   

11.
综合目前有关中国炒法起源的五种学说可知:中国炒的烹饪技法可能早已出现在殷商时期,似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代,普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以后。由于中国幅员辽阔,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因此,炒法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就自然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新唐宴构想     
唐宴是唐代饮食文化水平的印证,凝结着我国盛唐饮食文化的菁华。随着历史的变迁,唐宴逐渐衰落,但它所体现的物质文明与文化内涵,却对中国餐饮有着基石作用。西安是盛唐之都,据此地回复唐宴,尽现唐代饮食文明,具有历史与市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仰韶龙山富盛唐,洛阳文物久隆昌。瓷坛独擅一枝秀,三彩交辉华夏光。"唐三彩是中国唐代流传至今的宝贵的艺术品,它吸收了中国绘画、石刻、雕塑等工艺美术品的优点,它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只停留在是一件陶制品上,它更能反射出制作者的艺术层次,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对于唐三彩的研究就显得有很大意义。文章介绍了唐三彩的历史,制作及艺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唐朝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分析,探索了其幽默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形式,展示了唐人的辩捷、诙谐和机智。  相似文献   

15.
初唐文学是盛唐文学到来前的重要准备阶段,是唐诗发展链条上的第一环节。初唐诗人对轻盈流丽、豁达爽朗的生命意识的自觉追求,为继后盛唐诗歌的勃兴创造了良好条件。初唐诗歌所蕴含的生命特质与盛唐诗歌的昂扬文风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织锦纹样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的分析,指出唐代织锦纹样是从初唐时期以走兽纹为主渐渐向中、晚唐时期的写实花鸟纹样演变的.在此基础上,对唐代织锦纹样演变的渊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全书十五卷,记载了唐代科举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士风气、逸闻趣事和诗词奏议.纵观全书,此书词汇的主要特点是大量的科举词汇、丰富的唐五代常用词语.当前对《唐摭言》的研究甚少,加强《唐摭言》词汇特点分析,进而揭示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的语料价值,对于词典的编纂与修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古代垂钓意象的发展变化以及隐逸内涵的形成过程,认为垂钓意象的隐逸内涵自《庄子·杂篇·渔父》和《楚辞·渔父》二文出现而逐渐确立,并在唐代得到巩固;而自唐该意象内涵又发生流变,在盛唐表现为以隐求仕的风气,在中晚唐到宋代表现为对功成身退的追求,在北宋后期以及元代,则表现为一种无名无识的真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唐诗歌的创作意境较盛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盛唐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盛唐诗歌阔大、外展,中唐诗歌气象内敛、意境狭窄;盛唐诗歌呈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中唐诗人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盛唐诗歌慷慨激扬,中唐诗歌低沉惆怅。  相似文献   

20.
狂草出现于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足以彰显出盛唐宏伟的气象与强烈的文艺张力.拟从唐代狂草的渊源、狂草的兴盛以及诗酒对于狂草风格形成的催化作用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更进一步地对唐代狂草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