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裂谷作用与伸展构造样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辽盆地中西部的裂谷作用自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沉积期持续到营城组沉积期,东部从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沉积期持续到登娄库组沉积期.在不同构造层次形成了变形特征有别的构造,中浅层伸展构造的基本要素是断陷盆地边界主断裂,基本结构单元是半地堑和半地垒,横向上呈多米诺型垒-堑构造.主断裂中东倾者倾角缓但向东有增大的趋势;西倾者数量有限但倾角较陡.断陷包括水平拉张量大而裂谷期沉降量小的半地堑和水平拉张量小但裂谷期最大沉降的半地堑.这些断陷盆地在北北东方向呈串珠状,自西而东成带.在中-下地壳发生韧性变形,形成一向东倾拆离带,深度范围15~30km. 裂谷的扩展有3种方式,即边界断裂的斜向后退扩展,断陷带的走向式扩展,断陷群的横向扩展.  相似文献   

2.
陆内裂谷盆地的油气成藏风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陆内裂谷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在讨论裂谷盆地成因、构造样式和沉积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主动型和被动型裂谷含油气系统的成藏模式差异。主动型裂谷一般边界断层较缓,沉降速率大,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梯度高,由于多次热扰动,同裂谷期发育的粗-细-粗的沉积旋回中形成多个次级旋回,构成良好的“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发育滚动背斜、披覆背斜和潜山圈闭油气藏,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同裂谷期层序中。被动型裂谷通常边界断层较陡,伸展速率和沉降速率小,火山活动不发育,地热梯度低,同裂谷期沉积旋回中的次级旋回不明显,后裂谷期的辫状河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上覆的新生裂谷期滨、浅湖相泥岩是有效的区域盖层,形成良好的“下生上储上盖式成藏组合”,反向断块是最主要的油气藏圈闭类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后裂谷期层序中。图3参25  相似文献   

3.
晚中生代大西洋开启并诱导产生中非剪切带,在走滑的张扭力作用下形成苏丹被动裂谷盆地,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3期裂谷垂向叠置,早白垩世具有典型的被动裂谷盆地性质,晚白垩世为过渡性质,古近纪则主动裂谷盆地特征更加明显。盆地结构以半地堑为主,但边界断层一般较陡,以多米诺式断层为主,伸展量较小。裂陷早期几乎没有火山活动,因此不存在多个次级沉积旋回,只发育一套优质烃源岩。主力储集层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后裂谷期层序中或上覆的新生裂谷层序中,具有跨时代聚集油气的特点,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以反向断块和新生裂谷层序中的大型披覆背斜为主,调节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特征与中国东部渤海湾等盆地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图6表1参36  相似文献   

4.
红海北部的亚喀巴湾是死海裂谷系南段的一个裂谷。新近的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测量成果表明,裂谷底占优势的构造是透镜状地堑和轴向背斜,构造关系表时,透镜状地堑在裂谷底形成之后即为沉积物所充填。沿裂谷轴的构造上升引起地堑的拓宽和轴向背斜的发育,而在晚期阶段,一个新的地堑又在背斜翼与裂谷边界断层之间开始形成。资料表明,影响死海南部的构造活动方式是同时发生作用的上升和引张。据推测,由红海向北延伸的上地幔中岩浆的上涌是这种上升和引张现象的原因,而亚喀巴湾是一个初始扩张中心。  相似文献   

5.
北西走向的Euphrates地堑体系是一个晚白垩世时期夭折的陆内裂谷,并由随后的新生界埋藏。该体系宽近100km,它构成一系列宽的地堑和半地堑体系,从伊拉克西部的Anah地堑到叙利亚中部的Palmyride褶皱带一线延伸约160km,在palmyride褶皱带变得较平缓。目前最年轻的裂谷前岩层最大深度位于约5Km处。主要基于对1500Km地震反射剖面及35口井资料的解释,我们编制了许多分支正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复杂网络图,这些断层的走向通常为北西和北西西。通常为陡倾的分支和单条线状正断层,以及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在地震剖面上是明显的。没有观察到单条裂谷边界断层;相反,与小型正断裂作用有关的一个大型挠曲指示出盆地的南西边缘,其沿走向有很大变化。往北东方向,在伊拉克边界附近的Rawda高地变形减弱。 Euphates地堑体系可能由扭张机制形成,其中主裂谷作用主要局限于森诺期,估计最大伸展量约为6km。某些构造的新生代小规模反转作用也很明显。自1984年以来,在Euphates地堑体系己经发现了近30个油田。据报道,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可采储量超过1Gbbl原油和少量天然气。轻质油主会发现于下白垩统砂岩储集层中,该砂岩通过正...  相似文献   

6.
地震剖面构造解释发现,川西前陆盆地南段二叠纪之前发育伸展裂谷盆地,其中可能充填沉积了数千米厚的志留系-石炭系的古生代地层;晚期经历了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最终在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层构造,即浅层逆冲褶皱构造和深部裂谷构造。浅层构造表现为一些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以及与其伴生的褶皱变形,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断层转折褶皱,局部褶皱发育突破断层;而深部裂谷构造则发育地堑盆地和半地堑盆地,遭受挤压变形后发育局部正反转变形,并使得上覆的二叠系、中生界和新生界发生同步褶皱变形。深部裂谷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浅层冲断构造的发育形成。川西前陆盆地南段深部的古生界以及由于构造反转形成的古生界和中生界背斜中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是川西地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正>1引 言 近年来,为理解拉张盆地的沉积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盆地对称性对岩相分布的作用以及沉积盆地如何受沿走向的应变变化的影响,如转换带或调节带(Lecder,1993; Lecder等,1993)。关于应变分布的时间变化对裂谷盆地演化的影响则注意较少(Leeder等,1991)。在大陆裂谷的演变史中,一些断层变稳定,在另处又形成新的断层,此过程就影响着补偿盆地的演化史。因此,为了充分了解裂谷的沉积作用,就需有一个详细的断层活动年代表并确定断层活动在盆地演化中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制定了一项计划,以更清楚地确定南里奥格兰得裂谷的地质构造演化,该计划是以地质制图和地层分析的综合为基础的(图1)。地层研究的目的是:(1)利用沉积和蚀源区资料重建裂谷盆地的位置、规模和对称性;(2)确定盆地边缘隆起及与其相关的边界断层;(3)估算跨主边界断层两侧的地层断距;(4)搞清变形的时间变化对裂谷盆地演化的影响。以前我们报道过最新(上新统一更新统)和最老(下渐新统)的同裂谷期的沉积层序。在本文中,我们解释了余下的沉积层序(上渐新统一中新统),并把研究区内所有资料综含成一个关于隆起和盆地的演化模式。本研究结果表明里奥格兰得裂谷这  相似文献   

8.
东非裂谷系中的转换带及其与裂谷中油气勘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自从发育于冲断带中的连杆断层系的概念应用于引张地区,以及由地震反射调查所提供的大量高质量地下资料以后,我们对裂谷的了解就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野外填图、钻井、重力资料和地震资料证实,裂谷几何形态沿走向,特别是为半地堑不对称交替时有显著变化(Rosendahl,1986)。这些变化是通过横断层、转换断层或转换带来完成的。这些构造特征可用于将裂谷分为分离盆地和次盆地,并可认为在相邻地区有不同断层产状或几何形  相似文献   

9.
裂谷是指以东非大地堑带为代表的、被正断层夹在中间的凹地构造。形成凹地构造的过程,即由组成地壳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在张性应力场中被拉张的过程,叫做裂谷作用。作为裂谷作用的结果,发育了断层—地堑群,并可观测到地壳变薄,上地幔变为低速层、低密度层以及地壳高热流量等异常现象。但是,裂谷构造或者裂谷作用过程是多样化的产物,而且其成因、发育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最新地震、大地电磁、野外露头和钻探等资料,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基底构造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部发育北东走向的前震旦系裂谷,裂谷内部受一系列与裂谷走向平行的正断层控制,发育地垒-地堑结构,大型垒-堑结构及控制垒-堑结构的边界断层后期活动对上覆地层滩体有利相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底差异性升降导致垒-堑结构的形成,地垒导致局部高地貌的形成,有利于滩体的发育,并在长期海相沉积环境中继承性发育,在震旦系—寒武系甚至二叠系中形成一系列上下叠置的丘滩体,形成大面积的有利沉积相带。前震旦系裂谷及相关正断层后期活动控制了上覆震旦系—寒武系颗粒滩和岩溶储集层以及烃源岩的规模发育并形成构造-岩性圈闭。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高石梯—磨溪以北和高石梯—磨溪以南2个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有利勘探区,有望成为安岳特大型气田发现后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图14参27  相似文献   

11.
地震反射资料显示,东南亚利桑那盆岭区晚新生代萨福德盆地是一个深4.5km,向西北方向延伸,朝西南方向倾斜的半地堑,它由中中新统-上上新统沉积物组成,由一个 中新世层序界线将其分为下部分地充填层序和上部盆地充填层序。下部盆地充填沉积期的拉张被看作是顺一东倾的岭盆地边界断层进行的,该边界断层包含皮纳利诺山核部复合体东北体的次生破碎带。  相似文献   

12.
海相裂谷盆地代表从海陆交互相到深海相环境的连续沉积,或者代表从部分水淹到完全水淹的盆地类型。由于在不同裂陷期相对海平面、可容纳空间以及沉积物供给的频繁变化,因而裂谷盆地在同裂陷期沉积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可容纳空间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局部盆地基底旋转、盆地沉降以及海平面变化的限制。沉积物供给决定了可容纳空间被充填多少以及以何种方式充填,其受控于与主要源区的距离以及当地断块物源区的规模和沉积物供应能力。 不论是浅海还是深海的硅质碎屑同裂陷期的层序,都能根据沉积物供给分为过补偿型、平衡型、欠补偿型和饥饿型四类。沉积过补偿和沉积平衡型以砂一泥一砂三层式同裂陷期沉积充填为特征;沉积欠补偿型是以双层式的砾一砂一泥沉积充填为特征;沉积饥饿型以单层的泥岩沉积充填为特征。不同的裂谷盆地充填样式中,同裂陷初期、强烈裂陷期和晚期与后裂陷初期在层序的连续发育、沉积体系及地层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就像地层界面的构造意义(起始时刻和经历时问),例如下盘的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和海相密集段。尽管海相同裂陷期的充填具有多变性,但是四类裂谷盆地充填样式的分类方案为同裂陷期储层的分布和几何形态及源岩类型的预测提供了基础和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1前言大陆岩石圈的拉伸和断裂作用形成了克拉通内裂谷盆地。由于裂谷盆地有多种形成背景,其沉积充填亦有多种变化。从非海相到海相裂谷盆地,关于同裂谷期沉积结构型式已有许多见解。另外,由于已认识到断裂控制的沉积体系的不对称性,人们长期认为:如果沉积物供给与沉降速率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变化,岩性特征及叠置型式变化能反映爱断裂影响的构造沉降的速率的变化。同构造期序列中的富泥段(同期砾岩沉积局限于邻近断崖的狭窄地带),代表了快速的差异沉降期,只有构造活动相对稳定以及可容空间增长极小时,粗碎屑段才能从断崖延伸很远(…  相似文献   

14.
<正> 大陆裂谷由一系列不对称地堑组成,它们被横移断层和在犁式和平面状张性断层上发育的基底高地分隔开来。就正常裂谷作用来说,张性断层走向平行于裂谷走向,而横移断层指出了裂谷的张开方向。连接各张性断层段的横移断层不仅调整着相邻断块之间的位移,而且也调整着它们之间的高差。由于这些构造效应,在盆地边缘附近聚集了不同的沉积相。  相似文献   

15.
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中-新元古界,其中又以长城系分布最为广泛。以华北克拉通南缘长城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学综合分析,认为熊耳裂谷为响应于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裂谷。地震资料显示被显生宇覆盖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及沁水盆地均发育长城系裂谷,分别为大型箕状断陷型裂谷和地堑型裂谷。航磁资料揭示熊耳裂谷以西发育NE向裂谷,沁水盆地裂谷属于熊耳裂谷北支的延伸。长城系裂谷的充填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裂陷早期发育巨厚安山质火山岩,裂陷晚期发育大套粗碎屑沉积岩,坳陷期发育细粒沉积岩,陆表海期开始沉积碳酸盐岩。坳陷期崔庄组和陈家涧组发育暗色泥岩,其中崔庄组黑色页岩为有效烃源岩。洛峪口组白云岩裂缝中可见沥青充填,龙家园组见溶蚀孔及大型溶洞。中-下寒武统泥质砂岩、泥质灰岩可作为有效的盖层,与下伏崔庄组烃源岩、洛峪群储集层构成长城系潜在成藏组合,该组合现今仍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6.
在Beryl湾发育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正断层。根据北海维京地堑Beryl湾73口井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和高分辨率沉降分析,阐明中、晚侏罗世沉积和沉降模式,确定应力场的变化及边界断层的连锁对沉积和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高分辨率(1~2Ma)允许评价不同走向断层随时间的演化。不仅阐明了东舍德兰断层连锁的时间和机侧,而且阐明了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晚侏罗世同裂谷期Beryl湾伸展方向发生了45°的顺时针旋转;东舍德兰断层在早、中牛津期由两段连锁为一条统一的断层。  相似文献   

17.
滇黔桂裂谷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黔桂裂谷位于扬子板块的西边缘。裂谷作用自泥盆纪开始,到三叠纪结束。裂谷沉积-火山岩系厚逾万米,其中产出有双模式火山岩,有裂谷型建造序列,有以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的台地沉积及以泥质与硅质沉积为特征的槽盆沉积的分异。裂谷演化早期与中期碎屑沉积物来源于东西两侧的谷肩地区并在裂谷轴部汇聚后向南搬运;裂谷演化晚期碎屑沉积物来源于南部及东南部并向北及并西向搬运。该裂谷应该是一个向南开口的裂陷槽。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古近纪控盆断层演化特征及盆地结构类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东营凹陷古近纪控盆断层形态经历了早期(基本上对应于古近纪孔店组沉积时期)板式、中期(古近纪沙河街组四段到沙河街组三段早期沉积时期)铲式和晚期(沙河街组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坡坪式3个阶段的演化,而断层的活动强度存在迁移性。古近系裂谷盆地各演化阶段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与主要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断层活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作用,与边界断层的演化相对应。东营凹陷古近纪盆地经历了早期旋转半地堑、中期滚动半地堑和晚期复式半地堑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边界断层的生长模型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断层连锁现象在裂谷盆地中十分普遍 ,断层连锁虽是短暂的过程 ,但该过程不仅改变了连锁前的沉积分布格局 ,同时对断陷的发育史存在控制作用。裂谷盆地半地堑边界正断层的生长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 :断层简单生长模式和断层生长连锁模式。根据对二连盆地典型断陷的构造、沉积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存在三种类型断陷 :阿北凹陷 ,受单一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赛汉塔拉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乌里亚斯太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多个含油气系统。因此 ,并不是所有断陷都仅发育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可能发育两个或多个含油气系统。断层连锁前的传递斜坡是砂砾岩体发育的重要部位 ,也是勘探地层 岩性圈闭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东濮凹陷长垣断层的生长特征与半地堑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长垣断层不同地质时期垂直位移分布特征,反演了长垣断层的生长过程,发现长垣断层是由南北两个断层段逐渐生长连接形成的,不同地质时期长垣断层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征。沙四期长垣断层表现为两个独立的断层段,沙三期断层段连接起来,但各断层段仍表现出独立正断层的位移分布特征,即断层段中央附近垂直位移最大,向两端逐渐减小,断层段分别控制半地堑,它们连接处表现出断层位移亏损特征,并在其近旁发育横向突起,起到分隔半地堑的作用。沙二-东营期断层段连锁形成统一的断层系统,沉降中心向长垣断层中央迁移,横向突起沉降,长垣断层上盘形成统一的半地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