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小型反舰系列导弹弹上灵敏控制设备的振动设计过程及地面振动实验结果。文中提出的二质量振地系统模型,给飞航导弹结构特性研究提供了合理、简便的;结合对单自由度有阻尼振动方程及TR曲线的分析结果,归纳提出几咱工程上实用减振设计方法。文中重点介绍阻尼减振的作用原理,以及它在彻底解决某系列弹上设备的环境适应性问题上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文中介绍的几种阻尼减振器件,很适用于同类型  相似文献   

2.
针对舰上导弹在贮存状态下受到的振动可能影响其技术状态的问题,运用有限元法对其贮存装置的振动控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平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经过模态分析与谐响应分析得到其振动与减振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某型导弹单层贮存状态下贮存装置和导弹的组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贮存装置敷设不同厚度阻尼层时组合体的振动特性,并分析了四层贮存状态下贮存装置及弹体关键位置在阻尼处理前后振动响应变化的情况。研究表明:阻尼处理后导弹的振动都显著减小;导弹的不同位置阻尼减振的效果有所不同;阻尼层越厚减振效果越明显,但是当阻尼层达到一定厚度之后,单纯地增加厚度减振效果并不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设计弹上设备减振系统必须考虑的因素,对控制组合选定的各减振系统进行试验研究。评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性,改进了某型号设备的原减振系统使之顺利通过振动环境试验。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自旋导弹弹上设备的动态特性,发现自旋导弹弹上设备的共振频率不仅与弹上设备的质量和刚度有关,还与自旋导弹的转动角速度有关。自旋导弹绕纵轴的转动角速度不但影响弹上设备的共振频率,而且还使弹上设备在横向和法向的振动相互耦合和影响。上述的研究结果对自旋导弹的振动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飞机和导弹设计与气动分析时最常用的直接阻尼导数,CG-01风洞试验室建立了强迫振动法测量直接阻尼导数的试验技术。文中描述了强迫振动法的试验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介绍了CG—01风洞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给出了飞机SDM模型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CG—01风洞直接阻尼导数试验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试验结果理想。可满足弹箭兵器和常规飞行器型号研制时的试验需求。  相似文献   

6.
飞航导弹弹上设备的阻尼减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的二质量振动系统数模,为小型飞航导弹弹上设备的结构特性研究提供了合理,简单便的办法;结合对单自由度有限尼振动传送方程及TR曲线的分析,归纳提出几种工程上实用的振动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惯组等精密设备的振动响应,采用共固化阻尼技术开展惯组支架的减振研究.首先,应用复合材料进行等代设计,获取惯组支架结构形式;然后基于Layerwise板理论建立共固化阻尼支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完成复合材料铺层及阻尼铺层参数优化,实现惯组支架的结构/减振一体化设计;最后,通过地面振动试验验证减振设计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共固化阻尼支架的放大倍数显著减小,降幅达到75%以上,减振效果优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某型号用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在动态环境中的工作可靠性和系统精度,需要采取振动防护措施,对出现在很宽频率范围内的振动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应用该是大阻尼隔振设计和结构阻尼减振设计,然而,对于宽频带随机振动的控制采用结构阻尼减振设计方法更具有明显的效果。本文简要介绍结构阻尼减振的机理、设计计算、结构阻尼技术在惯性组件中的实际应用,并相对于大阻尼隔振技术有哪些优点。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飞速发展与新时期军事变革使得导弹呈现出集成化、实战化发展趋势,针对武器系统对研制周期、成本、测试性、维修性、保障性需求,本文从系统总体角度,提出了一个导弹通用化开放式架构电气系统,开展了电气系统通用化设计、舱体高填装结构一体化设计、集成化电气系统热控设计、一体化减振设计以及整体电磁屏蔽设计,并通过热稳定性试验、系统振动试验和电磁兼容试验,验证了该弹载设备结构电气一体化设计的正确性。一体化设计对提高战术导弹综合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宇宙飞行器的可靠性、解决其结构及电子设备因受宽频带随机振动和由它激发的多峰共振响应而产生的疲劳破坏和失效问题,需对飞行器的某些关键部位的振动加以控制。本文专题论述了阻尼减振技术在空间技术上的应用,介绍了运用阻尼减振技术解决飞行器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各种实例,并推荐了合理的阻尼结构设计,介绍了飞行器的电子线路板、继电器、陀螺稳定平台、分配器、遥控罗盘传感器、各种仪器托架、雷达天线、发动机导流叶片和涡轮叶片及太阳能电池板等部件的结构阻尼的应用及设计,并对阻尼处理前后的共振放大系数或其他主要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用以说明阻尼处理效果,其中大部分实例还附有现场试验或实际使用结果。有力地说明阻尼减振已在空间技术上获得了成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导弹仪器支架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某导弹仪器支架的结构设计方案 ,利用大型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 ANSYS,采用梁、板壳和质量单元描述结构主体 ,用局部刚化模拟仪器支架转角和加强处 ,并对其上的仪器设备和电缆的模拟作了有益的尝试。通过细致的网格划分 ,建立了较为合理的结构有限元动力学计算模型 ,对其进行了结构强度和振动模态分析。计算结果预示和验证了仪器支架的结构性能 ,进而为进行结构振动控制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依据某型发射装置及导弹的结构,利用 Partran/Nastran软件建立发射装置及导弹系统的振动特性模型,并计算出该系统的固有频率,分析三个主要因素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发射装置进行改进设计,实现对发射装置的振动特性设计,避免"机翼-发射装置-导弹"之间共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导弹总体性能分析是武器装备研制与试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潜射导弹总体性能分析,总结其优点和研制过程中的曲折和收获,提出导弹武器总体设计中的研制规律和借鉴内容,为导弹武器的顶层设计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导弹飞行速度对冲压式气动舵机自振参数的影响,采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建立了舵机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气源压力和铰链力矩变化对自振参数的影响,揭示了舵机自振参数随飞行速度变化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铰链力矩是影响自振荡参数的主要外在因素.分析表明,在总体设计中,应尽量减小导弹飞行速度的变化范围,以增强冲压式舵机自振荡参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建立导弹装备健康管理系统为目的,在总结和归纳前人对装备健康管理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健康管理技术在导弹装备领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论述和分析;在对导弹装备健康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展导弹装备健康管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需求,最终确定了导弹装备进行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并且对部队装备健康管理系统的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通过对目前导弹装备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的梳理,为后续导弹装备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研制等工作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某型检测设备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主要运用系统的方法,结合电磁兼容的要求,从方案研制开始,进行自顶向下的分析和设计,充分采用接地、屏蔽、滤波、布线等技术手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电源的电磁兼容、瞬态干扰抑制、软件抗干扰等重点设计。同时列举了在样机研制中出现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地面检测设备通用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机电一体化引信安全系统设计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隔离机构受力及运动情况,论述了安全系统谐振设计的原理,给出了安全系统性能的主要参数。采用这种设计在导弹的实际使用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车载导弹发射过程姿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余军  姜毅 《弹道学报》2012,24(1):102-106
为研究车载导弹发射过程系统的动态响应和导弹的运动特性,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发射过程系统的振动特性,并综合分析了导弹运动扰动原理.在对发射系统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抛盖与燃气冲击载荷,进行了完整发射过程的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所得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所建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能够较真实地模拟导弹发射过程,整个系统结构阻尼设计基本合理,能够满足战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导弹装备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导弹武器装备系统管理需求的问题,设计并实现某型导弹装备信息 化管理系统。根据导弹装备管理规定和装备管理业务流程,结合部队训练特点,对导弹装备信息化管理体系框架和 功能结构进行分析和设计。系统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某型导弹装备信息化集成管理,为提升装备精确 化管理与保障能力,提高导弹装备运用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克服传统测试方法在测试数字电路板时的技术障碍,提出基于弹上总线及边界扫描的弹上设备机内自测试设计方案。在介绍IM总线(module test and maintenance bus,TM Bus)和边界扫描的基础上,论述系统测试性设计的基本概念,搭建测试试验系统,并对系统测试性设计概念和主要考核指标进行演示、验证。结果表明:该设计能简化导弹的测试流程,提高导弹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