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及应用,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开展相关测试工作,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州市公安局于近日共同发布《广州市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袁豪杰  邹云飞  李莹  唐刚 《软件》2023,(3):140-143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汽车产品逐渐趋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其在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推动汽车产业革新。然而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智能网联汽车需要面对主动、被动、网络信息安全等传统汽车产品不涉及的新风险与隐患。基于此,本文针对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架构下的安全威胁开展分析,对威胁开展建模,并对相关威胁的远程入侵检测防护等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近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长沙市关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和《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两大政策。其中,《细则》是继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后,全国第一个响应出台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推动,车联网信息安全威胁也呈现持续升级的态势。车载系统、通信网络和云端平台面临的隐私数据泄露、数据跨境传输、汽车网络渗透等风险急剧提升,车联网相关网络与数据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汽车智能网联信息安全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话题。安全是夯实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车企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军海外市场的前提。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与能源、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由大国到强国转型的挑战。《中国制造 2025》 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汽 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从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应用示范和市场推动等方面进行了全 维度的支持,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虽然该产业在中 国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回溯到核心技术层面,该领域需要突破若干核 心关键技术,包括动力系统技术、关键零部件、感知决策、车联网及系统集成。 在此背景下,进行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汽车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电气自动化等技术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已逐渐发展为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有力推动了交通出行方式革新。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应用进程的不断加快下,新型安全风险与挑战也不断凸显,如何做好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已成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汽车正由人工操控的机械产品逐步向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的智能产品转变。随着汽车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的发展,其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就此,欧盟网络安全局(ENISA)于2019年底发布了《智能汽车安全的良好实践》,以指导汽车厂商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共同解决智能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文章分析了《智能汽车安全的良好实践》主要内容,提出了我国智能汽车网络安全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ENISA报告提出了我国智能汽车网络安全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日,杭州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印发了《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主要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范围和管理规范等内容。据悉,下一步杭州将成立杭州市自动驾驶测试专家委员会,引入第三方测试管理机构,对测试主体和车辆进行评估审核,发放测试号牌,开放部分路段用于自动驾驶测试,加快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4G时代已经逐渐落下帷幕,5G时代已经正式来临。伴随5G商业化的步伐加速,汽车产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无论是传统汽车行业,还是新兴科技企业,都将未来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汽车新能源、网联化、智能化方面。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的战略制高点。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借助5G技术来逐步打破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遇到的瓶颈。本文将就5G技术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及数据安全风险问题日益显著,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商不仅需要应对各国网络及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准入问题以及违规处罚的合规性风险,还要应对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攻击面增大,以及攻击技术提升所带来的安全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信息化》2012,(14):10-10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就如何贯彻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加快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和充电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进行座谈。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苗圩强调,规划是指导我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新产品不断推出。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正以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方式重塑汽车产业生态,并推进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汽车逐渐由信息孤岛的交通工具发展成为集出行、娱乐、服务等为一体的数字空间。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也面临更多信息安全风险。据汽车网络安全公司Upstream Security统计显示,自2020年起,  相似文献   

13.
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一代信息技术指导意见》)、《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智能装备指导意见》)、《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人工智能指导意见》)等10份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系列文件。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与电脑》2022,(1):231-233
在“软件定义汽车,数据驱动汽车”这一时代浪潮驱动下,汽车产业开始朝着智能网联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车辆运行时的状态、路侧的信息以及驾驶员相关的操作痕迹等,并且描绘了车辆和车主的画像。挖掘这些数据的内容,能洞察车辆当前是否正常运行,了解车主在驾车时的需求,为车主提供更智能和更方便的服务。基于此,本文对车辆数据在智慧服务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数据量增长迅猛,数据交换愈加频繁。高价值和高敏感特性,使得如何保证数据安全成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监管部门和车辆生产企业共同关注的重点。目前,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治理并没有统一的实践标准,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合规要求,从数据安全控制角度出发,对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治理框架进行初步探索,以数据分类分级为基础,以数据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为主线,构筑包括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安全运营和数据处理场景安全管理在内的整体数据安全治理框架,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提供一种体系化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正>嵌入式系统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是智能系统的核心。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在智能系统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伴随电动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国产汽车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汽车操作系统需求激增,国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嵌入式系统是安全关键系统,比如轨交、航空和汽车电子设备,安全技术是嵌入式系统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物联网产业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重要性提升到与功能安全同样的需求等级,作为基础软件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已经成为近年的热点,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国产高端智能设备推动高等级安全软硬件技术的落地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汽车行业正在设法提升用户体验,不仅要兼顾性能和智能,还要将软件代码安全贯穿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因为软件正在成为现代汽车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汽车产业中,软件定义汽车、汽车电气化、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得益于更加先进且复杂的软件,汽车产业可以提供更强大的安全功能、更便利的操作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漏洞风险也随之增加,且攻击面更广。  相似文献   

18.
近日,百度和特斯拉均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分析发现,两家企业的最新成果及其在技术路线选择、核心产品研发、产品运行推进等方面的做法颇具特点,对认识和把握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智能化道路改造、云控基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车、人、路、后台频繁的信息交换,将带来更多的安全风险和挑战。为此,12月16日,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杂志联合谈思实验室在上海举办“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数据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核心,数据跨境流动是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中的常见场景。数据出境可能涉及国家安全、产业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多方利益。我国在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律规制时,必须立足本国利益,创新监管模式,平衡数据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