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光景学与声景学在研究背景与学术 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目前声景学科的研 究与实践已取得长足进展。声景学研究中某 些研究手法对光景学的研究有很好的启示。 “光景学”是一门高度综合交叉的学科,有 着丰富其的研究手段。“光景漫步”概念及 其研究方法的建立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可行 性,此理念曾被应用于广州花城广场光景研 究中,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光景漫步路线。由 于人的听觉感应与视觉感应之间存在差异, “光景漫步”与“声景漫步”在应用的技术细 节上必然有其不同之处。完善和发展“光景 漫步”手段,并在光景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广 泛应用,与“声景漫步”同成为探索环境的新 手段。  相似文献   

2.
声景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谋  庞弘 《风景园林》2016,(5):88-97
基于景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视角,从理念发展、研究框架、方法、近期成果和问题等多个方面对声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声景的质量对环境体验、健康有着显著影响,从其概念的提出到研究的大量开展,声景的探索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热门课题。声景与传统的噪声控制有着理念上的区别,近几年声景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包括多种声景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声景设计的实践等。若干个研究框架和模型已被提出,并有一系列研究方法被发展出来,但该领域至今仍未建立起公认的研究体系,并存在部分研究结果可靠性不够、概念向公众普及不足等问题。最后对我国的声景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在其两部诗词著作《恒吟集》及《恒吟续集》中提到诸多对人居环境中声、香、光三景营造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两部诗词著作中包含三景思想的部分诗词的解读与分析,总结三景及多元景观营造对城乡规划、园林景观及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三景具有时间性,与日夜交替、季节变换紧密关联;同时,三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文化特征,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因素,是避免千城一景的重要方式。进而总结了声、香、光景及三景融合的营造手法,为人居环境的多元景观营造及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楹联艺术是以园林景观为载体所诞生的文学形式,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沟通人与景、景与情的艺术桥梁,对于当代园林景观的建设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赏析古典园林景观楹联的方法,以观赏者游园时由远及近的感官次序,依次将楹联所述的园林景观分为了"声景"、"香景"、"物景"、"光景"等四景,并对其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对于园林建设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声景: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从单纯降低噪声级到整体声景设计的发展趋势给声环境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声景的研究专题出现在声学及噪声控制领域的各大重要国际会议上,针对声景的研究联盟也相继建立.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声景的理解、收集、标准化、设计、普及五个方面综述了声景的研究及实践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6.
人类生活空间的声环境正随着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健康。声景作为探索人对声音感知的学科正在快速发展,并为改善声环境作出贡献,对当代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为了对声环境进行调查和优化,需要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大量数据。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声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要求。数字技术可以提升声景研究效率和精确性,并形成更直观的表示法对声景中的舒适度感知指标进行可视化。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数字化技术在声景领域应用的4个方面,包括声音采集和再现、声音处理和分析、声场模拟和评估、声景感知的可视化。重点综述了重要支撑性技术、处理原理以及评价等方面。以公园的声景感知地图为例,详细阐述了声景地图的技术路径及其相关的可视化和智慧调控,同时也讨论了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声景感知地图计算模块。其中舒适度预测模型可在小型公园的局部环境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与模型调整,从而提高舒适度模拟的精确度,并随着采集技术和模拟技术的发展,舒适度模拟模型也将进一步迭代。此外,也可根据舒适度和声级地图,设置感控调节模块,真正实现智慧公园的及时性、可视化、人性化。基于此,对数字化技术在声景领域的应用作出了若干总结和探讨,如各项技术仍需完善方面,如何面对未来技术、气候和生活方式改变等,以期为未来声景研究提供参考信息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洪昕晨 《风景园林》2021,28(4):65-70
声景作为感官景观的重要组成之一,已吸引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同时也推动了声环境和风景园林学领域的蓬勃发展。概述当代声景概念和相应ISO国际标准的缘起,然后从城市空间中声景元素的分类、气候和植被对声景的影响、声景交互研究的方法、声景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声景的优化方法和声景新兴技术的应用共6个方面梳理了当代城市声景主要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代城市声景理论与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包括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理论和方法有限的适用性、声景交互的潜力以及新兴技术的运用,以期为未来城市声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声景的基础性研究、倡导性研究与应用型研究三个主要领域对国内外声景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进行展望,指出未来的声景研究应着力于研究领域的扩展与研究框架的构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雅婷  邱坚珍 《风景园林》2023,30(4):130-136
【目的】月是中国园林中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景观意象之一,以光景为研究视角,从构成要素、构景特征和营造手法逐层分析,可探寻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景构景价值。【方法】基于光景学的理论框架,通过搜集整理园记、绘画、诗作等资料,对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构景模式进行解析。【结果】总结了“空山对月”“水中月”“高台望月”“横斜带月”和“掬水月在手”5类经典的月色光景构景范式;从月色光景的人、光、环境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概括出“移世界的视觉效果”“月相变化的时空体验”“仰观俯察的空间层次”,以及“多维度的感官渲染”4种构景特征,并从中归纳月色光景主要的营造方式。【结论】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营造不限于对亮度、照度和舒适度等的物理层面上的追求,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语境以及场域中人的思想感知。可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月景营造研究及现代园林的光景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出多元景观营造的理念,指出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与欣赏,是经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热湿等感觉所综合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判的过程。因此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营造必须重视声景、香景与光景的营造与融合。多元景观营造论的另一要点,是必须同时关注景观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维度,使得所构建的景观,能做到处处、时时良好。在这方面,三景的营造也能突显其地域性与时间性的特点。通过对若干中国传统园林经典案例的剖析,雄辩地证明了多元景观营造与三景融合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宝贵经验之所在,对于成就著名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当大力加以传承与弘扬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1.
杨舒雅  李刚 《南方建筑》2020,(6):96-103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介于城乡之间、半城半乡的独特空间现象,成为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两个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基于现有主要研究成果,辨析出我国半城市化空间研究的两大视角。其一主要关注于半城市化地区独特的土地利用特征,基于产权理论、政体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构建理论框架、解析形成机制。其二主要关注于城乡空间结构与乡村空间形态的特征与模式、演变与机制,基于类型学等研究方法提取空间模式、把握演变规律,以及半城市化空间更新改造的模式与策略。最后提出有进一步探究可能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日本环境省评选出了100处香景,在解决城市恶臭问题的同时促进人们对香景的再发现与保护。整理分析了《日本香景100选》的香景要素、评选标准。在介绍《日本香景100选》中的自然香景和人文香景的同时,对气味要素在不同的用途、地域、时间上对人们感知地域、文化、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拓展阐述日本对香景的再发现过程以及实施的保护措施及部分实例。旨在通过解读《日本香景100选》中的香景学理念,应用于对香景的再发现进而改善环境问题、拓宽环境设计维度,促进香景事业,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5个典型城市的气候条件为例,提出住宅建筑气候适应性优化设计流程。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性能分析平台,和Ladybug/Honeybee环境分析插件,以热环境舒适度模型、建筑能耗模型和建筑生命周期成本模型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分析。发现哈尔滨和北京气候条件下,住宅建筑应选择nZEB'(权衡最优)设计参数,而上海、昆明和深圳气候条件下,C-O(成本效益最优)解决方案比nZEB(节能最优)解决方案的综合效益更好。基于参数化性能模拟的多目标优化可以有效辅助住宅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泥水盾构掘进过程中,刀盘与土体间的摩擦生热效应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渣土“烧结”固化,加重泥饼问题,同时过高的热应力也会对刀盘结构造成损伤。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泥水盾构刀盘三维几何模型,考虑刀盘与土体的相对滑移,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计算由于摩擦生热引起的刀盘温度场及应力场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刀盘应力场与温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刀盘外边缘及与牛腿柱相连接的面板附近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同时温度较高;摩擦生热效应会导致刀盘应力不断增长,随着刀盘温度上升,高应力区域存在扩大趋势;随着刀盘旋转,刀盘最大温度及平均温度随时间线性增长,刀盘最大温度每秒上升6.35℃,而刀盘平均温度每秒上升约0.019℃。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型梯级水电项目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揭示了知识管理体系、知识应用和业务能力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包括:知识管理体系对项目绩效的直接影响显著,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为项目的实施、技术与管理创新提供支持;完善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推动知识与信息在梯级水电项目间的传递,促进项目参与方知识的应用;知识应用对项目绩效的正向影响很大程度通过业务能力实现,企业应通过加强知识管理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风险管理知识应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项目整体知识管理水平,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促进风险信息在组织间和组织内的共享,以提升水电项目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当前盾构隧道的设计仍主要依托于经验确定设计参数,然后对其安全性进行校核,难以定量的考虑成本和控制指标(收敛变形等)的关系。以衬砌厚度、截面配筋率、横向接头螺栓直径为设计参数,以成本及结构的水平收敛变形为优化目标,结合多目标优化的算法,进行了盾构隧道的横断面设计。采用非支配原理,通过引入约束违反函数,实现了基于NSGA-Ⅱ算法的复杂约束条件处理。最后通过具体算例,完成了满足截面安全性要求的限制条件下,完整Pareto前沿面的获取工作,并与无约束优化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说明了迭代过程的收敛性,阐述了所得Pareto前沿面的价值意义,得到了不同设计条件下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17.
依托世界多个矿山的爆破块度统计数据,以27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10个样本作为待判样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加以处理,获得相对独立的新变量,后将新变量作为指标代入分类判别法中,量化爆破块度分级标准,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推得不同级别相对应的块度预测模型,并与工程中广泛使用的Kuz-Rom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在建立时避免了爆破因素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待判样本的对比预测可知,该模型预测精度优于Kuz-Rom模型,并验证了建立不同级别相对应爆破块度预测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邱宁  李泽  韩欣宇 《南方建筑》2020,(1):115-120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社会体系及经济结构,受到持续关注。以 2017 年文化创意企业时空 大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数据,运用 Kernel 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主城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 布特征。依据各类产业与北京老城的空间关系,将其归纳总结分为中心型、空心型、离散型 3 类,分别阐述其分异成因。 北京市主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老城和老城外围地区,呈现三圈层、多节点的产业结构,各类产业分异成因受 重要功能单元位置影响,也有政策导向、既有市场、创意人才、文化氛围、房价租金、基础设施等方面因素。最后进 行各圈层特征总结及形成机制主要因素分析,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各圈层的空间优化建议,包括打造重要功能单位 品牌效应、提供产业联动空间支撑和政策和市场双向驱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对利用原材料格鲁斑工程胶合竹(glubam)和SPF(云杉-松-冷杉)木材组合成的正交胶合竹木(CLBT)柱和利用SPF制成的正交胶合木(CLT)柱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竖向应变、横向应变、侧向挠度、极限承载力等随长细比的变化规律。并把CLBT和CLT进行对比,分析其极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探讨CLBT和CLT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最后通过参考国内外木结构设计规范,以及改进后的正交胶合竹木承载力公式计算试件承载力并与试验值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CLBT的极限承载力比CLT的极限承载力增加了40.49%~61.01%,侧向刚度有明显增加,峰值竖向应变增加了30.45%~56.11%。CLT的试验值和美国木结构设计规范计算的理论值吻合较好,而与国内木结构设计标准计算的理论值随试件长细比的增大计算结果越来越偏保守。CLBT的试验值和文章改进的正交胶合竹木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理论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循环流动特性是剪胀性砂土液化变形的典型特征,为研究液化循环流动土体的动力剪切特性,在骨架相对密实度分别为35%、50%和80%的砂土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细颗粒,以改变液化流动土体的重度,通过循环扭剪试验研究不同骨架密度、具有不同细粒含量的液化流动土体在大变形阶段的剪切模量及阻尼比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液化循环流动土体在流动大变形阶段仍具有一定的模量,模量随着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流动变形阶段的模量大小与液化土体的重度基本无关;强度恢复阶段模量与细粒含量及骨架相对密实度密切相关;液化大变形阶段卸载模量趋于稳定,其稳定值约为初始卸载模量的35%;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增大而先增大,当土体达到初始液化以后,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发展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对于相同骨架密度的土体,相变角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临界状态线的斜率随着细粒含量的而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