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时期沉积构造格局及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沉积一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分析了加里东运动末期、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等不同时期盆地基底一盖层、前陆盆地变形的动力学演化,提出了盆地构造的变形响应及其组合样式;褶皱基底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前陆冲断带一前陆凹陷一前缘隆起带一中央隆起带构成了晚二叠一早三叠世准噶尔盆地的整体变形格局;晚三叠一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基底一盖层经历了东西向挤压一盆地剪切拉分一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晚侏罗世西北缘推覆构造为南北向挤压造成,盆内陆梁隆起以斜冲一走滑构造变形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定型为6个样式不同的构造段.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的构造-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不仅对于认识盆地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文章利用井、震结合的思路,精细追踪地震同相轴,结合连井剖面对比,分析石炭纪以来各地层内部的削蚀及超覆尖灭关系,并结合相应的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将研究区综合划分出6个大的构造层。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重点分析了沙湾凹陷自晚石炭世以来的构造演化。研究认为沙湾凹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晚石炭世伸展断陷、早二叠世伸展拗陷、中二叠世—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侏罗纪陆内拗陷及压扭盆地、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及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7个阶段,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周缘边界断裂带多期活动的控制。西边界的红车断裂带在晚海西运动中期(P2),印支运动晚期(T3)及燕山运动中晚期(J2-E)的强烈扭压作用对沙湾凹陷的构造演化及相应地层的发育与分布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3.
博乐盆地具有较好的含油气远景,但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需要对其形成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选取构造条件复杂的博乐隆起为主要研究区,采用古构造分析方法进行构造应力场解析。通过统计分析节理、断层发育特征,确定了博乐隆起主要发育三组断裂、四期节理。利用共轭X剪节理求取最大主应力方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确定博乐盆地石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NNW-S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早二叠世末-中二叠世NWW-SE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二叠世末-三叠世NEE-SW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和晚侏罗世至白垩世NNE-S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4.
根据钻井、测井、野外露头及地球化学资料,参考盆地周缘构造环境、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沉积相展布,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二叠世不同时期构造-沉积环境,探讨了盆地性质及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缘经历了洋盆俯冲消减过程,以强烈的挤压构造环境为特征,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期盆地北缘古亚洲洋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盆地内构造沉降速度缓慢。(2)中—晚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为大型的克拉通内坳陷盆地,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沉积期基准面呈下降趋势,盆地主体延续山西组沉积期南北高、中部低的古地理格局,南华北地区地势相对更低;周缘隆起区快速抬升且范围逐渐扩大,为坳陷盆地内提供物源,盆地内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和浅湖相,向南发育残存潮坪—潟湖,呈南北向展布;晚二叠世基准面趋于稳定,湖相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于盆地南部,潮坪—潟湖环境向南缩小。(3)研究区油气成藏受控于沉积环境,中二叠世发育的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于形成储集层和盖层,且和下部煤系地层组成中二叠统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二叠统为氧化干旱的古气候,沉积水体较浅,形成的泥岩厚度小,生烃潜力有限,无法形成大规模气藏。  相似文献   

5.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 Mod 1-D,选用古地温梯度法,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该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流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同特征;志留纪—中二叠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2.5~3.0℃/hm;晚二叠—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3.0~3.5℃/hm;早白垩世末期以来,古地温梯度平均值介于2.0~2.5℃/hm;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抬升剥蚀量不足500 m,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抬升剥蚀量可达4 300 m。成烃史研究表明,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早泥盆世进入生油门限,在晚二叠—晚三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侏罗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进入过成熟生干气阶段。后期燕山、喜马拉雅运动,致使地层抬升、剥蚀,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将成为下一步勘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是已被证实的富油凹陷,以二叠、三叠系砂砾岩扇体油气藏著称于世。揭示扇体发育的构造—沉积环境,是探索构造、气候、地形等因素之间耦合关系的重要窗口,也是进一步评价油气勘探潜力、加快勘探开发进程的重要基础。利用新的钻探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从“源—汇系统”的概念出发,揭示该区二叠系—三叠系的构造及沉积背景。研究表明,玛湖凹陷是在石炭纪之前的褶皱基底基础上,受周缘冲断活动控制而形成的石炭纪—第四纪凹陷;二叠纪—三叠纪为玛湖凹陷的主要沉积充填期,经历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造山后伸展、中二叠世—中三叠世挤压逆冲以及晚三叠世克拉通内拗陷的演化过程,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冲断活动的幕式发育与前展式迁移、撕裂断层与横向构造转换带(区)形成的优势搬运通道、干旱的气候环境等因素控制了玛湖凹陷周缘规模巨大的扇三角洲体系。伸展背景下风城组的碱湖沉积提供了优质烃源岩,其上的扇三角洲体系提供了有利的储集体,上三叠统厚层泥岩构成区域盖层,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含油气体系。玛湖凹陷含油气潜力巨大,多层系立体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利用伊宁凹陷多口钻/测井、模拟井及地震数据估算了侏罗纪末期地层剥蚀量,且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基础上,应用回剥技术模拟分析了该区中二叠世以来构造沉降史。研究表明,伊宁凹陷中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2次缓慢沉降与2次区域性快速抬升剥蚀的过程。其中,中二叠世-早三叠世为最大构造沉降期,沉降中心位于中央凹陷带霍城地区,海西期火山裂谷后热沉降作用是造成此次沉降的直接因素;早侏罗世与新近纪以后沉降次之,构造运动形成的差异性升降规律是这2次快速沉降的主要成因;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为主要剥蚀抬升期,伊宁凹陷西部剥蚀强度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川中北斜坡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性主要为生屑灰岩,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通过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结合阴极发光特征,确定了茅口组溶蚀孔洞及裂缝中的矿物充填序列。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期次成岩矿物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川中北斜坡二叠系埋藏热演化史及成岩矿物U—Pb定年数据,明确茅口组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茅口组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溶蚀孔洞及裂缝、溶蚀缝为主;孔洞中见粉—细晶方解石→细—中晶方解石→粗—巨晶方解石3期充填。第二期方解石U—Pb年代学定年时间为晚二叠世(244.1±6.3 Ma),流体包裹体特征表现为高成熟度液烃包裹体与盐水包裹体混生,测得均一温度峰值主要集中在120~130℃之间,第三期粗—巨晶方解石发育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及沥青包裹体,其均一温度峰值主要集中在165~170℃之间。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经历了3期成藏事件:第一期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生成的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第二期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油藏裂解形成气藏;第三期为晚白垩世喜马拉雅期构造抬升气藏调整形成现今混合气藏。中二叠统天然气主要为筇竹寺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裂解气,混有少量中二叠统自身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是讨论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基础,也是确定油气成藏时-空格架的重要依据,对于建立大陆的构造运动年表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准噶尔盆地内部的深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在盆地构造沉降与构造-地层层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周缘构造事件,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经历了石炭纪断陷-拗陷、早二叠世断陷、中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侏罗纪伸展断陷—压扭盆地、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与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等6个演化阶段,可归并为石炭纪、早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第四纪4个不等时的伸展-聚敛旋回。随时间演化伸展活动趋弱、挤压活动(南北向上)增强,盆地整体表现为“四周冲断挤压、范围缩小”的特点,东西向上缩短率为35.8%,南北向上缩短率为12.2%,东西向上的缩短为南北向上缩短的3倍。西缘挤压主要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而东缘挤压除此之外,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仍较强烈,南缘挤压在中-晚二叠世、中-晚侏罗世、上新世—第四纪强烈发生,北缘则在晚白垩世冲断活动强烈。上述伸展、挤压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强烈差异性形成了准噶尔盆地复杂的叠加、复合地质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差异演化明显,油气聚集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Ī������������ɲ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其成藏条件、期次和时间进行了分析,油气源对比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原油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第二类原油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天然气与第一类原油同源。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莫索湾凸起位于盆1井西凹陷和昌吉凹陷之间的隆起带,具有优越的烃源条件,白垩系和侏罗系的砂岩储集层发育,构造形成时间早于油气形成期。包裹体组分及均一温度研究表明该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油气为两期成藏,三工河组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吐谷鲁群油气成藏时间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找油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准噶尔盆地腹 部地区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基础上于石炭纪末一二叠纪早期形成了北西向错落有序的坳隆构造格局,它基本上控制着盆地主力烃源岩二叠糸的空间分布和有利油气聚案带的位置。中晚侏罗世,在盆地腹部形成了北东向低幅隆起带,成为浅层侏罗糸的勘探领域。盆地腹部生油凹陷面积大,且发育多套烃源岩层。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条件分析,莫索湾凸起、三南凸起、达巳松凸起、玛湖背斜、白家海凸起是盆地腹部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陆南凹陷、炮台凸起则为今后勘探接替区。  相似文献   

12.
伊宁凹陷二叠纪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宁凹陷构造变形强烈,构造演化认识不清。利用地震、钻井资料恢复了伊宁凹陷二叠纪—古近纪古构造面貌,以及期间所遭受的构造剥蚀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二叠系生油岩可能的油气运聚进行预测后指出,伊宁凹陷在三叠纪由断陷转为凹陷。二叠纪—古近纪伊宁凹陷整体上北低南高、西低东高;二叠纪伊宁凹陷北部为深陷带,南部、东部为斜坡区,且南坡较东坡陡;三叠纪伊宁凹陷构造变得低缓,凹陷中央次凸带发育北西西向延伸的小凸起;侏罗纪伊宁凹陷沉降中心向北东方向转移,南坡变缓,东坡变陡。凹陷中部的宁4井附近的断凸、伊2井西的断鼻、英塔木南的断鼻均为为铁木里克组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3.
从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研究入手,探讨了历次构造运动对三个泉凸起西部侏罗系沉积的影响后指出,燕山运动晚期三个泉凸起进一步抬升,使上侏罗统乃至下白垩统下部在凸起和断裂带南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而断裂北部下降盘仍保留部分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三个泉凸起西部油藏与中、东部油藏具有不同成藏条件,其油源来自于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油气沿夏盐凸起阶梯状断裂与不整合面运移成藏;陆151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集层直接与断层上升盘陆12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呈断层面接触而接受油气,属于构造岩性控制的小型油藏。  相似文献   

14.
陆梁隆起带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梁隆起带是在晚古生代准噶尔板块北缘陆缘岛弧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继承性正性构造单元,是油气运移的长斯指向,西侧的玛源二叠系列生油凹陷是主要的烃源区。三叠纪末期是古生化火山岩的第一次成藏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三叠,侏罗系油气藏成藏期,晚白垩世后是古生代火山岩的第二次成藏期,火山岩,尤其是钙碱系列的英安岩,安山岩,储层物性好,是本区的主要储集区;碎屑岩储层虽很发育,但普遍物性差,上三叠统是区域性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永1井侏罗系地层中存在几套地化特征完全不同的原油,油源分析认为其侏罗系西山窑组原油主要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三工河组下部原油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而上部油砂的抽提物则具有上下2套原油的混合特征。侏罗系和二叠系是准噶尔盆地昌吉凹陷最主要的烃源岩,下二叠系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在二叠纪末至侏罗纪早期,中二叠统烃源岩主要生烃期在三叠纪末期至早白垩纪,而侏罗系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在第三纪以后。根据分析昌吉凹陷的构造演化后认为,西山窑组中的降解原油为侏罗纪末抬升剥蚀前形成的油藏,其正常原油油藏则在白垩系沉积后形成,而三工河组侏罗系原油则相对更晚形成。   相似文献   

16.
巴彦浩特盆地西部坳陷带构造演化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巴彦浩特盆地西部坳陷带的构造沉降史、构造拉张史,探讨了坳陷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西部坳陷带主要为一伸展型沉降带,形成于晚侏罗世-第四纪,受北西-南东向的伸展作用控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断陷活动期,新生代为坳陷活动期。晚侏罗世断陷活动较强烈,其拉张量和总沉降量均最大,分别达3800m和1613m,各时期的拉张量和沉降幅度沿坳陷走向自北而南均呈递减趋势。所有这些特征与巴彦乌拉山断裂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在玛湖、沙湾、阜康、东道海子等凹陷的上二叠统发现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群),形成了全盆地整体突破的良好勘探局面。基于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构造背景、供烃基础、储集性能、圈闭与保存条件等地质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盆地断坳转换期不整合之上发育的低位体系域砂砾岩体、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及优质甜点储层是全盆地源上它源型油气大面积聚集成藏、局部高产富集的物质基础。明确了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3大成藏主控因素:中-下二叠统规模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提供了坚实的油气资源基础;断裂-不整合立体输导体系为油气运移、大面积聚集成藏提供了重要保障;环凹大型斜坡区发育的不整合为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与保存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的"源储分离型——超覆-削截复合"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东部上二叠统的"源储紧邻型——低位超覆"油气成藏模式。以该研究认识为指导,指出玛湖凹陷南斜坡、沙湾凹陷西斜坡、盆1井西凹陷东北斜坡、东道海子凹陷北斜坡和阜康凹陷东斜坡是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马北Ⅰ号圈闭形成史、油源、油气充注及输导体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N。晚期—-N2早期,尕丘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井浅层(〈1000m)和马北Ⅲ号圈闭。N2中期,赛什腾凹陷中较高成熟度的中侏罗统烃源岩排烃,油气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井深层(〉1000m)。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使马海凸起整体抬升,圈闭定型,油藏埋藏较浅。马北Ⅰ号圈闭成藏模式可归纳为:燕山运动期基岩古隆起上形成披覆构造,圈闭继承性发育,晚期定型;双源两期成藏。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han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based on an integrated stratigraphic,structural and tectonic analysis.P-wave velocity data show that the basin has a stable and rigid basement.The western Tarim Basin experienced a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and this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Neoproterozoic to Early Ordovician,Middle Ordovician to Middle Devonian,Late Devonian to Permian,Triassic,Jurassic to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to Quaternary.The western Tarim Basin was a rift basin in the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Ordovician.From the Middle Ordovician to Middle Devonian,the basin consisted of a flexural depression in the south and a depression that changed from a rift depression to a flexural depression in the north during each period,i.e.,the Middle-Late Ordovician and the Silurian to Middle Devonian.During the Late Devonian to Permian,the basin was a depression basin early and then changed into a flexural basin late in each period,i.e.,the Late Devonian to Carboniferous and the Permian.In the Triassic,the basin was a foreland basin,and from the Jurassic to Cretaceous,it was a downwarped basin.After the Paleogene,the basin became a rejuvenated foreland basin.Based on two cross sections,we conclude that the extension and shortening in the profile reflec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The Tarim Basin has become a composite and superimposed sedimentary basin because of its long-term and complicated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highly rigid and stable basement and large s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