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聚集机理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烃源岩热解、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的结果,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聚集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咸化湖盆型沉积地层富含有机质,是烃源岩层也是储层,页岩油藏具有“源储一体”的地质特征,存在粉砂岩类与泥岩类和白云岩类与泥岩类两类岩性组合类型。芦草沟组大面积整体含油、“甜点”富集且原油成熟度较低。页岩油赋存岩石的润湿性为亲油性,生烃增压是页岩油运聚的主要动力。微纳米孔喉、层理缝与构造裂缝形成页岩油的有利储集空间与渗流通道。页岩油整体为源内或近源聚集,并以游离态和吸附态赋存于芦草沟组“甜点”段与泥页岩层段中。  相似文献   
2.
车排子地区车47井3 370.0—3 456.5 m井段为灰黑色含砾粗中粒岩屑砂岩、深灰—灰黑色含砾岩屑砂岩与砂岩互层,夹含碳粉砂岩,岩石组合与建组剖面及白板地等哈拉阿拉特组第六岩性段顶部可对比;在含碳粉砂岩中获得Protohaploxypinus clarus,P. verrucosus,P. junggarensis,P. jimsarensis,Noeggerathiopsidozonotriletes multirugulatus等晚石炭世孢粉化石,时代大致为Moscovian期。上部(井深2 551.2—3 370.0 m)为玄武质—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等,火山熔岩极少,岩石组合既不同于以火山熔岩为主的哈拉阿拉特组1—4段,又与阿腊德依克赛组下段显著有别,且位于第六岩性段顶部岩屑砂岩之上,可与建组剖面上获得锆石U-Pb年龄为306.9 Ma和304.5 Ma的哈拉阿拉特组第七岩性段对比,可确定其时代为晚石炭世Kasimovian期。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质、地震及钻测井新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以及成藏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风城组碱湖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及其生排烃过程、多类型(砾岩、砂岩、白云岩、泥页岩)储集层特征的控制,形成了常规构造-岩性油藏及受源储结构控制的致密油和页岩油。平面上,自玛湖凹陷周缘斜坡区向凹陷区,呈现成熟常规油藏—中高成熟致密油—中高成熟页岩油的有序共生特征。基于风城组常规-非常规油藏有序共生特征,明确风城组油气具有大面积连续聚集的特点,存在源储一体、源储紧邻、源储分离3类成藏模式,3类成藏模式在源储结构、储集层岩性及其空间分布、烃类运移特征、油气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明确了准噶尔盆地应加快统筹常规-非常规油气整体布控与一体化推进,实现全油气系统的整体突破。进一步丰富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地质理论,以期为其他富烃凹陷的勘探研究做类比参考。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5.
羌塘盆地雀莫错沉降-堆积中心成因:热力衰减塌陷沉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羌塘盆地东北部雀莫错地区侏罗系厚度巨大、层序齐全。其中,侏罗纪最早沉积的雀莫错组和最晚沉积的雪山组,现今地层残存厚度均超过1300m,分别属盆地内同期显著的局部沉降-堆积中心。这两期沉降-堆积中心的发育背景和演化过程颇为相似,即前期均有热力-岩浆活动的证据和与之有关的隆起背景;随后,早期沉积较薄甚至遭受剥蚀的隆起区发生快速沉降,接受巨厚沉积。这种隆、坳特征在时间上前后相随、上下叠置的特别现象,为热力作用形成的构造所特有。这一特征是雀莫错地区经历了(1)早期深部热力-岩浆作用上拱、岩浆喷溢,地壳表浅层隆升剥蚀,和(2)晚期深部热力衰减冷却,表浅层塌陷沉降之全过程的表现和记实。近年完成的航磁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所反映出的深部结构方面证明此热力塌陷构造的存在。上侏罗统雪山组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0)高达1.63%~1.83%,为中生代热异常的发生提供了证据。雪山期塌陷沉降型火山机构的热力衰减塌陷和伴随的岩浆活动,一直间断延续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初。随后,该区始发生抬升冷却。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 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有效、精确的岩性识别是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基础之一。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基于大量岩心和镜下薄片资料,优选出对岩性响应敏感的6条测井曲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测井响应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建立了一个随机样本,构建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798%的2个综合主成分变量Y1和Y2,提高了不同岩性之间测井响应特征差异敏感性;再利用典型判别分析法建立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9种不同岩性的判别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识别。通过对原始样本进行回判性检验及交叉验证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岩性识别的准确性,识别火山岩岩性的综合准确率高于91%,不仅有效地消除了测井曲线之间携带岩性信息的相关性和重叠性,而且在火山岩薄互层识别上比常规岩性识别方法的精度更高。这一方法为研究区火山岩岩性的精确识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低。盆地东南部阜26井石炭系自生自储气藏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崭新的天然气勘探领域。准噶尔盆地东南部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发育一套煤系烃源岩,其岩性主要为碳质泥岩和煤系泥岩,含少量煤。碳质泥岩和煤的氢指数平均为182 mg/g,部分样品的有机显微组分中壳质组和腐泥组含量之和达20%以上,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生气为主,兼具一定生油能力,总体属于中等—好的烃源岩。巴塔玛依内山组碳质泥岩和煤的Pr/Ph比值平均达4.14,C19/C21三环萜烷比值、C20/C21三环萜烷比值、C30重排藿烷/(C30重排藿烷+C29Ts)比值以及C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高,伽马蜡烷指数低,表明其形成于淡水氧化沉积环境,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煤系泥岩发育于高盐度的沉积水体中,水生生物输入更多,形成于氧化—还原的过渡环境。煤系泥岩的有机质类型和丰度较碳质泥岩略差,以Ⅲ型干酪根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其所处的低能海岸或海湾浅水区水体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变化所致。白垩纪末期,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凹陷区和斜坡区大面积成熟,现今已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而凸起区现今仅有部分进入主生油窗。火山活动对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部分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凝灰质组分且表现出较好的生烃能力;局部地区因岩浆烘烤而导致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异常高,并造成其生烃窗向浅部迁移。在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厚度大于100 m的范围达3 835.4 km2,在阜康凹陷东斜坡和吉木萨尔凹陷发育2个生气强度大于100×108m3/km2的生气中心。准噶尔盆地东南部整体上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资源潜力,有望成为继克拉美丽气田之后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9.
玛扎塔格断裂带位于巴楚隆起东南缘,因其部分构造出露地表及其第四纪的强烈活动特征而广受关注,探讨玛扎塔格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不仅可为探究巴楚隆起乃至塔里木盆地应力场演变特征提供依据,也可用于间接对比塔里木盆地各期应力场在该断裂带处的强度变化。结合地震资料和地表露头地层产状,利用深浅结合手段,刻画了玛扎塔格断裂带几何学特征,以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断面三维形态,最终利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还原了断裂带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认为,玛扎塔格断裂带在剖面上整体表现为分层变形特征,沿断裂带走向剖面构造样式较为一致,地表露头构造为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结果,断裂带三维展布中可显著识别出各构造层断层面垂向叠置特征。玛扎塔格断裂带起因于早期基底形成的正断层薄弱带在早奥陶世发生反转,并在志留纪再次活动,在晚二叠世形成沿中寒武统底面滑脱断层,古近纪末期进一步活动;始新世早期,沿古近系底滑脱的新生界断层形成,并在中新世、上新世及第四纪持续性活动,将新生界逆冲至地表形成现今面貌。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最新钻井与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石炭系的地震波组特征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研究区构造-地层层序。通过分析对比30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识别出4个主要反射界面:T0,T1,T2和T3。T0和T2界面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波形稳定,为本区主要的区域性不整合,也是关键的可对比标志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4个反射界面间各地震地层的波组特征,其中T1与T2之间的反射波组整体振幅弱、中-低频和中-差连续,反射外形呈楔状,可作为陆东地区对比的标志层。在不整合面追踪的基础上,结合露头、古生物资料和年代学资料等,将研究区石炭系划分为4套构造层,从下至上分别为:下沉积岩段C1-s(滴水泉组)、下火山岩段C1-v(松客尔苏组下亚组)、上沉积岩段C2-s(松客尔苏组上亚组)和上火山岩段C2-v(巴山组)。研究认为,石炭系各构造层的分布受基底、构造背景、发育位置及后期改造作用的控制,在弧内断陷和弧前盆地等部位发育的厚度相对较大,在岛弧凸起部位厚度较小;早、晚石炭世末发育的两期构造挤压运动,导致C1-v与C2-s之间的地层及C2-v构造层顶部遭受剥蚀,并使石炭纪断陷发生反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