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文化进程中的景观含义 现代意义的“景观”(landscape)一词,不仅仅是指“风景”、“景色”或者“园林”等等,而且具有多层次的含义。什么是景观?专家学者们试图从地理学、生态学等不同角度来阐释“景观”这一概念。这里,我们想从人类文化进程这一视角,探讨“景观”在文化层次上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从化温泉养生谷流溪广场景观工程是广州亚运工程之一,是从化旅游文化展示和传播的重要窗口。本文介绍了流溪广场景观工程的设计立意及构思,项目提取了从化地区特产“荔枝”、“流溪河”、“温泉”作为地域文化缩影,将其提炼升华为“流溪荔影”、“流溪飘带”、“流溪漾泉”等艺术特色景观,创建出“荔枝王”建筑美景。通过景观功能分区、植物配置、地形营造等手法,打造出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3.
张涛  柳云雁 《中国园林》2023,39(4):47-51
黄河中游地区具有深厚的黄河形胜营造、景观审美 传统,从而留下“黄河禹门”“舜都蒲坂”“潼关天险”等 一系列声名卓著的黄河形胜。拟揭示禹门“龙门相峙”、蒲坂 “表里河山”、潼关“丸泥锁钥”等藏匿在形胜背后的景观格 局,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分析形胜景观格 局的规律性,追溯形胜特征的形成路径及阶段性成果;其中发 掘了“景象”“形势”“四望”“心象”“因借”等景观格局 构建的内在机理及其形胜景观“现象”的审美“动因”,进而 解读了因地制宜的传统人居环境营造智慧及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代诸多生态概念涌现下多元化的生态观理解,分析了当代景观设计实践所呈现的生态功能主义、生态经验主义、生态表现主义等多种倾向,上述趋向也体现了科学、思想及哲学等不同层面生态观在景观实践领域的影响;提出应在景观实践中使各层次态观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康复景观研究前沿:热点议题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近年来康复景观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实证、实践、评价等4方面梳理了康复景观的热点议题,即景观的恢复作用机制、景观的健康效益测量、康复景观设计、景观的主观恢复性测量;并总结了康复景观实证研究基本范式中的常用方法和最新技术手段,包括环境刺激呈现方式、主观环境感受特征评价与客观健康数据测量;最后,文章提出了“建立基于东方文化的康复景观理论与实践体系”、“立足于风景园林学的康复景观研究”、“建立具有优化实践意义的康复景观评价体系”等3个康复景观研究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俞继红 《园林》2009,(10):20-21
花境形式源于自然。花境配置中主要考虑的一点,是深刻领会“返朴归真”的意境。深入了解花卉的生长习性,选择不同种类、品种合理搭配,使花境具有持久和良好的观赏效果。除了具备景观设计知识以外,对色彩和构图等美学知识也应有所了解。通过对植物的花期、花色、花序、株形、质地等主要观赏特性进行模拟自然的艺术性组合搭配,营建步移景异、丰富多彩、趋向自然的生态植物群落景观。  相似文献   

7.
空间规划改革进程中号召全域历史文化保护,象征从“文物遗产视角”转向“全域历史景观视角”,“景观方法”已逐渐进入历史保护领域并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景观基线”的研究方法,借鉴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工具的经验,以广西南宁为例开展“市域尺度”的历史景观基线构建工作。针对南宁约2.2万km2的行政范围,基于Arc GIS平台构建历史景观信息数据库,从自然历史、乡村历史、城镇历史3个维度建立南宁市域的历史景观评估基线图并进行层积解译。该实践为中国全域历史保护的工作要求提供了构建历史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域历史景观体系框架、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决策参考机制、增强历史景观的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面向未来的“数字景观”发展趋势下,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城市景观空间,及其应用场景、与设计方案结合的实践路径等是未来景观设计实践落地的重要内容。【方法】立足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结合“数字景观图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经验对此进行梳理。【结果】系统总结了数字景观技术及其“感知采集—分析计算—调节交互”的作用流程,将应用场景划分为“实体景观空间干预”和“虚拟景观场所营造”,详细探讨各场景运用技术及作用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景观“信息汇总—技术筛选—应用集成”的具体实践路径,为数字景观技术发展演进背景下的未来城市景观设计提供方法指引。【结论】数字景观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辅助城市景观空间的设计,从而塑造更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空间。未来仍需在作用机制、设计行为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9.
乡村景观视角下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测数据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拟解决在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监管工作中,缺乏动态监测数据库平台的问题;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研究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再认知;从实践出发,明确数据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开展比对分析,确定空间数据库类型;构建“村域环境”监测内容;按照“人工景观”、“经营景观”、“自然景观”的景观分类,与“土地斑块”、“群体组合”、“单体要素”尺度层级,制定传统村落乡村景观的动态监测数据内容体系;最终完成传统村落现代营建动态监测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可用于比对传统村落“新”、“老”乡村景观的特征,为传统村落现代营建的动态智能监管、档案资料存储、保护规划编制、乡村景观研究等工作,提供数字平台与虚拟模型。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居住区景观中的"绿色"内容,从建设思路、景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以及建立相关评估体系三个方面,对居住区景观建设进行思考,指出了建立居住区绿色景观体系是居住区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声景观有了较为客观的认知与体验,亦常常利用地方上的各种声音与景观相结合来创造声景观。与此同时,古人还巧妙利用“振动”“共振”“回声”等声学原理来营造声景观。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声景观的声学原理、音效提升及传播途径的研究,探索古人的声景观营造经验与设计方法,以期更好的保护古代的声景遗产,并为当代声景观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蔚  谭睿 《建筑学报》2021,(4):108-113
从分析道教“洞天”思想所代表的“三洞天”宇宙观以及道教修仙行为而形成的空间意识入手,通过梳理道藏文献及图像对道家神圣空间的阐述与描绘,结合田野调查,归纳了“洞天福地”景观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历代“洞天”景观的地理空间分布状况,阐释了中国独特的“理想宇宙模式”向理想景观模式演化的过程和由此形成的“壶天”空间结构,总结了洞室-茅茨-宫观,坛、台、等“洞天”景观建筑核心要素及其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3.
“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是我国山海城市经自然与人工长期互动形成的多尺度、多维度视觉关系集合。文章针对当下山海城市景观文脉断裂问题,从我国城市景观营建传统方式着手,总结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在格局、脉络和肌理方面的特征,并以厦门为例,借助舆图、八景、诗词等资料研究以及“山海城图”的六步绘制,探讨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的解析与重构路径。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有利于山海城市景观特色的深挖与彰显,对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丁奇  李利 《建筑师》2014,(2):52-62
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的理性化价值体系的同时。也促使现代景观的“神性”以及人们所处的“情境”的消退,进而步入了一个集体性“失魅”的境地。寻常景观在场地、生态、文化、时间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灵感。本文从建构文化的视角。以寻常景观的认知研究为基础,并从中获得启示。在当下景观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地探索如何实现“失魅中的返魅”…的价值观。通过自反性的思考和江洋畈淤泥库景观实践。试图挖掘当代景观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和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东孝光 《城市规划》1999,(10):59-61
1“景观”的意义和作用“景观”应如何定义,它和”风景”又有什么区别呢?在日语辞典中,类似“风景、景色、特指出色的景致”等模糊不清的解释很多,而针对景观的构造及其给予观者的心理效果的描述却几乎没有。但是,在这些一般性解释之后,还有这样的注释令我们注目──即“自然与人工交织成的现实”。(广辞苑/新村出编岩波书店)“景观”中的“景”,我认为是指“在空间的扩展中,事物的相互关联而存在”。“观”则是指“引起各种心灵感应的眼和心的作用”,要理解“景观”一词,就有必要充分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易被人忽视的大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王竹  王珂  陈潇玮  郑媛 《风景园林》2020,27(4):69-73
针对当前中国浙北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半城市化乡村的乡村景观营建同质化、偏重外观审美、忽略内生动力等问题,基于乡村“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单元系统”理论,建立乡村“人地共生”景观单元的认知框架,提出以村域为景观生成与演变的单元。通过“单元系统—单元自成”程序的调控,明确村域景观特征在人地互动作用下的空间生成与演变机制,并建构了乡村景观营建在村域尺度上的基本模式。首次从较小的村域尺度和人地互动的内生动力视角研究乡村景观的生成与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余柏椿 《规划师》2005,21(11):28-33
佛山城市入口景观规划设计,遵循“系统”“选择”和“控制”等优化策略,划分出“红色动感”“绿色旋律”和“蓝色情怀”三种景观概念系列,对入口地段具有标志意义的景观进行多方案概念性景观设计,为政府决策和下阶段景观个案设计提供选择,同时对规划地段的景观修建设计和建设提出控制性的要求和规定。  相似文献   

18.
王晖 《建材与装饰》2009,(8):128-129
以人的行为需要为出发点,针对目前住区景观的设计趋向,从便捷性及可及性、活动性与多样性、层次感与领域感几方面论述住区景观的合理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美乡村的有效途径。甘南藏区的乡村建筑、景观、人文空间与时间等元素构成了乡村本土环境的连续性整体,其环境高寒、风俗淳朴、文化悠久,值得深入研究。课题扎根甘南藏区,对麦日村村民、环境及周边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考察并挖掘麦日村的景观环境与文化特色,从高原景观与藏族文化的角度出发,选取“石趣”“马康”等典型元素作为切入点,结合朴素的本土语言、“平时”的更新原则、“维持”的更新理念,尊重地域文化,更新麦日村乡村景观的同时,强调日常创新、与时俱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甘南藏区乡村景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国农村逐渐趋向城市化,呈现出新面貌。由此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进而也对我国的乡村景观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将乡村农业作为一种景观来看待,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也该被重视起来。何为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算是一个新兴的景观研究领域,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其表现形态包括如地形、土地、大树、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