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贺彬 《网络电信》2012,(11):48-50
移动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刻地融入了“互联网”元素,形形色色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在显著提升终端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正在强烈挑战包括GSM、TD—SCDMA和WLAN在内的网络基础能力。未来如何实现多种异构网络的均衡协同发展,如何实现智慧流量经营,是摆在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全球移动运营商面前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的飞速发展,数据业务将继续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目前网络的数据业务流量已经大大超越语音业务数据业务消耗的网络资源,并且其所占资源将会是语音业务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为面对移动互联网给移动网络带来的巨大流量冲击,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TD—SCDMA系统的功率调整的“四网协同”优化方法,通过调整PCCPCH信道功率,增强了TD—SCDMA网络的分流能力,提高了TD手机数据业务驻留比。  相似文献   

3.
Cache技术在P2P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Cache技术在互联网中应用非常普遍,文章将Cache技术和P2P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运营商内部网络P2P大流量缓存系统P2P Cache,在不影响客户P2P应用体验的情况下,为运营商优化现有网络,降低出口流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P2P流量在城域数据网中的流向,并从运营商网络建设的角度,提出了P2P流量优化方案,包括BRAS节点的分布部署、IPv6地址的加速引入、分布式地址转换技术的应用和对P4P技术的关注,为运营商在智能管道时代在流量管理方面获得主动。  相似文献   

5.
P2P业务流量识别与系统部署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总结P2P业务流量识别最新技术的基础上,从部署原则、系统架构方案、网络架构方案等方面着重阐述了运营商部署P2P业务的具体方案,为进一步研究P2P流量控制策略和实际开展P2P业务提供了借鉴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P2P应用的普及,对互联网带宽的占用情况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介绍了吉林联通利用P2P流量疏导与优化系统,运用先进的P4P技术和创新模式,有效缓释电信运营商迅猛增长的P2P应用流量压力问题,并最终使得运营商具备对P2P流量和业务进行有效监控、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运营商P2P数据流量的大幅度增长,对P2P进行必要的管控是运营商改善网络运行和降低成本面临的关键问题。PPCache缓存系统是一套功能强大的P2P应用流量缓存优化系统,可对P2P业务流量进行有效管控。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引言 随着TD—SCDMA三期规模建设的开展,两个问题引起了运营商的思考与讨论:TD—SCDMA建网初期,网络覆盖显然无法和GSM相比,当用户由TD—SCDMA网络重选至GSM网络时,如何更好地保障用户无线宽带数据业务体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3G牌照的正式发放,TD—SCDMA网络开始大范围建设,新的3G终端也陆续上市。对于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来说,真正面临挑战的是一个长期的稳定发展和运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离不开能够很好支持3G业务的移动终端测试。本文将介绍TD—SCDMA高层应用和协议等的测试测量。  相似文献   

10.
在P2P业务模式下,由于资源的使用由用户间直接协商完成,电信运营商无法监控P2P业务的过程,这为P2P业务的计费和网络信息统计的安全性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文章探讨了多种P2P安全计费模式,并比较现网环境下各种安全计费模式应用的优缺点。为解决现有计费方式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Hash链的计费方式,该方法计算量较小,并能大大减少网络负担,适用于P2P流量和时长计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种P2P应用不断出现及演进,P2P应用正逐渐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但同时P2P消耗了Internet的大部分带宽,造成了网络技术服务商(ISP)接入网络的拥塞,从而使传统Internet应用性能受到严重影响。从P2P流数量、服务器负载、网络瓶颈点分布、往返时间(RTT)的异构特性等方面可以看出,P2P流量消耗了巨大的网络带宽,影响了传统Internet业务的性能,增加了运营成本。利用P2P流量和Web流量的集成模型,可以量化分析P2P流对Web流的影响,使网络运营商可以在网络瓶颈点对P2P连接数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有效地控制P2P流量。NS2仿真结果较好地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吴恒 《通信世界》2008,(33):I0018-I0019
随着TD—SCDMA即将迎来大规模正式商用,互操作技术将进入实战阶段,这将有助于运营商更加完善其网络覆盖,利用TD—SCDMA网络和GsM网络共同为用户提供无缝的多样化业务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万欣  吴恒 《电信技术》2009,(6):105-107
1 场景特点 为解决杭州湾跨海大桥的TD—SCDMA网络覆盖问题.大唐移动联合浙江移动、宁波移动、中国移动设计院共同对杭州湾跨海大桥TD—SCDMA覆盖解决方案进行了详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施研讨,并联合成立了“杭州湾跨海大桥TD-SCDMA网络建设专项课题组”,完成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区域的TD—SCDMA网络全程全业务连续优质覆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10个城市TD—SCDMA网络建设的完成和放号,中国TD—SCDMA即将迎来全面商用的时代。目前,运营商需要稳定和高质量的端到端TD—SCDMA解决方案来建设高性能、大规模的商用网络。如何实现网络的平滑演进成为运营商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为TD—SCDMA技术的奠基者之一,诺基亚西门子通信致力于向运营商提供领先的端到端TD—SCDMA解决方案,全力促进中国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  相似文献   

15.
帅濛  但冰 《电信技术》2009,(2):46-47
1前言 在TD—SCDMA网络融合和优化过程中,网络IP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网络IP化的成熟与否直接决定了TD—SCDMA网络的移动宽带性能和业务的稳定性。回顾网络IP化的进程,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固网通信业的冲击,尉网运营商被迫加快了传统固定语音网络和IP网络的融合,使得固网在多样化的服务创建和话务传送压缩成本方面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移动P2P流媒体业务及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移动P2P流媒体业务,阐述了移动P2P网络应用的业务、计费及运营模式,探讨了3G网络中移动P2P流媒体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姜鹤 《电信技术》2012,(6):31-33
提出了一种TD—SCDMA网络利用率预测分析模型,建立话务量及数据流量与BRU利用率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存量用户对提高TD—SCDMA网络利用率的影响,也可以与TD—SCDMA用户数增长情况预测相结合,为未来预测网络利用率的增长情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为未来的网络规划和业务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GSM/GPRS/TD-SCDMA组网中的互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SM/GPRS/TD—SCDMA组网中的互操作流程,结合TD—SCDMA网络的不同部署时期探讨了互操作的策略和实现。目前已有公司支持TD—SCDMA和GSM间的跨系统漫游,即将支持TD—SCDMA和GSM间的跨系统切换,为运营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GSM/GPRS/TD—SCDMA系统间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郑伟  廖琦  蔡汉才 《中国新通信》2013,(24):127-128
现在通信中,3G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的手机网页流量服务离不开3G网络的支持。作为现当代手机通信技术中的核心设备,TD—SCDMA在现代手机网络通信技术中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尤其在现代移动通讯技术中的文件下载方面更是起着极为显著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TD—SCDMA技术在现代手机通信技术中的实际运用,探讨了TD—SCDMA网络环境下小文件下载速率的优化方案,为广大无线网络优化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20.
移动全球眼是中国电信基于移动网络推出的一种新型的视频监控类业务,目前在各行各业中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为各行各业创造了不少价值。但目前该项业务行业应用较多数,个人应用较少,业务发展停滞不前,传统C/S网络架构的先天瓶颈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发展规模和形式多样化。通过对移动"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的介绍,结合P2P在流媒体系统中的运用原理,通过相关的系统软件和网络架构改造,形成一个基于P2P的移动"全球眼"监控系统,并通过新老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性能对比测试,验证基于P2P的"全球眼"系统在业务能力方面的优势较目前系统更有利于此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