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规划师》2017,(11)
近年来,武汉市新城区的山水格局在快速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受到挤压,城市山体的保护与利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文章结合《武汉市山体保护规划编制规程》,多维度解读武汉市蔡甸区山体资源的特征及现状问题,从山体落界线划定、分类分级提出山体管控要求和保障措施三方面提出山体保护的控制实施策略,力求强化蔡甸区的山水资源,加强对山体保护的控制与管理,为巩固武汉市"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提供有力支撑,并为其他城市的山体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山体是城市中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资源,决定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规划在山体与城市空间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从山体保护和利用两个方面,对萧山城区内的十二座山体作总体及分项的综合保护规划研究。规划分别从保护和利用两个方面构建体系和方法。在山体保护上,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保护体系;在山体开发利用上探寻山体开发容量控制及山体开发利用模式。规划的创新点在于以数据为支撑,在定性判断、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结合了定量的分析,应用数字高程模型,针对不同的山体分别提出开发容量控制建议标准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20 06—2011年重庆主 城区的城市绿地演变,评估了绿地规划实施 效果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约束作用。研究 发现: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及其山体绿线控 制政策奠定了其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 构;城市建设不断侵占原有绿地尤其是组团 隔离绿地,致使原有绿地不断破碎化和孤立 化,降低了绿地规划的约束作用;城郊公园 和广场绿地有所增加,这些绿地主要是由农 用地转换而来。本文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发展 与绿地规划管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对城市绿 地保护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山体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极为重要,是城市建设的主流意识。文章结合福州市山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七年的历程,分析和反思城市山体保护的理念、过程和实施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都江堰市景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一  陈涛 《规划师》2006,22(2):82-86
城市绿地是城市系统中惟一以自然要素为主体构成的子系统.传统的绿地系统是一种功能主义的实用系统,对绿地的生态作用和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重视不够.都江堰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全面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从绿地现状及生态条件的分析着手,指导景观绿地系统的网络布局、职能组织、空间控制及植物多样性规划.  相似文献   

6.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连接性、网络结构性、整体性等特点.通过借鉴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理论经验,阐述了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以河北省玉田县为例,分析该县城市绿地资源分布特征,提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基础,在城乡范围内建设绿地,通过网络中心与连接廊道的有机结合,使不同性质、不同形状、不同规模的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能保持自然过程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绿色网络.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5,(Z2)
"绿地+"理念借鉴"互联网+"关于跨界融合的思想,促进绿地建设与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深度融合,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道、生态维育等的复合发展。文章基于"绿地+"理念,重点分析了防城港市绿地生态格局,进行了绿地系统结构规划、绿地分类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构建了防城港市绿地生态系统新格局,并确定了实施与保障措施,以期能为其他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景观演变的破碎化、人工化及同质化等特征,指出城市生态建设出现了"微、小"化趋势,提出设计应在3个方面与微自然的保护及利用结合:在建筑设计中结合微自然保护进行场地布局,将建成环境中的绿地适度、部分自然化。同时尽可能在建成环境中设置近自然绿地,并结合植物群落进行微自然恢复。在城市设计中采取规划设计措施构筑大量城市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稳定性。同时对城市中的近自然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结合微自然的规划和设计,最终建成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类型众多的城市微自然绿地系统,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以规划期内是否完成规划绿地建设面积为主要指标,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北京绿隔的规划控制成效较差.本研究以遥感影像和GIS空间分析为技术手段,选取绿地年均变化指数、绿隔规划边界相对控制成效指数和绿地平均斑块面积三项指标分析绿隔边界内外、不同规划控制期绿地斑块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整个规划控制期内(1992~2008年),绿隔内绿地建设与保护的成效优于绿隔外;与第一个规划控制期(1992~2001年)相比,第二个规划控制期(2001~2008年)的绿隔规划控制成效显著,其中一绿隔规划控制成效优于二绿隔.  相似文献   

10.
自然山体的保护与显现具有多重价值.山体相临地段的城市开发受不同目标的多元约束.本文以南京浦口求雨山地段高度管制研究为例,从视域范围、高度取值、评估与修正等方面讨论了基于自然山体景观显现的多维度立体化视觉分析与高度控制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赖剑青  张德顺 《安徽建筑》2012,19(4):7-8,11
城市自然山体对城市生态安全、突出城市形态特色、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浅谈城市扩展对自然山体产生的影响,自然山体保护涉及的内容,城市自然山体保护思路与策略。目的是希望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居民更接近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福州是一个典型的山水格局城市。为保护山水城市特色,在规划策略上宜采取分级保护、强化视廊控制的方式。在规划编制和实施层面,应将山体保护融入各阶段城市规划中,并以法定图则的形式加以落实,以实现山、水、城之间的“对话”,体现福州山水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独特的景观风貌。  相似文献   

13.
试论城市的自然保护及绿地建设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城市自然保护的内容及特点,认为拓展城市绿地建设内容,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重视景观生态过程的重建是实现城市自然保护的主要措施,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指导绿地生态规划的一个新的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就是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讹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兰州市作为两山夹一河的黄土高原城市,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和植被稀少等是城市的显著特征。文章从生态城市规划思路、“城市公园化”系统规划、兰州特色山体规划、排洪沟整治规划、立体绿化改造和高原城市生态保护六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绿地保护和控制发展是解决当今气候环境问题、构筑绿色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区域绿地规划核心内容的总体架构,原则性的提出区域绿地的研究在构成要素体系、规划制定以及规划的实施管理3个方面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框架。目的是建立区域绿地规划宏观性的总体研究框架,以期带来中国区域绿地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展开科学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乡规划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大背景下,"城市双修"理念得以提出,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城乡规划的新方向。"城市双修"视角下的城市山体修复主要包括山体保护区划定、山体自然形态修复、山体自然生境重塑等内容,本文以武汉大学校园山体为例进行实践研究,探索"城市双修"视角下的城市山体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赵兮  李正 《风景园林》2022,29(11):111-117
随着全球人口聚集增长,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山地景观因市民生产和生活而变化,因而各国纷纷通过保护规划与立法保护景观特征及生态。现有研究已从4个切入角度揭示相关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但尚未就保护界线划定问题进行系统探讨。以当代中国内地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容分析法与空间制图法比较来自60个城市的76份山地景观保护规划或法规文本,分别从山地本体保护界线、山地内部管控强度、山地周边管控界线3个方面识别相关保护界线划定模式。研究发现:1)上述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低海拔地区,但其山地景观保护界线划定模式并不存在明显的地区性聚集规律;2)相关城市主要基于坡度、绝对高程、相对高程、山脊等地貌特征因子划定山地景观保护界线,同时根据行政区划、管控分区、特定用地类型与区位、视野及定性条件等经济社会因素进行修正。对中国部分城市山地景观保护界线划定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可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估方法及设计需求也愈发精细化。针对山地丘陵型城市而言,自然山体往往是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管控的重要参照,通常以人群视觉感知作为评价管控的主要参照之一。过往对于公共空间与自然山体视觉关联的研究多聚焦于通视分析,缺乏人群视觉关注机制的分析解读。为拓展传统分析方法的维度,提出了人群在公共空间中对于自然山体的3个视觉诉求:可视、可感、可知,以及对应的定量分析指标:通视程度、可视山体数量、视觉吸引程度。借助Arc GIS及眼动生理数据监测等分析手段形成了完善的评价方法,以典型山地丘陵型城市南京为例,对所拟定的评价方法予以运用及修正,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南京主城范围内高质量的观山公共空间分为风景游憩空间、门户节点空间、慢行交通设施沿线绿地、社区公园等小微型绿地4种类型,再结合现状挑战对各类观山空间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重庆都市区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保护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分析重庆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从保护的政策与策略、保护的技术方法、保护的法律保障三个层面提出了保护对策,以期重庆的非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0.
刘滨谊  贺炜  刘颂 《中国园林》2012,28(5):42-46
首先对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理论进行了诠释,认为该理论是对绿地空间存在于城市中的基本方式这种普遍现象的解释,是对城市空间和绿地空间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该理论由耦合模式、耦合过程、耦合功能这3个重要概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绿地与城市空间耦合的概念框架.其次,构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评价体系,它是耦合模式、过程和功能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由耦合的空间形态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内容模式指标、耦合的空间关系模式指标三方面构成.第三,提出了基于该理论的城市绿地空间的规划方法,它主要通过结构性空间要素的耦合、骨架性空间要素的耦合、功能性空间要素的耦合3个方面来实现.最后通过对石家庄滹沱河滨水新区规划案例的分析,说明了该评价体系和规划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