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河道洪水演算并发挥万安水库调蓄作用,摸清赣江中游河道行洪安全泄量,有效提高赣江中游堤防防洪标准,保障沿江城镇、村庄、农田、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水利工程等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万安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对赣江中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建立了赣江中游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了万安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前后对赣江中游水文情势变化影响,得到了水位、流量等水文参数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万安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前后水位、流量和流速总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在局部时段,万安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前后各个位置水位、流量和流速变化范围较大;由于万安水库的调蓄作用,万安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水位和流量的最大值都有所降低,水位最大值降低范围为0. 137~0. 250 m,最大流量值降低范围为309~405 m~3/s。  相似文献   

3.
一、万安坝区的自然情况: 万安坝区位于赣江中游,上距赣州市约92公里,下距南昌市约32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5,700平方公里,占赣江总流域面积的44%,包括了主要来源章、贡二水。赣江流经赣州盆  相似文献   

4.
张声鸣 《长江志季刊》2004,(1):55-59,63
万安水利枢纽位于江西万安县、赣江中游,是赣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赣江为长江一级支流,是鄱阳湖水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积83500平方公里,入湖水量687亿立方米。枢纽地处峡谷出口(以上是长达90公里的峡谷山区),控制流域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西省赣江中游永和堤堤身渗漏险情处理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深层搅拌桩防渗施工方法,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赣江是长江中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注,它贯穿中国江西省。万安水利枢纽,位于赣江中游,是赣江流域规划选定的第一期开发项目,它的兴建,为江西省提供廉价电力,提高赣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并承担农田灌溉和水库养鱼的任务,具有综合利用功能。万安水利枢纽的工程布置和施工程序安排,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工程开发任务的要求,造价较低,且能提前发电,并成功地解决了施工通航等问题,提高了工程投资效益,为水利水电工  相似文献   

7.
一、枢纽的位置万安水利枢纽位于赣江中游,在万安县城以上1.5公里处,上距赣州约92公里,下距南昌320公里。赣江自赣州至万安,河流切割遂犹山地,形成峡谷,赣江婉蜒其间。枢纽坝址正当峡谷的下峡口,河道顺直,为著名十八滩的最后一滩,  相似文献   

8.
万安水利枢纽位于长江支流赣江的中游,有江西“三峡”的美称。由于综合效益大,兴建这个枢纽便成为革命老根据地江西人民的宿望。解放后经长办与江西研究,认为开发赣江水利资源可分为三个主要梯级:上游贡水的峡山与桃江的夏寒为第  相似文献   

9.
底栖动物是河流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为分析赣江干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8月、2019年1月及4月在赣江干流布设12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调查.赣江干流共检出底栖动物3门6纲24种属,上游的优势种分别为苏氏尾鳃蚓和铜锈环棱螺,中游的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  相似文献   

10.
万安水利枢纽是赣江干流上正在兴建的第一座大型骨干工程。枢纽地理位置适中,水量丰沛,开发条件好,综合利用效益显著。早在1956年我办进行的赣江综合利用规划和1959年江西省水电厅提出的江西水电规划报告中,均推荐万安枢纽为开发赣江的第一期工程。枢纽位于赣江中游河段万安县城以上约2公里。坝址以上是长达90余公里的峡谷山区,赣州市紧临峡谷入口:坝址以下近区系低岗与小块平原相间的“吉泰盆地”  相似文献   

11.
赣江水质现状及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江西省最大流--赣江近3年39个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对其水质现状、主要污染因子及污染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驰  邓义祥 《江西水利科技》2003,29(4):207-210,215
利用CSTR模型的方法建立了适应于赣江流域复杂河流系统的水质模型,对可以获得的赣江流域水质模型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水质数学模型能够达到赣江流域预定的规划目标的要求,模似的结果是比较可靠.只是水文数据在空间上比较稀疏,污染源统计数据可信度比较低,但单个水文站点能够比较好地反映流量和其它水文参数的时间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赣江上游水利工程对水文自然规律及水文测站影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次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及长江、赣江等10余处工程实践经验,介绍了近期长江干堤江岸及堤防加固整治工程的三项试验工程,并据此提出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护岸固脚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赣江径流近50 多年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赣江外洲水文站1950—2016 年水文资料为基础,利用距平累积法分析赣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结合 Mann - Kendall 检验法和滑动 T 检验法对赣江径流特征进行突变性检验,采用 Morlet 小波分析法对径流序列进行周期性分析,并对导致赣江径流序列产生这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 1) 赣江 10a 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10a 径流量最小值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最大值发生在2010—2016 年; ( 2) 1962—1963 年和 2010—2011 年的赣江径流累积距平和年均径流量均呈现显著下降状态,且前者的变化特征比后者更加显著; ( 3) Mann - Kendall 检验结果和滑动 T 检验结果均表明赣江年均径流在 1991 年前后存在着明显的突变性特征; ( 4) 17a、6a 和3a 这 3 个周期的波动控制着赣江外洲水文站在1950—2016 年这整个时间域内的变化特征; ( 5) 赣江径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径流长期 变化趋势,径流变化的突发点与人类活动关系更大。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赣江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及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结合赣江石虎塘枢纽工程水工模型对其船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细致研究,试验观测表明:由于赣江属于宽浅性平原河流,滩槽分布明显,水流条件顺畅,流态良好,上下游通航水流条件能够满足设计船舶的安全航行,但为了节省工程量和投资,对工程进行优化,将上下游引航道外引航墙进行适当缩短后,经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发现:该优化工程措施值得在同类平原河道低闸坝枢纽船闸中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赣江尾闾河段为典型的多级分汊河道,其分流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定床敏感性试验,分别探讨了在不同外洲流量工况下,鄱阳湖西支入湖水位、中支入湖水位、南支入湖水位动态变化和鄱阳湖水位整体变化对赣江尾闾各分汊河道分流比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西支、中支和南支入湖水位变化,赣江尾闾各支流分流比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变化规律,随着外洲流量的增大,其分流比随入湖水位变化率均呈现出幂函数递减的变化趋势;变动支流的入湖水位时,该支流分流比变化率最大,影响最明显;鄱阳湖水位整体变化时,赣江尾闾各支流分流比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东、西河分流比更易受南支入湖水位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年来赣江中下游枯水年枯水期因河道径流量较少而引起的赣江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安全问题,进行了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调度研究。在分析河道合理流量和水库可调水量基础上,考虑赣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调度原则与方法,制定了赣江中下游枯水调度方案,为赣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调配提供技术支撑,对于缓解流域用水紧张局面,保障赣江中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维持赣江健康生命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文分割法的鄱阳湖入湖非点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情况,选取鄱阳湖入湖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各河流入湖控制站对流域径流量及水质进行同步监测,借鉴水文分割法的原理,应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公式,探求径流氮、磷负荷入湖规律。结果表明:2008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河及博阳河、西河入湖氨氮和总磷的污染负荷(溶解态)为入湖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占总入湖负荷的68%~76%;在空间分布上,入湖五河中赣江对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占绝对优势。根据分析结果,鄱阳湖的水污染治理应主要针对非点源污染,且重点在赣江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