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聚氯乙烯树脂(PVC)本身是无害品,毒性主要指残留单体氯乙烯(VCM)。为此,为了使PVC树脂广泛地用作食品包装材料,卫生部、国家标准局发布了暂行卫生标准:树脂单体残留量≤5 ppm; 制品≤1ppm。对此,国内厂家相继采取了各种汽提装置来降低PVC浆料中残留单体,达到制取无毒树脂的目的。 热真空法是脱除浆料树脂中残留单体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氯乙烯单体(VCM)对人体毒性的讨论十分活跃。不少国家先后制定了PVC生产厂的环境大气、下水及产品树脂中VCM含量的卫生标准,最近有些国家又颁布了对饮水塑料管道及硬、软PVC制品中残留VCM的含量不得大于1~5ppm的规定。对于直接用于食品包装的PVC制品中残留VCM含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氯乙烯单体(以下记为VCM)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为了脱除PVC浆料中残留的VCM,上海天原化工厂和锦西化工研究院共同开发的“塔式汽提”新工艺、杭州电化厂开发的“化学汽提”新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结果。我们依据文献报导、结合我厂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试验、不断改进配方、完善工艺条件,成功地应用了“蒸气吹除”的工艺方法,除掉聚合后残存在PVC浆料中的VCM。该法即不损害树脂特性,又可使残留VCM含量达5ppm以下,制品中VCM残留量低于1ppm,从而使树脂品级达到了食品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虽然科学家在1835年已经合成了氯乙烯(VCM),作为生产聚氯乙烯(PVC)的单体,工业化生产VCM已有五十几年的历史,但人们对它的毒性一直没有认识,一向作为低毒物质看待。直到1974年美国首先发现VCM的致癌性以后,各国才大幅度修订VCM的环境保护标准。目前国外一般标准:操作环境5—10ppm,PVC树脂残留VCM10ppm。1976年以来美日两国修订后的主要指标如表1。  相似文献   

5.
本工艺以调整聚合配方为主,改善了PVC树脂的颗粒形态结构,所得树脂颗粒局部无皮,易于脱除VCM。采用本工艺,可在无汽提塔的条件下生产VCM残留量低于5ppm的XS—5型PVC树脂,质量达到国家标准GB5761—86一级品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1聚氯乙烯的用途聚氯乙烯(简称PVC)是由氯乙烯单体(简称VCM)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用于生产薄膜薄片、印花片材、人造革、泡沫革、管材、板材、异型材、门窗、地板和建筑材料。聚氯乙烯树脂(PVC)本身是无毒品,毒性主要指残留单体氯乙烯(VCM),由于在聚合过程中,一般转化率控制在80~90%,本反应的单体除自压回收外,浆料中仍残留单体2%左右,虽经后处理,但成品中氯乙烯残留量仍达数百ppm,甚至数千ppm,从而使本身是无毒的PVC树脂中含有VCM这种致癌物质。我国为了使PVC树脂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卫生部和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氯乙烯单体脱除技术的产生 PVC(聚氯乙烯)树脂因其价格低廉、性能优良、是国内外应用最广的热塑性材料之一。广泛用于制作容器、管道、薄膜、包装材料及日常用品等。但由于在聚合反应过程中,VCM(氯乙烯单体)的转化率一般控制在85~90%,未反应的VCM除回收大部分外,约有2%左右残留在PVC浆料中。虽经后续沉析、离心、干燥处理而散失外,仍有数十至数千ppm的VCM残留在成品树脂中,而且散失的VCM,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以年产3万吨PVC为例,年损失约500吨VCM、产生1.5亿立方米废气和10万吨废水。尤其是在1974年美国古德利奇公司发现氯乙烯对  相似文献   

8.
邓秀辉 《聚氯乙烯》2010,38(5):45-45
在VCM聚合过程中,为保证PVC树脂的质量,聚合转化率一般控制在85%左右。反应结束后,PVC树脂浆料中仍残留少部分的VCM。这部分残留的VCM,一部分存在于水中,一部分存在于PVC颗粒中。由于VCM的危害性极大,因此PVC树脂成品中残留VCM含量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存在于水中的VCM通过气体加热或吹扫可方便地除去;而存在于PVC颗粒中的VCM与PVC颗粒的吸附力很强,要使这部分VCM脱除,必须把浆料加热到一定温度,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85年5月,在杭州电化厂的大力协助和指导下,我们应用化学法脱吸新技术,采用杭州电化厂的配方体系,首次在30m~3金上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试验了17釜,共生产PVC树脂122.1吨,其中VCM残留量<5ppm的为57.3吨,占46.93%,VCM残留量≤10ppm的为90.425吨,约占74%,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从而证明化学法脱吸PVC残留VCM技术可以应用于30m~3釜系统进行食品级树脂的生产,也为今后国内发展食品级树脂的生产闯开了一条新路子,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张尊锋 《中国氯碱》1995,(11):25-27
1 前言 氯乙烯单体(VCM)对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均有毒性,并具有致癌作用。关于如何减少环境中VCM的浓度及如何减少PVC树脂中VCM残留量的问题,便成为PVC厂家及从事PVC科研人员的主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由于氯乙烯单体(VCM)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近几年来,国内外广泛地研究了聚氯乙烯(PVC)生产加工过程中逸出的VCM及残留在制品中VCM。用不同的方法对工厂大气、PVC树脂及制品,还对PVC用于食品包装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认为,由于VCM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PVC树脂中残留VCM的脱吸机理同时存在着沸腾与扩散两种形式。并且这两种形式随着脱吸条件的不同而互分主次关系。当VCM浓度较高、脱吸温度较高和压力较低的情况下,以沸腾为主扩散为次;反之,以扩散为主沸腾为次。VCM的脱吸动力学方程为: -dC/dt=Kc(1)或lnC/C0=-Kt(2) CO式中CO与C分别为PVC试样中VCM的起始浓度及在脱吸时间t时的浓度。K为脱吸速度特性常数,主要决定于树脂颗粒结构特性及脱吸的温度与压力等。本文作者认为,相间的界面阻力、树脂颗粒形态及其外皮的结构特性,VCM与PVC大分子间的选择性分子间引力等,是影响悬浮PVC残留VCM脱吸的主要阻力,而温度与压力是脱吸的主要条件。化学法脱吸残留VCM的机理,就是利用化学助剂改进树脂颗粒结构特性以降低悬浮PVC残留VCM籍沸腾与扩散作用而脱吸的阻力,提高脱吸速率。 通过大量小试与工业试验证明,化学脱吸法不仅对于树脂中残留VCM的脱吸效果比较显著,而且通过大量脱吸动力学数据的测试和研究,进一步认识了化学法脱吸悬浮PVC残留VCM的机理及其动力学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聚氯乙烯(PVC)生产过程中,单体氯乙烯(VCM)聚合成PVC过程中,聚合率一般为85%左右,未反应的VCM,一部份在回收槽内回收,尚有1%VCM吸附在PVC粒子中,其中大部份在后处理(离心,干燥)过程中散发至大气及废水中带走,最后尚有约500ppmVCM残留在成品树脂中。  相似文献   

14.
前言 氯乙烯单体(VCM)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致癌的有毒物质。众所周知,聚氯乙烯(PVC)树脂及其制品中残留有未反应的VCM。对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为此,我院于1983年进行了PVC树脂中残留VCM测定方法(国家标准)的研究。 在国外标准中,目前只见到美国和西德有该项方法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于82年也提出了该方法的标准推荐草案。在这些国外标准方法中和有关资  相似文献   

15.
悬浮法PVC颗粒形态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悬浮法PVC树脂宏观颗粒特性和颗粒微结构的设计控制方法。通过对聚合反应条件的系统研究,指出搅拌、分散剂和转化率是影响PVC颗粒结构的三大要素;用电子显微镜剖析了PVC多层次的颗粒结构;考核了粗粒(Grain)、聚集体粒子(Agglomerate)、初级粒子(Primary Particle)、区域粒子(Domain)和微区粒子(Microdomain)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生产装置上实现了半定量控制。生产的食品包装用PVC树脂VCM残留量可控制在1ppm以内。  相似文献   

16.
前言 聚氯乙烯树脂因其价格低廉,性能优良,是应用最广泛的热塑性材料之一。由于在聚合过程中,一般转化率控制在80~90%,未反应的单体除自压回收外,浆料中仍残留单体2%左右;虽经后处理,但成品中氯乙烯残留量仍达数百ppm,甚至数千ppm,从而使本身是无毒的PVC树脂中含有VCM这种  相似文献   

17.
氯乙烯对人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均有毒害,并具有致癌作用。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生产区空气中氯乙烯含量≤30mg/m~3,卫生级树脂中氯乙烯残留≤5ppm,PVC塑料制品氯乙烯残留量≤1ppm。PVC国家质量标准(GB5761-86)规定通用型树脂中氯乙烯含量≤10ppm。我国PVC生产厂原工艺生产的PVC树脂中氯乙烯含量高达700~3000ppm。  相似文献   

18.
聚氯乙烯(PVC)树脂特别是低粘度的树脂作为生产食品、药品等包装材料用原料,不仅需要有较优异的塑化加工性能,而且树脂中残留的氯乙烯单体(VCM)还要符合一定的指标要求(一般为≤5~10PPM),这是因为后者通过与人经常接触而具有致癌的作用,因此国内PVC生产厂一般采用塔式汽提法(Ⅰ)、热真空脱吸法(Ⅱ)及化学法(Ⅲ)来脱除、降低PVC树脂中的VCM残留量。上述Ⅰ、Ⅱ两种主要靠物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PVC树脂中VCM脱吸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提出了改进措施 :(1)减少分散剂用量、加入低分子质量、低醇解度的聚乙烯醇 (LL - 0 2 ) ;(2 )在聚合配方中添加NH3·H2 O和NH4 HCO3;(3)当聚合釜压力降为 0 .15~ 0 .2 0MPa时加终止剂 (此时转化率在 85 %以下 )终止反应。采取改进措施后 ,改进了PVC树脂颗粒的皮膜结构 ,使PVC树脂中残留的VCM含量小于 5× 10 -6,达到了无毒级PVC树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聚氯乙烯(PVC树脂生产过程中采用纤维素醚等代替传统的明胶分散剂以后,PVC树脂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颗粒形态、粒度分布、孔隙率大小与分布、残留VCM(氯乙烯)含量等方面的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