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光采油管理区于2005年投入开发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河南油田增储上产的主阵地。目前油气生产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系统不完善,现场未全部实现视频监控,人工巡检和安防劳动强度大,网络覆盖不完善,未形成分公司、采油厂、管理区三级贯通的一体化管理平台。2015年春光采油管理区开始建设生产信息化系统,包括油井、计量站、转油站的数据采集与控制、视频监控、网络传输、生产运行指挥平台等。通过实施以可视化建设为主体,自动化建设为辅的信息化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满足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的要求,可实现春光采油管理区的井、站生产数据和现场画面远程可见,油井远程启停和黑屏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胜利采油厂从体制机制改革、经营目标转变、价值引领考核、市场化配置和信息化提升五个方面,加快推进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胜利采油厂是一个开发了50多年的资源型老油田,多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新型采油管理区是老油田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钟市采油管理区依托物联网以及自动化技术开展生产信息化示范建设,通过油气生产现场视频监控、生产动态实时感知、生产工艺自动控制等信息化提升,推动传统工艺技术和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钟市油区生产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提升油田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综合评价采油管理区安全工作现状,探索管理方法,本文提出模糊层次分析法,以采油管理区为例,建立了个人、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的准则层,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经计算:采油管理区安全综合评价指标得分为85.5分,安全风险极小,整体安全工作较好。该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安全管理者了解采油管理区安全现状,同时也为下一步安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稠油井蒸汽吞吐的生产特点,基于胜利油田胜科采油管理区草4沙四区块稠油井生产和经营等历史数据,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稠油注汽转周预测模型,预测稠油注汽转周井的产量和完全成本,与稠油注汽转周井近、远期产量和完全成本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持续对稠油注汽转周模型进行优化,实现稠油注汽转周多维度智能预测,提高稠油井产量预测准确率、稠油注汽转周最佳时机预测准确率和最佳稠油注汽转周措施方案编制效率,提升稠油井智能决策分析管理能力,提高采油管理区的效益开发水平。该项技术自2021年在胜科采油管理区稠油区块推广应用以来,为采油管理区有效注汽转周165口井次,稠油注汽转周井措施增油量为7×104 t,与2020年同期相比,措施增油量增加了1×104 t,措施有效增油率提升约为17%。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目前新疆油田公司采油气工程数据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采油气工程信息比建设中应注意做好的几个方面,探讨了今后采油气工程信息化发展的一些方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1月,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在丫角采油管理区率先进行了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试点。为了进一步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下老油田提质增效新途径,江汉采油厂于2016年4月又首先在丫角采油管理区进行了内部承包试点。通过大胆探索实践,创新"三大"管理模式、建立"三化三评"运行体系、推出"四个不一样"考核办法,推动了内部承包的有效实施,见到了显  相似文献   

8.
物资采购服务油田生产经营就是根据油田生产经营实际需求,通过采购源头控制、采购过程管理,生产现场服务等创新措施,把质量最优、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最适合油田生产经营需要的物资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通过服务油田生产经营,在油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面对专业化管理和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原有的物资采购运行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满足油田各专业化队伍和采油管理区建设理念,以及市场化运营、差异化竞争的要求,需要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全流程打开分析,找准重点环节分析,有针对性制定措施办法,打造管理与服务相融合的物资供应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华玉军 《石化技术》2020,(2):101-102
石油开发中心胜凯采油管理区位于利津县明集乡,所辖郑411、坨826、郑32等主力开发单元均为深层特超稠油油藏,具有原油粘度高、易出砂、油层埋藏深、油层薄等特点,开发方式为HDCS强化采油技术开采。随着蒸汽吞吐伦次的增加,地层亏空日益严重,油井周期生产时间缩短,排水期延长,生产效果逐渐变差。油井生产效果的变差凸显出来的主要矛盾是油藏开发的高成本、低效益,在当前效益开发的大形势下,如何有效降低区块开发成本,是摆在胜凯人面前的难题。注采一体化泵在管理区的引进与应用,有效降低了油井的作业费用,缩短了作业占产周期,从而降低了区块开发成本,增加区块开采效益。注采一体化泵自投用以来,在我管理区稠油开发区块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协会于2004年3月25-31日组织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石油企业采油(气)系统企业管理优秀成果交流发布会”。来自全国石油、石化企业12家油(气)田分公司的7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发布了14篇采油(气)企业近年来创造的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大庆、辽河、胜利、长庆、中原、华北、大港、吉林。江苏等油气田分公司所属采油厂的代表作了专题发言。 这次会议上交流发布的成果,集中体现了石油企业采油(气)系统在应对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挑战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的成功实践,展示了石油企业采油(气)系统在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如何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数据标准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内容,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管理系统(A5)是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数据标准规范。采油与地面工程运行管理系统数据标准规范已在系统建设中初步应用,据此建立了采油采气与地面工程数据库,已覆盖中国石油各类井、间、站、库、主要管道、设施设备,实现采油采气与地面工程领域全系列全要素信息化管理。建立了与A1、A2、A4、A11等系统接口,实现信息无障碍流动,形成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分析与应用的信息系统。随着A5项目数据标准规范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将会更好地促进业务的发展、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气举过程中,从技术和工艺上涉及到气计量方面的因素很多。如注入气、采出气、气液比、气举阀的打开和关闭、下阔深度等都离不开气量和气压。这些参数又与地面注入气量有关。地面注入气量可以控制和掌握井筒的大部分变化,直接影响气举采油效果,这说明气的计量是气举采油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说气体计量搞不好,气举采油也无法搞好。  相似文献   

13.
王国丙 《石油钻采工艺》1991,13(3):54-54,80
在气举过程中,从技术和工艺上涉及到气计量方面的因素很多。如注入气、采出气、气液比、气举阀的打开和关闭、下阔深度等都离不开气量和气压。这些参数又与地面注入气量有关。地面注入气量可以控制和掌握井筒的大部分变化,直接影响气举采油效果,这说明气的计量是气举采油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说气体计量搞不好,气举采油也无法搞好。  相似文献   

14.
从稠油热采的生产流程、模型设计、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对稠油的数据采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把开发的稠油采集系统在辽河油田进行了部署和实施,在12家采油单位全面推广.该系统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该系统的实施有效支持了辽河油田产量管理领域的开发生产和生产决策,为稠油开采的信息化管理及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原油田濮东采油厂桥口釆油管理区所负责的白庙、桥口凝析气藏的采气开釆,所采用的技术是高压注气排液维持气井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气-液携带的细小砂粒对生产管线及控制气嘴的破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文章对控制生产气量的气嘴进行改进,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油田"的提出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油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本文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采油管理中取得的成果,并对计算机技术在提升采油管理水平中的策略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采油站的安全管理问题,结合我国采油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安全管理措施,阐述采油站安全管理的意义,从多方面讨论采油站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提出采油站安全管理的相关对策。研究表明:采油站采用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能有效的降低事故的发生率,间接给企业带来利益。  相似文献   

18.
结合室内开展的气-水脉冲采油物理模拟研究成果,应用其试验所优化的参数或变化趋势,对拖市油田进行气一水脉冲采油数值模拟研究。本次数值模拟采用的是科学软件公司生产的WorkBench油藏管理系统中的黑油模拟器,通过稳定注水、水脉冲、气脉冲、气-水脉冲以及气水交替等多种注采方式的对比研究,证实了气一水脉冲采油是提高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10月13日,新疆油田公司召开了2017年第16轮采油气工程方案审查会。工程技术处、开发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采油一厂、风城油田作业区、石西油田作业区等相关单位的采油气工程方案编制及现场实施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主要针对金龙2井区乌尔禾组、佳木河组等5个稀油油藏、滴西178井区梧桐沟组等2个天然气藏及红001井区克下组、八道湾组1个稠油油藏的产能建设采油气工程方案进行了审查和讨论。工程院、各采油  相似文献   

20.
对于川西北气矿来说,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类型的建设项目,如何对项目进行建设、管理、应用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此,川西北气矿在全矿生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