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1950年~2007年淮河中游干支流主要测站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中游河段的水沙特性;采用输沙平衡法分析中游河段1985年~2005年沿程冲淤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来流量、行洪区启用状况等因素对泥沙输移的影响,得出了河段冲淤变化与各相关因子的关系;根据干流主要测站现有的床沙和悬沙级配及相应的水沙资料,初步建立淮河中游水流挟沙能力公式。  相似文献   

2.
选取长江南京段、淮河蚌埠段以及甬江口3种来源不同的细颗粒泥沙,通过泥沙对磷的等温平衡吸附试验,研究细颗粒泥沙吸附磷前后Zeta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泥沙的Zeta电位绝对值随着单位质量泥沙对固相磷的平衡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泥沙稳定性增强,不易絮凝;泥沙的Zeta电位绝对值变化量与单位质量泥沙对固相磷的平衡吸附量呈正比关系,对于不同来源的泥沙,单位质量泥沙对固相磷的平衡吸附量增量相同时,Zeta电位绝对值的增幅不同,甬江泥沙增幅最大,淮河泥沙次之,长江泥沙最小;Zeta电位绝对值相对变化量与固相磷相对吸附量呈正比,甬江泥沙Zeta电位绝对值相对变化量对固相磷相对吸附量变化的敏感度更高,长江与淮河泥沙的敏感度相近。  相似文献   

3.
淮河中游河道与洪泽湖的水沙交换程度影响着河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计算淮河与洪泽湖1975-2015年的水沙交换指数,利用多种统计检验交叉互补的方法,对河湖水量交换指数和泥沙交换指数进行了趋势变化、突变检验及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年代治淮工程的影响,河湖水量交换指数整体而言呈不显著增大趋势,造成洪泽湖库容呈不显著增大趋势;入湖泥沙量大于出湖泥沙量,湖盆泥沙的淤积量逐年呈不显著增大趋势。洪泽湖库容及湖盆淤积在研究时期内呈稳定的波动状态,未发生较为显著的突变现象。淮河干流与洪泽湖的水沙交换程度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均以14a为第一主周期,河湖水沙交换程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研究结果阐明了淮河中游河道与洪泽湖的水沙作用关系,可为河湖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田纳西干流四个主要测站有1935~1942年的水沙资料分析得出泥沙呈减少趋势,其原因为气候、水利和水保工程影响。根据支流典型测站有1935~1938和1963~1965年水沙资料情况对9条支流进行了平均对比分析,得出泥沙减少是流域内水保工程所致;对有1935~1938,1939~1942和1963~1965年三个时段的支流测站VALLEY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在排除降雨条件影响下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果。另外结合田纳西流域的治理,对我国长江流域的水保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水位—流量关系、冲淤变化规律、流速分布规律、泥沙分布规律等水文测站特性分析的关键技术、分析内容、分析方法的阐述,认为水文测站特性分析不同于水文一般规律的分析,应区别测站情况有所侧重地探寻与水文测验方式方法相关的规律性及其理论依据。针对水文测站特性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在规范工作流程等的基础上,建立测站特性分析技术档案,实现水文测站特性分析工作对水文测报工作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刘孝盈  汪岗  范昭  杨爱民 《水利学报》2005,36(7):00840-0845
本文根据田纳西干流四个主要测站1935~1942年间的泥沙资料分析得出在此段内含沙量和输沙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并得出其原因是气候干旱和水库建设影响的结论。根据其9个没有水利工程的支流测站进行了两个时段(1935~1938和1963~1965)的含沙量、输沙量和降雨量平均对比分析,得出第二时段年降雨量、年径流量均减少较小(7%和7.5%),而年均输沙量和月均含沙量减少比较明显(43%和54%)。水土保持是减沙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支流VALLEY河测站1935~1938,1939~1942和1963~1965年三个时间段的还原计算和分析,得出60年代因水土保持泥沙减少39%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分形原理建立小流域泥沙输移比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上游川中紫色土丘陵区是三峡库区的主要产沙源之一.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小流域治理的规划、设计及治理后减沙效益的评价均需要对小流域的地面侵蚀量、泥沙输移量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报.通常小流域的输沙量通过水文泥沙测站监测资料获得,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地区没有水文泥沙测站,利用长江流域的地形资料,应用分形理论的自相似原理,探讨泥沙输移比与小流域集雨面积的关系,并得出泥沙输移比(SDR)的统计模型.该模型可用于估算紫色土丘陵区资料短缺小流域的输移比和产沙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文测站及雨量站多年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 ,总结出该地区的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洪水等水文特性及年内年际变化和分布规律 ;初步分析了高含沙地区泥沙的来源及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铎 《陕西水利》2024,(4):36-37+40
通过对武侯镇水文站现有悬移质输沙率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以达到精简泥沙测验,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目标,以便更好开展水文新仪器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将武侯镇水文站19年的实测悬移质输沙率资料进行单断沙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点绘历年综合单断沙关系线,以规范规定标准进行比较检验并通过三项检验,满足泥沙测验精简要求,为测站今后的输沙率间测或停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泥沙资料是重要的基本水文资料之一,用途非常广泛。在进行流域规划、水库闸坝设计、防洪、灌溉放淤、河道治理、城市供水和水利工程管理运用等工作时,都需要掌握泥沙资料。通过对山区河流泥沙来源及洪水成因分析,对水文测站悬移质泥沙测验方法,悬移质泥沙测验受泥沙成因影响的各要素关系特点及测次布置,作了简要介绍;有利于水文测站收集到完整的,推求各时期输沙量和含沙量及其特征数值的泥沙数量及泥沙变化过程的资料,为各应用部门提供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赤峰地自然地理概况。在大量统计各水文测站及雨量站多年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地区的降水、蒸发、径流、泥沙、洪水等年内年际变化及地区分布规律;初步分析了泥沙的来源及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皖西大别山区不同控制面积的四个测站,通过长序列径流泥沙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揭示了皖西大别山区近年来的径流泥沙趋势变化,为皖西大别山区的治理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时,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同一尺度和不同尺度上多年输沙模数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助力水文勘测方式改革,减轻测站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以戛旧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利用该站1964~2016年共53 a的悬移质泥沙资料,开展了非汛期停测单样含沙量和输沙率的相关分析和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戛旧水文站非汛期(每年12月至次年3月)连续4个月,可以停测单样含沙量和输沙率。非汛期一旦发生洪水,需恢复测验单样含沙量和输沙率,并据此提出了该站新的泥沙测验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湘、资、沅、澧四水15个测站实测资料,分析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的分布规律,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旸 《治淮》2007,(1):6-8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淮河治理放在全国水利建设的重要位置,治淮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淮河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理,潜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淮河治理的重要环节(一)水土流失造成水利工程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发生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经给淮河水患治理和流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危害。从各地监测资料分析,每年全流域上游因泥沙淤积造成100 ̄150口山塘报废,山区河道每年河床抬高5 ̄10cm;近十年来,有200座小型水库变成了“沙库”。1982年、1991年与1956年相比,同一水…  相似文献   

16.
含沙量趋减的淮河水沙关系修正及河道整治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世民  许浒 《水利学报》2015,46(3):373-378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淮河中游河床演变与整治研究",根据对淮河干流主要水文站长系列水沙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淮河干流年径流量没有趋势性的变化,1970年后,含沙量呈现持续减少"的结论,和"淮北地区农业持续增产对下垫面的改变,可能是持续减沙成因"的有待研究验证的推论。2000年以来,用不同分析方法的研究证实这种水沙变化趋势的客观存在,并延续到2008年;存在的问题是按照输沙量与径流量的乘幂相关建立的公式,或者与实际不符,或者过于繁琐不便应用。为了建立能反映含沙量趋减条件的含沙量与径流量相关的公式,本文试用"年递减因数"修正含沙量与径流量乘幂相关的模式,应用于淮河两个主要水文站,取得含沙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较好的效果。淮河年含沙量大幅度的持续减小,河床演变有利于向扩大主槽方向发展,解除泥沙淤积主槽的顾虑,对因势利导,整治主槽,扩大行洪通道行洪能力,提高启用行洪区的标准,实现现阶段治淮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祥 《治淮》2023,(4):37-38
为分析水文泥沙、工程建设、采砂等对六坊段河道河势变化影响,本文从1971—2020年河道实测断面、水文泥沙资料以及工程设计规划资料入手,分析了淮河干流六坊段河道演变。经对比分析,淮河干流六坊段河道径流变化不大,总体来水量多年较为均衡;河道来沙量减少较大;河道断面扩大,深泓下切明显;呈现主槽冲刷,岸滩基本稳定,河床除采砂河段外其余段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黄河历年泥沙粒度资料基础上,以图表形式列举了黄河中游区一些有代表性测站的粒度分布及其参数的月、年及洪峰过程变化情况;统计了单位水样的颗分测次在沙量过程中的代表性以及单位水样与断面平均粒度相关精度;提出了对悬移质输沙率粒度分析停测、间测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淮河上游产沙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域,将基于网格(1 km×1 km)的新安江模型与土壤侵蚀概念模型集成,构建基于网格的淮河上游泥沙负荷模拟模型,以日为时间尺度,利用息县水文站2000—2008年实测降雨、径流和含沙量等资料,模拟计算得到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的泥沙负荷。结果表明,建立的泥沙负荷模拟模型能有效模拟淮河流域产沙过程,且模拟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为淮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流域的水土流失模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泥沙测验对于以多沙著称的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在解放前反动统治时期却是最被人所忽视的。当时仅有悬移质单位水样的观测,方法工具都很粗糙,混乱,缺乏统一规定。人民治黄以来,在党的关怀和重视下,泥沙测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观测内容方面,从1950年起,就在部分测站开展了悬移质輸沙率的测验和河床质取样,并作了沙样颗粒级配分析,这些当时统称为“精密泥沙测验”。1955年执行水文测站规范后,普遍开展了輸沙率测验,并按规范精神,调整了单位水样含沙量的取样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