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北京市1950—2012年降水量资料,应用改进的有序聚类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谐波分析及均生函数等4种方法,分析总结出近63年以来北京市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对2013年的降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市旱灾频发且多呈现连续性;年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非汛期降水量具有微弱的上升趋势,各月中2、7、8月份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的突变年为1984年,非汛期降水量的突变年为1951年;年降水量具有4.5年和31.5年的变化周期,汛期降水量呈现出31.5年的震荡周期,非汛期降水量表现出3.3年和7年的变化周期;2013年全年及汛期、非汛期降水量预测为622.1 mm、496.5 mm和102.4 mm;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防洪减灾工作的开展、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深圳市雨量站1961-2011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对深圳市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汛期降水量和非汛期降水量作趋势分析,并采用有序聚类法对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进行突变检验,采用小波分析法对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汛期降水量和非汛期降水量均为增加的趋势,其中降水日数增加显著;年降水量在1963年和2008年均发生了突变,而降水强度突变时间发生在1993年;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周期变化基本一致,存在6a和11a左右的震荡周期,且1990年后两者的周期变化更为明显。深圳市降水趋势的变化与该地区的城市高速发展有关,准确认识深圳市降水趋势对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选取德州境内126个水文气象观测站1950—201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利用变差系数、降水不均匀系数、Mann-Kendall趋势分析、距平分析法、五年滑动平均法、Matlab小波分析、线性估计等水文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年降水量的统计特征、整体的变化趋势及周期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德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1.6 mm,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汛期4个月;降水量Cv为0.27,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及汛期降水整体均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非汛期降水呈现上升趋势,但不明显;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年内分配比2000年之前较均匀,2000—2017年降水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1950—1999年降水下降趋势明显;年降水及汛期降水在时间尺度上均呈现24a、4a两个明显的主周期,丰枯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姑老河站实测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验证了其降水量的雨型为P-111型分布;同时,对姑老河站降水量的特征、周期性、趋势性及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姑老河站降水量年代变化和年际变化不大,但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丰枯变化频繁,且有一定的周期性,一个完整周期约为25—30年;非汛期降水量呈缓慢递增趋势,汛期降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汛期降水量和非汛期降水量均有一定的持续性,但持续性都比较弱。分析结论对孟定坝和勐简坝的水资源调查和水资源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变点分析方法对阜新地区的阜新站和彰武站近62a降水日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阜新站和彰武站近62a日降水分别呈现递增和递减变化,但变化趋势性较弱,夏季降水量均有所增加;90年代日降水量发生突变,大雨量级以上的暴雨频次增多。  相似文献   

6.
以黄台桥水文站为出口断面的小清河流域作为研究区,根据流域内5个雨量站1977-2014年日降水资料,首先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法对流域内各站多年汛期降水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并用Morlet小波分析流域汛期降水的周期变化;其次使用Mann-Kendall检验法并结合滑动t检验、有序聚类法及Yamamoto法进行突变检验;最后使用Hurst指数法对流域各站点降水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各站点汛期多年降水变化呈现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并不显著;流域汛期降水变化存在22a左右的主周期;突变分析表明汛期各站点降水的突变年份并不完全相同,而预计汛期降水量的未来变化将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1971-2018年汉江流域陕西段 2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择了年降水量、降水强度、最大日降水量、年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和大雨日数6个降水指数分析其降水时空特征,分析方法包括线性估计法、小波分析法、滑动均值法、IDW 空间插值法及Mann-Kendall检验法。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汉江流域陕西段降水强度有缓慢增加趋势,其余5个降水指数均呈缓慢减小趋势,且6个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研究区域仅年降水日数无突变点,且在1995年后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余降水指数均有突变点;年降水量有7 a的副周期和27 a左右的主周期,主周期有3个循环交替,且丰、枯交替突变点在1983和2000年。汛期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周期基本一致,而非汛期有4和16 a两个副周期和1个28 a的主周期;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到南逐渐增大的趋势,除了年降水日数的高值中心在宁强县外,其余5个降水指数的高值中心均在镇巴县,而低值中心除了降水强度在太白县外其余的均在商县。在研究时段内各年代际降水指数的比较中,1971-2018年的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年降水日数均仅次于最大值,预计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更加频繁,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江苏省1951—2020年的月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主汛期(6—9月)降水的趋势性、突变点与周期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不同城市按月降水量的峰值特征可分为3类,各区域主汛期月平均降水量年际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变化趋势并不显著;各区域主汛期月平均降水量在2013年前后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异,变异后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各区域主汛期月平均降水量具有较为相似的周期变化过程,第1主周期均为13 a左右。  相似文献   

9.
针对阿勒泰市的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利用1964—2018年阿勒泰市年最大日降水量的观测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进行了趋势、突变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近54 a阿勒泰市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且其增长速率为0.313 mm/10 a;阿勒泰市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序列在1992年发生突变,由减小趋势突变为增加趋势;阿勒泰市54 a以来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存在28 a、18 a、8 a和5 a的主周期。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局地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逐渐上升。选用极端降水阈值(EPT)、极端降水量(R95)、极端降水天数(RD95)、极端降水强度(RI95)、连续五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和一日最大降水量(RX1day) 6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百分位阈值法、M-K趋势分析法、滑动t检验法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1964—2013年赣江流域的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赣江流域内大部分站点的极端降水指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2)各站点极端指数的突变时间大多数集中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且有少数站突变非常显著(α=0.01);(3)各极端降水指数除RD95外均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规律,与之相反,RD95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赣江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流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金沙江流域25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降水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及经验模态(EMD)趋势拟合等方法,分析了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近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年季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高程4 000 m以上的区域降水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面平均年降水量变幅达1.68 mm/a;高程4 000~3 000 m的区域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面平均年降水量变幅为0.8 mm/a;高程3 000 m以下的区域降水量总体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面平均年降水量降幅为-0.59 mm/a。年降水量变化主要体现在夏秋季降水量变化上;高程4 000 m以上和3 000 m以下两个区域降水集中性和降水强度存在增加趋势,其干旱现象也愈发严重;近期流域极端降水可能存在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依据洞庭湖流域2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8年逐月的降水量资料,综合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洞庭湖流域近年来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960—2008年间,流域年降水量呈现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中春、秋两季表现为减少趋势,而夏、冬两季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夏季的增加最为明显;但在1999—2008年的近10年间,流域年降水量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四季中除冬季仍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外,其余三季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2)在近10年间,流域内除个别站点年降水量仍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外,其余多数站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时间分配上,夏、冬两季降水较流域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2.85%和3.07%,而春、秋两季则偏少1.35%和11.43%。其中,秋季9、10月份偏少明显,而变差系数同期则明显增大,带来入湖水量大幅减少和区域干旱发生增加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取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富蕴、阿勒泰、哈巴河气象站1962—2013年实测逐月降水与气温资料,采用复Morlet小波分析法、R/S分析法及相关水文统计方法对流域气温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流域内3个气象站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流域年降水量呈现出多个时间尺度的相对丰枯交替特征,富蕴、阿勒泰、哈巴河气象站主震荡周期分别为22 a,18 a,22 a;赫斯特指数表明未来额尔齐斯河流域内年平均气温总体上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且其未来年份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的变化程度为:富蕴>哈巴河>阿勒泰。  相似文献   

14.
根据滦河流域滦县站1950年-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逐日流量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滦河流域径流的年际、代际、年内变化特征和径流的变化趋势,并对滦河流域降水变化做了相应分析,探讨了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滦河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剧烈,代际变化明显,1950年-1979年基本处于丰水期阶段,1980年后基本处于枯水期阶段;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月-9月,几乎占全年的66.2%。滦河流域径流有显著的递减趋势,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阶段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不同,1959年-1968年,降水和人类活动均对径流的增加做出了贡献;1969年-2009年,人类活动是该时期滦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地区降水时序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黄河三角洲内5个气象站1961—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Mann Kenda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降水量时序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近50年来,年际和年内不同季节降水量均呈逐步下降趋势,并在1976年左右发生突变,之后降水量下降显著。年际降水存在约8~9年的主变化周期,而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存在约16~17年的主变化周期。根据周期变化特征,预测2012—2014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将处于多水期,其中秋季和冬季降水较多,而春季和夏季降水较少。  相似文献   

16.
利用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及其毗邻地区77个站点1980~2009年雨量资料,以及怒江干流道街坝站1957~2015年和南汀河支流姑老河站1960~2015年降雨、径流资料,研究该流域降雨区域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多年平均面雨量达1 336.7 mm,远大于全省平均降雨量;怒江干流云南区段上游贡山地区和下游支流苏帕河流域,以及支流南汀河流域下游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 500 mm以上,而干流的中游怒江坝干热河谷不足1 000 mm,降水空间分布格局与西南季风强弱及纵向岭谷地形密切相关;怒江流域云南区段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与怒江上游西藏区域相反,支流南汀河流域面雨量减少速率(56 mm/10 a)大于怒江干流云南区段(29 mm/10 a);怒江流域云南区段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1%,怒江干流云南区段与支流南汀河流域降水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夏季;怒江流域云南区段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怒江干流道街坝站、支流南汀河姑老河站降雨量长周期分别为36 a和33 a左右,从降雨变化长周期来看,2002年以来的少水期将持续到2018~2020年。怒江干流云南区段降水量变化的Hurst指数值为0.69,表明其未来趋势与过去一致,仍将延续降水量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昆明气象站1951年-2013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昆明降水、气温和极端天气的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951年-2013年间,1994是年平均气温突变点;年平均气温和四季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年降水量和夏、秋两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冬两季降水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并不显著;在极端降水指数中,持续湿期呈下降趋势,持续干期和一日最大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趋势并不显著;在极端温度指数中,热日持续指数、暖夜指数及暖昼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冷日持续指数、冷夜指数及冷日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榆林市及其周边的109个雨量站1976-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经验正交函数(EOF)、小波分析,并结合Arcgis10.1的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榆林市降水量35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榆林市年降水主要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各站点35年的年、汛期、枯季降水量趋势变化增减不一,年降水量表现出减小的趋势。榆林市大致存在两种主要降水型:总体一致型和东北-西南走向型,其中,东北-西南降水型是榆林市的典型降水类型,这主要是由地形条件和气候因子决定的。时间系数表征了该空间型的时间变化特征,从时间系数的波动来看,年、汛期、枯季降水量年际震荡比较显著。通过小波分析揭示了降水空间结构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年降水、汛期降水的周期变化显著,不仅存在6~7a的短周期高频变化,还存在20a以上的长周期低频变化特征,枯季降水则只存在一种周期变化。这种周期变化特征可能与东亚季风的周期变化规律有关,也符合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3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Hurst指数、小波分析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法等方法,分析区域年、季节降水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4粤港澳大湾区降水波动较大,时空分布不均,年、冬季、春季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秋季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春夏两季降水分别在1964—1965年和1965—1966年发生突变;降水变化的整体方向将继承过去的趋势,系统的平均循环长度分别为4 a、6 a、8 a、10 a和11 a;年降水量变化以28 a为主周期,以18 a、13 a和6 a为次周期;年降水量总体上从东南至西北呈现递减趋势;大湾区降水主要是全区一致的变化,其次为东部沿海地区及西北部封开、怀集地区与内陆地区反位向分布。  相似文献   

20.
铜川市降水变化及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铜川气象站1961-2013年的逐月降水数据,主要利用Morlet小波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铜川市的降水变化和趋势预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变化呈减少的趋势,且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而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的典型突变年份分别为1986、1983、1985、1983、1987年,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降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的丰枯变化。在2013年以后,年降水进入偏少期,春季、秋季降水进入强烈的偏少期,而夏季和冬季降水进入偏多期。年降水和季节降水均存在10年左右的主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