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建设用地总量锁定,上海进入存量用地更新的新时代。在中心城空间结构、建设用地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部分城市功能转移至外围地区。综合考虑轨道站点交通区位和功能定位,引入E-TOD概念,将轨道站点分为近郊型E-TOD、新城型E-TOD和特殊型E-TOD3类。结合上海市松江区案例实践,从用地布局、开发强度、交通接驳设施和路网布局等方面,提出3类E-TOD空间布局模式、分圈层管控要素、优化用地配比、引导有序开发等规划策略,为超大城市外围地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背景下,上海城乡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乡村地区是上海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城乡统筹发展的短板,现状底数不清、村庄规划滞后、建设用地减量、存量土地盘活困难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发展,迫切需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郊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对标全球知名城市乡村,借鉴国内乡村建设先进经验,结合上海乡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是卓越全球城市的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创新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是生态之城的绿色本底,是村民生产、生活、创业空间。加强上海乡村振兴规划与"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对接,把握好规划底线约束,保持规划适度弹性,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推进上海乡村规划"多规合一",积极探索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的空间规划和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帆 《城乡规划》2017,(6):13-14
在2014年上海市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新一轮总规编制要实现建设用地"负增长"。这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即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睿智发展的创新转型新路径。在过去十多年间,上海针对超大城市发展逐渐建立起"总规—分区—单元—控规"四级层次的规划体系,同时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以城市为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使得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乡村发展日渐式微,乡村更新迫在眉睫,而处在城市化前沿的大城市近郊乡村更新更是刻不容缓。以杭州市为例,选取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绕城村为案例研究区域,分析了绕城村现状问题,提出安居、乐业的设计理念,以及在景观结构、交通结构、建筑风貌、公共基础设施四大方面的更新策略,解决大城市近郊乡村水、田、林、路、场、房六大问题。以期为城市近郊乡村的建设发展提供策略指引,也对提升乡村景观品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在集体土地入市政策的驱动下,我国逐渐涌现出一批不同于传统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新型城乡融合地区.文章通过梳理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的项目实践,总结出该类型城乡融合地区具有区位融合、规模优势、功能复合、带动力强四大空间特征.同时,结合该地区的特征与需求,以浏阳市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规划实践为例,构建上下结合谋共识、资源整合定空间、有机融合促创新、需求契合聚人气、综合治理强示范的新型城乡融合地区规划路径,从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创新系统、风貌形象和综合治理等方面探讨了集体土地入市驱动地区的规划设计策略,探索适应新型城乡融合地区的规划编制管理与实施机制创新,以期为新时期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和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乡规划》2018,(4):122-125
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关心和支持下,8月25日,由《城乡规划》杂志社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城市乡村振兴实践”研讨会在上海静安宾馆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7.
研究超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保护,探寻超大城市周边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途径。以北京市延庆区榆林堡村为例,在分析基本情况、提炼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指出榆林堡村乡村振兴的困境,并最终提出以文化复兴带动乡村振兴策略,以文化为主要出发点,传承并发展历史文化,改善村落环境风貌,促进村落产业转型,实现"文化兴村、文化兴产、文化兴人",以期为超大城市周边传统村落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对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乡村建设实践也在广泛开展。乡村风貌不仅在物质空间层面对乡村环境具有提质升级的作用,更是构建乡村文化基底与内涵特色的关键,了解乡村风貌的发展与演变机制才能更好地引入规划技术手段,引导乡村风貌良性发展。文章对我国近现代各历史时期乡村风貌的主要特征进行综述,从决策者和用户两个角度来分析乡村风貌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当前大城市近郊出现的多业态混合居住小区成因及特征,结合大城市近郊多业态混合居住小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划设计策略,以期指导同类居住区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近郊型乡村地区作为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功能外溢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状态往往可集中体现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研究破解其规划建设难题具有突出的意义.本文认为,近郊型乡村地区空间管控往往存在"重建设、轻发展""重片面、轻系统""重模式、轻特色"等问题,从规划管控视角出发,近郊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应重点关注发展、建设和特色三个方面的管控.从发展管控方面,应划定三条乡村发展红线,引导乡村精明发展;从建设管控方面,应关注三项乡村建设内容,保障乡村建设有序开展;从特色管控方面,应搭建三个特色发展维度,重塑乡村发展内核.  相似文献   

11.
朱强  左光之  黄艺培 《城市住宅》2022,29(2):137-139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普遍存在乡村、城镇大规模建设的现象,粗放的建设模式使得乡村的传统建筑风貌和地域特色丧失严重,城市近郊区作为城乡之间的过渡区域,乡村公共建筑的同质化问题相对严重.因此,以合肥市三十岗乡袁大郢村为例,从场地条件、材料工艺、集体记忆3个方面总结适应性的更新策略,以期为城市近郊乡村的振兴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自1994年起陆续以绿化隔离带(绿隔)规划、新农村建设、土储拆迁等为政策与项目依托,实施超大城市增长管控与乡村治理,研究其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对绿隔村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深入介绍了韩国首尔在1980年代集中进行的“绿隔村庄改造”项目,然后以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为实证案例.作为主要结论,提出了遴选绿隔内保留村庄的五条标准,包括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产业特色、农宅风貌、是否经过新农村改造、近期是否有城市大型项目或专项资金带动拆迁;同时,提出评价与管控保留村庄内建设用地的四项指标,包括土地出租合同的到期年限、建设用地合法性、单位建设用地租金,以及建设用地上的建筑质量;进而根据上述评价结果编制村庄规划,以引导和管控绿隔内保留村庄的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郊农村建设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速度变慢.为了加快近郊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文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近郊农村建设创新与实践的建议.本文以上海嘉定区乡悦华亭项目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近郊农村建设的工业化发展,发展近郊农村的服务业,以及构建"小民宿"模式,分析了近郊农村建设创新策略.通过培育新型农民和建立同市场接轨的现代流通体系,分析了近郊农村建设实践策略,从而加快了近郊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近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20,(8)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超大城市机场对用地功能的需求日益复杂化和精细化。然而作为规划编制的基础,现行各类用地分类标准对这种位于超大城市的机场存在诸多不适用性。因此,如何探索出能满足机场地区实际规划与管理需求的用地分类体系成为规划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例,对现行用地分类标准的局限性以及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发展需求与困境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了深圳机场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并成功应用到实际规划编制工作中,在完善规划层次的同时形成了规划主管部门、深圳机场集团指导规划项目的法律依据,以期为类似机场的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乡村的风貌属性是其区别于城市的最关键特征。面对快速城镇化给城郊乡村风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启示下,以京郊延庆妫河流域乡村风貌规划实践为例,针对乡村风貌所依托的本底情况特征,发现总结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妫河水域堤岸生态风貌恢复、流域区段性风貌管制、村庄特色风貌建设引导三个方面探讨面向生态的北方近河乡村风貌规划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村庄规划设计成为引领村庄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村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体现乡村风貌特色、地域风貌特色,塑造适合农村的建筑风貌特色,让乡村更乡村,成为村庄规划设计的方向性问题.笔者通过实践总结,认为村庄风貌设计至少需要遵循以下八项基本原则. 一、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尊重村庄自然环境 (一)生态基底 自然环境是村庄发展存在的生态基底,村庄规划应着力保护生态资源.在深入研究村域生态资源条件基础上,落实生态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线等管控要求,明确自然山体、水系、湿地、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要求和措施,保护生态资源.应强调对于耕地、农林用地、河湖水系等重要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尊重并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树林植被、河流湖塘等自然景观,体现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如图 1).对于有破坏的或脆弱的生态本底,应着力做好生态修复与保护,实现村庄特色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作为新时期下全新的规划编制类型,不是单一的空间规划或建设规划,而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指导实施"的作用,在人口、产业、生态、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风貌特色和实施建设等各元素高度关联、互相衔接协调的城乡统筹规划,对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紫坭中心村的规划建设为例,对大城市周边村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新村建设、特色风貌创造四个方面,结合大城市周边村镇发展的普遍问题阐述了观点及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选择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这一特定对象研究其用地整治规划方法,旨在得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首先提炼了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的特征及其现状用地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用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强度和解决宅基地及土地使用权属流转问题。再从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提出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用地整治规划的难点:一是在村域层面,要以维护大地肌理和历史文脉为前提,统筹优化村域建设用地格局,重点通过凋敝村整治实现村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效果;二是在村庄层面,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着手,通过村庄混合用地引导村庄用地整治规划,实现乡村土地的复合利用,并为村庄用地权属的确定提供规划量化指标,是引导村庄用地功能兼容和动态有机更新的方法尝试。  相似文献   

20.
王晓明 《华中建筑》2020,38(7):128-131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风貌的延续与塑造受到越来越多乡村建设者以及学者的关注。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以客体认知视角为主导的乡村风貌塑造,忽视乡村地域及村民主体性特征,从而导致乡村风貌产生异化。该文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总结部分乡村风貌塑造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婺源三个乡村——延村、漳村以及汪口的风貌延续模式,分析延续模式主体性,对婺源乡村风貌延续模式进行总结。以期重新确立乡村风貌建设的主体主导性,助力乡村内生式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