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轧制态30CrMo锯片用钢在830~890℃范围内保温10 min油淬后,在380~500℃温度范围内保温60min后水冷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冲击试验机及洛氏硬度计分别分析其金相显微组织、硬度、冲击韧性等。结果表明:淬火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马氏体组织数量增多,尺寸长大;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由830℃的48 HRC逐渐提高到890℃的54 HRC。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样的组织由淬火马氏体逐渐转化为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组织;硬度逐步降低,韧性相应提高。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60℃(保温10 min)淬火+440℃(保温60 min)回火。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温度“零保温”淬火工艺下,40Cr钢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850~910 ℃下“零保温”淬火和550 ℃回火后,40Cr钢的硬度、抗拉强度和冲击吸收能量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890 ℃“零保温”淬火和550 ℃回火时,钢的硬度、抗拉强度和冲击吸收能量达到最高值,这些性能均优于同温度下保温淬火时试验钢的性能。40Cr钢“零保温”淬火性能的提高与其淬火后得到的细小板条状马氏体组织、奥氏体晶粒的细化和奥氏体中碳浓度分布不均匀有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B3钢球生产过程中加热温度、淬火温度及回火工艺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并对试制钢球进行了抗冲击检测。结果表明,在980~1080℃加热温度下,B3钢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当加热温度达到1080℃时,马氏体组织尺寸超过20μm,钢球的硬度、冲击性能有所下降。B3钢适宜的加热温度在980~1030℃之间。在相同加热条件下,随着淬火温度升高,钢球中残留奥氏体的含量有所下降,钢球内部片状马氏体逐渐增多。淬火温度为750~780℃时,钢球内部出现片状马氏体+板条马氏体的混合组织,硬度、冲击性能最佳。经冷却低温回火处理后,钢球组织为回火马氏体,从表面到心部几乎不存在硬度差,同时冲击性能与未回火相比得到大幅提升。大直径?125 mm轧制钢球最适宜的热处理工艺为:加热温度为980~1030℃,淬火温度为750~780℃,待钢球表面冷却至50℃后进行低温回火处理。试制钢球经9 m高,落球次数>29 000次落球试验后,钢球表面仍保持良好,满足大型球磨机的用球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研究了P20塑料模具钢淬火及回火组织,并测定了硬度随淬火温度以及回火温度的变化.P20钢经830~920℃淬火得到板条马氏体.淬火后晶粒尺寸随淬火温度的升高有粗化的趋势但并不明显,直到890℃以后才明显粗化,因此,淬火温度应在830~890℃,以860℃为宜.P20钢硬度随回火温度升高而降低,碳化物析出增多并逐渐球化,马氏体板条边界逐渐变得模糊,有些板条合并变宽.P20钢经620℃×1 h回火后其硬度为32.8~35.8HRC,能满足预硬化硬度要求,而且经830~890℃淬火+620℃×1 h回火,硬度基本不随淬火温度变化,这将有利于工厂组织生产,因此最终选择预硬化工艺为860℃×30min淬火+620℃×1 h回火.  相似文献   

5.
矿山小铁路道岔在强烈的冲击和磨擦力作用下服役,承受较高的交变载荷、冲击载荷和强烈的磨擦,并在偏载负荷下受到强烈的弯曲。因此,道岔应有一定的硬度、刚性、强韧性和较好的接触疲劳强度。我厂研究成功ZG28SiMnVCu钢整体浇注成道岔后进行低碳马氏淬火强化处理,达到了性能使用要求。1ZG28SiMnVCu钢热处理工艺试验1.1ZG28SiMnVCu钢不同温度淬火后大学性能当加热温度升至≥890~940℃经充分保温后淬火时能获得均匀板条马氏体组织,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适中的塑韧性。但当淬火加热温度≥940℃时,将会使板条马氏体租化,并出现…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回火温度对经一定温度淬火后的Q890高强度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920℃淬火并于200~700℃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Q890钢的淬火马氏体逐渐转变为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及回火索氏体,硬度总体呈下降趋势;600℃回火后,Q890钢的组织主要为回火托氏体,硬度为35HRC。此外,经从920℃淬火和600℃回火的5~25mm厚Q890钢板的屈服强度均大于900MPa,-40℃的冲击韧度均大于45J。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精密滚珠丝杠感应淬火后的表层硬度及硬度均匀性,提高耐磨性及寿命,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以50℃/s的加热速度,将55CrMo钢试样分别加热到800、850、900、950、1000、1100和1200℃,并在相应温度分别保温8、16和32 s,然后以50℃/s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研究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对55CrMo钢相变温度、微观组织、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加热条件下,55CrMo钢奥氏体化温度升高;升高加热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均有利于促进奥氏体化均匀,抑制贝氏体转变,有利于增加均匀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改善丝杠表面淬硬层硬度值的均匀性;55CrMo钢感应淬火时,应将感应加热的温度控制在900~1000℃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温度-硬度法测定合金钢相变温度的原理和方法。用温度-硬度法测定了20CrSiMn2Mo合金钢不同温度加热淬火后硬度,并观察了不同温度加热淬火试验材料组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低于740℃,淬火后试验材料的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金相组织为索氏体组织。淬火加热温度超过740℃,淬火后试验材料的硬度随着淬火温度升高而升高,其组织为未溶的铁素体和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超过880℃,其组织主要为马氏体组成,硬度值保持稳定。试验材料加热时的相变转变温度Ac_1为740℃,Ac_3为880℃。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淬火和回火工艺对20CrNi2Mo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低于890℃,随淬火的温度升高,硬度变化不明显。淬火温度一定,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值先降低后升高。经890℃淬火+230℃回火,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材料获得最佳的硬度和冲击韧度。经SEM分析,冲击断口断裂方式主要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0.
使用热模拟试验机对40Cr钢进行830、890、950℃正火试验,得到晶粒度不同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再将正火后的试样加热至850℃保温10 min后,以不同的冷却速度淬火,对比晶粒度不同的试样淬火后的组织和硬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淬火前晶粒尺寸的增大,40Cr钢淬火后的马氏体组织含量增加,贝氏体的含量减少,硬度增大;淬火前40Cr钢的晶粒尺寸越大,淬透性越好。  相似文献   

11.
1.41%C超高碳钢控轧后进行超细球化预处理,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二次淬火。组织观察表明:热轧并球化预处理后超高碳钢获得了超细球化组织,经淬火后获得超细马氏体组织。随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逐渐粗化,马氏体亚结构中位错对孪晶的比例先升后降,890℃时获得完全位错亚结构。并提出1.41%C超高碳钢获得大量板条马氏体的淬火温度为860~890℃。  相似文献   

12.
借助DIL805A/D淬火变形膨胀仪,通过金相、透射电镜、室温拉伸、-40 ℃冲击测试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960 MPa级高强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90~880 ℃温度范围内,试验钢随着淬火加热温度的提高,马氏体量逐渐增加,铁素体量逐渐减少,在850 ℃淬火,铁素体含量基本为零,组织最为均匀细小。随着回火温度从180 ℃提高到450 ℃,马氏体的板条逐渐分解,板条状的渗碳体开始聚集和球化。淬火加热温度高于850 ℃时,材料的屈服强度大于960 MPa;在450 ℃回火,材料具有更佳的冲击韧性。对本试验钢而言,采用850 ℃淬火+450 ℃回火,具有最佳的强韧性匹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5Cr8MoVSi钢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的组织与结构,分析讨论了淬火温度对马氏体形态的影响。研究表明,5cr8MoVSi钢退火碳化物类型以M23C6为主,并有少量的MC和M7C3;淬火组织中剩余碳化物以MC和M7C3为主,M23C6型碳化物在淬火加热时大部分溶解。该钢随淬火加热温度升高,淬火马氏体由板条状和针状马氏体混合组织过渡到以板条状马氏体为主。经485℃回火后,针状马氏体仍显示原马氏体针;而板条状马氏体的板条状方向性几乎被完全切断,显微组织呈均匀化。该钢在1000~1050℃淬火时,残留奥氏体量为10.7%~123%Vol,淬火、回火后最高硬度为58~60HRC。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金相显微镜、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摆锤冲击试验机和布氏硬度计等研究了800~1100℃淬火对EH36高强度船体结构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00~850℃淬火后的组织主要是铁素体+上贝氏体;900℃时为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的三相混合组织;950℃及以上为单一的马氏体组织,随淬火温度的继续升高,位错密度减小,马氏体晶粒长大。水淬后EH36钢的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冲击韧度大幅度下降;EH36钢的强度、硬度和冲击韧度都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1000~1200 ℃间隔50 ℃的系列加热温度对5Cr15MoV马氏体不锈钢进行空冷淬火试验,并采用光学显微镜、EBSD和洛氏硬度计对不同温度淬火后组织和硬度进行检测,研究了淬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晶粒尺寸、残留奥氏体含量以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未溶合金碳化物+残留奥氏体。随着淬火温度升高,马氏体板条尺寸增大,未溶碳化物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残留奥氏体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试验钢的硬度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显著降低,在淬火温度为1050 ℃达到最大值60.8 HRC。试验钢硬度主要是马氏体的含碳量、晶粒尺寸、残留奥氏体含量和碳化物含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模具加压通水冷却降低35CrMnSi碟片淬火时产生的翘曲畸变,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和加载压力下的显微组织、畸变量和硬度。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850 ℃和910 ℃、加载压力为8 MPa时,叠片的显微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少量针状马氏体,未观察到大块状的未溶铁素体、魏氏组织、网状铁素体和针状铁素体;最佳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为淬火温度890 ℃、加载压力10 MPa,此时碟片的畸变量为11 μm,硬度为55 HRC。由于碟片在模具中冷却时变形量受到了良好的控制,畸变量符合技术要求,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了98%,取得了满意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不同温度对新型模具钢进行淬火处理,分析了淬火温度对模具钢组织、显微硬度、冲击韧度和磨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较低时,模具钢组织主要为碳化物;随淬火温度升高,组织均匀,出现马氏体组织;淬火温度1200℃,马氏体组织粗大。随淬火温度升高,模具钢硬度和冲击韧度先增加后减小,1050℃淬火时达到最大值。模具钢磨损量随硬度变大而变小,磨损时间越长,磨损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8.
刘军刚 《金属热处理》2015,40(2):183-185
研究了不同调质工艺对35CrMo钢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加热温度为790 ℃时,钢板没有完全奥氏体化,造成组织不均匀;当淬火温度大于850 ℃时,钢板组织与850 ℃时变化不大。随回火温度升高,试验钢的硬度降低。最终确定850 ℃´60 min水冷淬火+620 ℃´100 min回火作为35CrMo钢板的现场生产工艺。利用该热处理工艺现场生产的钢板性能稳定,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22MnB5钢板组织结构的影响,测量了不同工艺处理后试样的抗拉强度和硬度。结果表明:加热温度高于860℃可保证淬火后的组织为完全马氏体,但更高的温度会降低抗拉强度和硬度;保温时间的延长也会使淬火后的钢板抗拉强度和硬度稍有下降;22MnB5钢淬火后的完全马氏体组织具有超高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最高可达1690 MPa和555 HRV;为获得最优的抗拉强度和硬度,是理想的加热温度为860~900℃、保温时间为3~5 min。  相似文献   

20.
对亚共析钢SWRH72B纺纱机钢丝圈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790~800℃短时加热的不均匀奥氏体淬火后,可获得在隐晶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粒状碳化物的金相组织,这种组织硬度低于全马氏体,但耐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