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饮用水混凝除磷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混凝实验,观察混凝除磷与除浊的关系,考察混凝剂品种、pH对混凝除磷效果的影响,以及混凝对水中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研究高锰酸钾复合药剂(PPC)及聚丙烯酰胺(PAM)的助凝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强化混凝可以有效提高混凝除磷的效果;聚铁混凝除磷效果明显好于聚铝和聚铝铁;3种混凝剂除磷最佳pH分别为:聚铁7.5,聚铝6.5,聚铝铁6.0;溶解性磷的去除总体上来说更加困难,但是当混凝剂投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溶解性磷也能得到有效去除;PPC与PAM均具有一定的助凝除磷效果,但PAM的用量和投加时间必须很好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丙烯酰胺为网络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一步法制备聚丙烯酰胺(PAM)/海藻酸钠(SA)溶液,将制备的互穿网络溶液与聚环氧乙烷(PEO)溶液等体积混合,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SA/PAM/PEO双网络复合纤维膜,并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纤维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SA、PEO质量分数都为3%,网络单体占SA的质量分数为30%,交联剂占SA和网络单体的质量分数为8%。结果表明,PAM与SA的混合属于物理混合;随着共价交联网络含量的增大,纤维表面变得更加粗糙;PAM会降低海藻酸钙纤维的热降解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由阳离子单体(DADMAC)与丙烯酰胺单体(AM)聚合而成的聚-丙烯酰胺-一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MPAM)高分子聚合物在系统电导率及阴离子干扰物影响下作为造纸助留剂的助留助滤性能.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导率3000μs/cm以下,阳离子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对纸料的助留及助滤性能越好;电导率在3000μs/cm以上,聚合物电荷密度主导了对纸料的助留及助滤作用,而其相对分子质量高低的影响成为次要因素.在较高电导率、阴离子垃圾含量情况下,高阳电荷密度的MPAM有比CPAM更好的助留助滤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聚丙烯酰胺(PAM)、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二甲基黄(DMAB)体系吸收光谱的研究,解释了聚丙烯酰胺使十二烷基硫酸钠增溶二甲基黄的事实,并讨论了介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絮凝剂对煤泥水絮体助虑效果的影响,以过滤比阻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枯草芽孢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与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联合絮凝煤泥水时絮体的过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和聚丙烯酰胺絮凝剂都可以助滤煤泥水,单一添加时絮体的过滤比阻分别为2.683 1×109,2.040 6×109,2.137 3×109cm/g.生物与非生物絮凝剂联合絮凝时助滤效果更好,且复配组合不同,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有明显不同.最优试验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与聚丙烯酰胺联合絮凝煤泥水絮体过滤比阻为0.713 9×109 cm/g,起主要作用的是枯草芽孢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与聚丙烯酰胺联合絮凝煤泥水絮体过滤比阻为0.891 7×109 cm/g,起主要作用的是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6.
使用荧光光谱和动态光散射方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HAPAM)和聚丙烯酰胺(PAM)在水溶液中的结构和自组装行为.实验表明:HAPAM通过疏水作用,极易缔合形成聚集体,具有很低浓度的临界缔合浓度.动态光散射实验跟踪了HAPAM聚集体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从溶液的微观结构上找到了HAPAM与PAM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硫酸铝(PAS)为基础,分别与聚丙烯酰胺(PAM),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阴离子聚丙烯酰胺(HPAM)组成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对比研究了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与PAS、PAM、CPAM、HPAM单一组分作用时的絮凝条件、絮凝浓度及对复合体系悬浮效能的影响.复合后的pH使用范围更宽,絮凝浓度更小,絮凝效果明显增强.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是一类新型高效絮凝剂.其开发对控制水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聚氧化乙烯(PEO)/聚丙烯酰胺(PAM)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以及在高速搅拌下PEO/PAM在水溶液中生成的PEO—PAM共聚物的增容效应。热力学的理论计算结果以及采用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小角X—射线散射和应力—应变行为等测试方法获得的结果均表明:聚氧化乙烯和聚丙烯酰胺共混体系相容性差。在高速搅拌下生成的PEO—PAM嵌段共聚物是有效的增容剂,可使PEO/PAM共混体系的微区尺寸减少,不均匀程度降低,相区边界层厚度增大,机械强度增高。  相似文献   

9.
上海合流一期污水混凝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硫酸铝为混凝剂,对上海合流污水进行了混凝处理研究.实验采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一种自制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AN)以及活化硅胶(AS)作为助凝剂,研究了不同硫酸铝投加量以及硫酸铝剂量相同条件下各种助凝剂投加量的混凝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硫酸铝为混凝剂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合流污水中的SS、COD、TP和PO3-4 -P.同时PAM、PVA以及AN均有助凝作用,而AS助凝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选用了 10种聚丙烯酰胺和 7种淀粉分别作助滤剂,通过测定其分子量、固含量、粘度、Ze ta电位、电荷密度及取代度等参数,探索了它们对麦草浆滤水性能的影响及助滤机理  相似文献   

11.
以自制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为原料,首先用甲醛使其羟甲基化,再使羟甲基化聚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缩舍得到可室温交联的聚丙烯酰胺.实验研究了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液pH值等因素对羟甲基化和缩合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这种聚丙烯酰胺的水溶液在引发剂和交联剂的作用下于室温可快速交联得到凝胶体.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酰胺的阳离子化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甲醛、二甲胺与丙烯酰胺聚合的产物进行反应得到改性的阳离子化聚丙烯酰胺.改性前后产品的粘土防膨、絮凝、抗盐、缓蚀性能对比实验表明:改性产物优于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3.
超高分子量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单体为原料,采用复合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制备出了特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研究了聚合体系的pH值、催化剂、链转移剂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与溶解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当pH值为6.8,催化剂用量为0.05%,链转移剂为0.01%,引发剂用量为0.4%,在此条件下合成得到的聚合产品分子量高达8900万,产品溶解性能好,20min内可以完全溶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引发体系对合成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方法从引发机理出发,本文对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的5类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引发剂种类、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以及聚合温度对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各种引发体系对合成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有显著影响.结论过硫酸钾-连二硫酸钠体系是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的有效引发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并探索了中分子量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化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阳离子化产物的增稠性和絮凝性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聚丙烯酰胺为研究对象,在气力输送系统上分别以不同的输送压力、输送风量,研究了不同管段压损比与雷诺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管段中,压损比较小,且受雷诺数影响不大;在垂直管段中,压损比约为20~40,可以近似地认为总压力损失等于聚丙烯酰胺流动产生的压损;在弯管段中,当雷诺数较小时,其压损比变化与水平管段相似,而当雷诺数较大时,其压损比变化与垂直管段相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化学反应动力学,从理论上研究了高分子絮凝剂聚丙酰胺的水解反应规律,并通过实验加以检验修正.从而得到聚丙酰胺的水解反应的半经验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沉淀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酰胺(PAM). 方法以丙酮为溶剂,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N,N 二甲基苯胺为氧化-还原引发剂, 采用分批加入引发剂和静态聚合合成 PAM, 研究诸因素对 PAM 相对分子质量和性能的影响. 结果合成出了具有良好水溶性、相对分子质量高于 9×105 的粉状 PAM. 结论沉淀聚合法可以直接合成具有良好水溶性的粉状 PAM; 引发剂浓度和反应温度是控制 PAM 相对分子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阳离子单体、烷基糖苷(APG)为疏水单体,经低压紫外光引发共聚,成功合成了新型疏水改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P(AM⁃DAC⁃APG)。利用FTIR、SEM以及1H⁃NMR观察并分析其化学结构、表面形貌。研究了总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为总单体质量分数35.0%、引发剂质量分数0.2%、光照时间90 min、m(AM)/m(DAC)=3、疏水单体质量分数2.0%、尿素质量分数3.0%。在此条件下得到特性黏度和阳离子电荷密度分别为1 384.8 mL/g和5.091 mmol/g的新型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絮凝剂。  相似文献   

20.
定量地研究了在C_r(Ⅲ)作用下,聚丙烯酰胺水溶液胶凝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实验发现,C_r(Ⅲ)使聚丙烯酰胺胶凝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加速、稳态和终止。可用体系粘度的增加速率来表征凝胶网络的形成速率。已测得在稳态胶凝阶段用粘度表征的表现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