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减少坝体温度控制措施,对拱坝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进行了外掺MgO试验研究。采用外掺MgO和粉煤灰、选用缓凝型外加剂等方法,不仅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还可以减少产生裂缝和渗透。通过试验评定结果表明外掺MgO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氧化镁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长期观测结果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论述了观测时间长达10年及20年的外掺轻烧MgO和内含MgO水泥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试验研究成果,阐明了MgO混凝土的长期力学性质是安定的,微膨胀对混凝土长期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徐琼 《人民长江》2008,39(8):52-53
外掺MgO混凝土筑坝技术是利用MgO混凝土产生的延迟性体积微膨胀补偿混凝土在温降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变形,以防止或减少混凝土由于温降产生的裂缝,可以取代或部份取代传统的温控措施,简化施工,加快工程进度,还阐述了外掺MgO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贵州省修建的4座外掺MgO混凝土坝的论述,对设置诱导缝,MgO的合理掺量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氧化镁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长期试验研究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观测时间长达10年及20年的外掺轻烧MgO和内含MgO水泥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的试验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MgO水泥的膨胀机理。通过长达12年的力学与变形性能试验,阐明了MgO混凝土的长期力学性质是安定的,微膨胀对混凝土长期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氧化镁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掺氧化镁微膨胀混凝土筑坝技术于1989年9月在贵阳市通过了由原能源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之后即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至今已有近30个水利水电工程使用该技术。实践证明, 外掺MgO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延迟微膨胀特性, 能够提高混凝土自生的抗裂能力, 简化坝体混凝土的温控措施, 加快施工进度和节省工程投资。应予指出的是: MgO掺量的确定方法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混凝土外掺MgO后, 其表面保温和养护工作比一般混凝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外掺MgO混凝土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本文对现行水工混凝土中MgO安定掺量的五种判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现行判定方法确定的MgO外掺量生产的MgO混凝土,其自身体积膨胀量很难满足补偿坝体混凝土温降收缩量的需要。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提高水工混凝土的MgO掺量,仍然需要深入研究。同时建议,利用实际工程的原材料和混凝土配合比,开展直接根据混凝土试件的自生体积膨胀量来确定水工混凝土中MgO外掺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溪洛渡拱坝坝基存在大量强风化带,需要开挖回填大体积混凝土。对坝基大体积混凝土置换块的温度场、应力场及约束面开裂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对通冷却水和掺MgO时置换块的应力状态和约束面的开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却水和掺MgO膨胀剂等温控措施可有效补偿温降收缩,改善应力状态,减少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开裂,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减少配筋量。  相似文献   

8.
李刚 《人民长江》2007,38(1):23-25
三峡永久船闸二期工程混凝土工程量大,耐久性要求高,混凝土配合比的经济合理性至关重要。从配合比设计的角度对原材料组合,配合比设计方案选择,混凝土力学性能,耐久性试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粉煤灰掺量、外加刑双掺、龄期、温度等对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结合施工实际,对配合比的使用效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评价。永久船闸混凝土施工实践表明,优选的混凝土配合比是符合设计要求的,选定的配合比参数是合理的。配合比设计试验过程中对粉煤灰掺量、外加剂掺量、温度控制等的认识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补偿收缩混凝土的作用机理的研究,提出了只掺UEA-S膨胀剂和掺UEAS膨胀剂加MgO膨胀剂的两种试验方案,以便确定最佳掺量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结果表明,只掺UEA-S膨胀剂时,其最优掺量为12%;同时掺UEA-S和MgO,取UEA-S的掺量固定为10%时,MgO的最佳掺量为2.8%~3.3%。  相似文献   

10.
水工混凝土必须掺加适量的外加剂,以提高混凝土质量,改善混凝土性能,减少混凝土用水量,节约水泥,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随着技术的进步,外加剂己成为除水泥、粗细骨料、掺合料和水以外的第5种必备材料。掺外加剂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和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新修订的《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强调,水工混凝土中必须掺加适量的外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