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种能提高塑料冲击强度及熔体流动性能的阻燃剂TBPD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添加型阻燃剂将塑料阻燃后,塑料的冲击强度大多明显下降。用四溴邻苯二甲酸二(2 乙基己基)酯(TBPDO)或它与其他溴系阻燃剂的混合物阻燃苯乙烯系塑料(HIPS、ABS及SMA),可明显提高阻燃塑料的冲击强度。用含TBPDO的混合物阻燃工程塑料(PC、PBT及改性PDO),能较大幅度改善塑料的熔体流动性能及拉伸强度。本文综述TBPDO的制法、性能及以它为基的阻燃系统在上述塑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将强酸中心SO4^2--Fe2O3引入膨润土表面,制备出具有增强酸性的SO4^2--Fe2O3/膨润土固体酸催化剂,并用于苯酐和正丁醇的酯化反应。讨论不同氧化物改性、硫酸浓度、PH值、酐醇比及焙烧温度等对合成DBP反应的影响,并用Hammett指示剂正丁胺滴定法定量表征了催化剂表面的总酸度和酸强度分布。  相似文献   

3.
增韧聚丙烯三元共混体阻燃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多种阻燃剂,包括Sb2O3、Al(OH)3、CPC、DBDPO对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乙丙橡胶(PP/HDPE/EPR)三元共混体—增韧聚丙烯—阻燃性能的影响;阻燃剂间的协同作用;并探讨了阻燃机理。结果表明:1、AL(OH)3的重量含量超过40%时,阻燃效果显著;2、三种阻燃剂(Sb2O3、DBDPO、CPE)并用,阻燃效果明显提高,含卤化合物(DBDPO与CPE)是Sb2O3重量的四倍时,阻燃性能最佳;3、Sb2O3与DBDPO并用时,当Br/Sb的摩尔比为3∶1时阻燃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溶液法马来酸酐接枝EPDM的研究及对尼龙的相容,增韧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段玉丰  陆光月 《塑料工业》1997,25(1):58-59,76
本文介绍采用溶液法制备马来酸酐(MAH)接枝乙丙橡胶(EPDM)以及该接枝物对尼龙(PA)的相容、增韧效应。研究了引发剂BPO和MAH用量与接枝率、接枝效率、交量的关系,当MAH/EPDM为10/100(质量比,下同)时,BPO/EPDM的最佳值约为2.28/100;固定BPO/EPDM为10/100时,MAH/EPDM的最佳值约为12.5/100。由Molau实验表明,MAH接枝EPDM/PA比  相似文献   

5.
HDPE/P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分子设计与合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碳酸酯(P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采用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在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存在下与二烯丙烯双酚A(DABPA)在二甲苯中进行溶液接枝共聚反应的工艺。通过重量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了接枝共聚物(LDPE-g-DABPA)的存在。研究了引发剂BPO用量、单体DABPA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确定了合成  相似文献   

6.
通过氧化还原法在微乳液中合成了超微细的Cu2O(0.2μm),并用DTA研究了超细Cu2O、市购化学纯Cu2O(3μm)、YB、QC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对RDX/AP/HTPB推进剂组分热分解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细Cu2O能大幅度降低AP和RDX/AP(质量比1∶2)混合体系的分解活化能,其催化作用与市购Cu2O相比有较大的增强。与YB组合对AP和RDX/AP混合体系的催化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对RDX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性PP三元共混体阻燃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含卤阻燃剂,十溴联苯醚(DBDPO);氯化聚乙烯(CPE)和三氧化二锑(Sb2O3)及氢氧化铝对改性聚丙烯(PP)-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乙丙橡胶(PP/HDPE/EPR)三元共混体阻燃性能的影响,分析了阻燃剂间的协同作用,讨论了阻燃机理,结果表明:(1)Sb2O3与DBDPO、CPE并用能改性PP三元共混体的阻燃性能提高,当含卤阻燃剂用量是Sb2O3的四倍左右时阻燃效果最好,阻燃性能提高一  相似文献   

8.
用自备的固载杂多酸催化剂PW12/SiO_2复相催化酯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OP),发现该固载杂多酸催化剂对酯化合成DOP具有催化活性高、生产工艺简单、催化剂容易回收并可多次重复使用等优点,讨论了原料配比、酯化时间、催化剂用量及其重复使用次数对酯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滴体积法及Wilhelmy动态接触角测定法测定了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DCPA)、丙烯酸三环戊烯基酯(TCPA)、丙烯酸异冰片酯(IBA)、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与其均聚物,以及氯化聚丙烯(CIPP)与聚苯乙烯(PSt)的表面张力及其色散分量与极性分量;分别测定了水与CH2I2对聚合物PDCPA、PTCPA、PIBA、PBMA、CIPP与PSt表面的动态接触角。以及DCPA、IBA与BM  相似文献   

10.
化学交联模压一步法制备改性PVC泡沫塑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军  梁亚军 《中国塑料》2000,14(7):55-61
以聚氯乙烯(PVC)为主体材料,加入丁腈橡胶(NBR)进行共混改性,采用高温共混、化学交联模压一步法来制备改性PVC泡沫塑料。探讨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丁腈橡胶、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和戊次甲基四受(H)、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填料碳酸钙(CaCO3)等的用量对PVC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当选择PVC100份、NBR60份、DOP60份、AC4.0份、DCP1份,  相似文献   

11.
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聚乙烯醇(PVA)与少量的正丁基硼酸(BBA)和苯基硼酸(PBA)络合转成熔融流动的衍生物,用络合物熔融纺丝的观点检验其热性质可发现:(1)随硼酸含量的增加PVA硼酸络合物的熔解温度下降,其降解温度上升;(2)含BBA和PBA的PVA络合物在DMSO中无凝胶出现,:(3)PBA比BBA更能降低PVA的熔融温度,但含BBA的络合巷可纺性比含PBA的更好;(4)用热水很容易把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BPO 引发以及光/BPO 复合引发在碳酸二甲酯(DMC) 本体氯化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BPO 添加量及光功率的增加, 氯化反应速率加快, 且BPO 的添加量以不超过4g/molDMC为宜, 过量的BPO 在反应中会促使生成的固体光气分解。  相似文献   

13.
碳酸二甲酯本体氯化反应合成固体光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BPO引发以及光/BPO复合引发在碳酸二甲酯(DMC)本体氯化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BPO添加量及光功率的增加,氯化反应速率加快,且BPO的添加量以不超过4g/molDMC为宜,过量的BPO在反 会促使生成的固体光气分解。  相似文献   

14.
通过U ̄BDφ和U ̄B(U-α)关系式表征了丁烯共聚的高密度聚乙烯(COHDPE)在高应变速率(冲击下)下的断裂韧性,讨论了断裂性与COHDPE相对分子质量,结晶形态,破坏模式,剪切唇以及断面形貌和断面微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用电导、表面张力和折光指数法估算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辛基酚聚氧乙烯基醚(OP)复合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发现,SLS/OP和SDBS/OP的CMS值约为10^-3g/ml数量级,数据与乳化剂纯度有关,但与复合乳化剂中两者的比例无关。同时对三种测定方法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热稳定极佳的新阻燃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已开发一种耐热性极高的新型TBA(醋酸特丁酯)环氧低聚物产品,这种新产品正不断被广泛用以替代十溴二苯醚(DBDPO),作为阻燃剂作用,因为最近发现DBDPO产品存在着不安全性。据日本统计,1994年日本TBA...  相似文献   

17.
PS/LLDPE/SBS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承威  方征平 《塑料工业》1997,25(1):55-57,68
本文介绍机械共混法制备PS/LLDPE/SBS共混物,并对共混物的组成、相容性、形态的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由研究表明,LLDPE在增容剂SBS存在下对PS树脂起增韧改性作用,当SBS的质量分类为5%(以PS+LLDPE100份(质量)为基准),PS/LLDPE为85/15(质量比)时,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最大,为4.5kJ/m^2,SBS在PS/LLDPE共混物中含量较少时,它主要分布在PS和LL  相似文献   

18.
增塑剂价格上涨今年以来,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价格逐月回升,l月份吨价升至10500元,2月份又升至11000元,3月份继续升至11500元,目前上涨势头仍在继续。据分析,主要原因;一是主要原料苯酥价格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19.
增塑剂DOTP的非酸催化合成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较详细地考察了Ti(OBu)4为催化剂,分别用正品对苯二甲酸和工业废品对苯二甲酸,与2-乙基己醇酯化合成BODP〔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可供工业生产DOTP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不溶于水的芳基草酸酯如4-硝基酚草酸酯(4-NPO)在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TX-10)+醇复合体系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形成的微乳状液系统中的发光反应特性,并就其胶团基本模型作了定性数学分析,得到了实验曲线相一致的结果,即扩散过程是微乳状液中芳基草酸酯化学发光反应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