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技术研究了超级双相不锈铸钢在人工海水中经电化学极化后表面腐蚀产物。结果表明:双相不锈钢在人工海水中极化后的钝化膜表层主要以CrO3、CrOOH、Cr(OH)3和Fe(OH)3等氢氧型化合物为主,内层主要以CrO3、Cr2O3、FeO和Ni2O3等氧化物为主,同时膜内层存在Fe、Cr、Ni和Mo单质。MoO42-和NH4+吸附在钝化膜表面,对钝化膜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La(NO3)3·6H2O为沉淀剂从模拟烟气洗涤废水脱除氟离子。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SEM、EDS和XRD研究SO42-浓度和添加顺序对残留氟浓度和沉淀性质(质量、形貌、物相和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含SO42-模拟烟气洗涤废水中生成的沉淀主要为不规则块状的LaF3晶体。然而,沉淀中同时存在无定形态颗粒,推断其为La[SO4]F。与LaF3相比,La[SO4]F中F/La化学计量系数更小,La原子利用效率更低。因此,随着模拟烟气洗涤废水SO42-浓度增加,残留氟浓度上升。采用镧盐-SO42-的添加顺序可以抑制无定形La[SO4]F的生成,有利于降低残留氟浓度。当La/F摩尔比为1:3.0,依次添加La(NO3...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硫冶炼烟气中气态单质汞(Hg0)脱除难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硫化铜吸附剂样品,并考察制备工艺、烟气成分、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剂从模拟冶炼烟气中脱除Hg0性能的影响。采用SEM-EDS、XPS、XRD、Raman等分析表征方法对硫化铜吸附剂进行表征,并对CuSx吸附剂的脱汞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吸附剂均为富硫相硫化铜(CuSx),且一步水热法制备的硫化铜中S/Cu摩尔比(x)最高,x值可达1.34。CuS1.34具有最佳的Hg0吸附性能,其适用温度为75~150℃,且烟气中的O2、SO2和HCl有较强抗性,突破阈值为25%时吸附容量可达5.237 mg/g。利于Raman和XPS表征确定了短链硫(S22-)是CuS1.34吸附剂脱汞的主要活性位点,S22-与Hg0  相似文献   

4.
在HCO3-浓度为0.08 mol/L及不同浓度配比的SO42-和Cl-混合溶液中,利用循环极化电化学测试方法和SEM,对Cu工作电极的循环极化行为和点蚀表面形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SO42-或Cl-均能促进Cu的阳极溶解,且二者间存在交互作用.Cl-能降低Cu电极的腐蚀电位,增强其电化学活性.在点蚀敏感区域图中,Cu发生点蚀的临界Cl-浓度为0.02 mol/L.当Cl-浓度较低时,SO42-对点蚀敏感性无影响;当Cl-浓度为中等时,SO42-抑制点蚀;当Cl-浓度较高时,SO42-使Cu点蚀敏感性先升高后降低.无论SO42-浓度的高低,Cl-都能促进点蚀.在本研究体系中,Cu的点蚀敏感性强烈地受到Cl-和SO42-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Cl-与SO42-对奥氏体不锈钢腐蚀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机理,阐述了Cl-与SO42-对不锈钢腐蚀影响的原因,总结了不同研究者对SO42-具有抑制不锈钢在含Cl-溶液中腐蚀的原因,分析了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某核电厂除盐水系统连通管线改造完成后,连通管线内的水在静置一定时间后,Na+和SO42-含量偏大超标。本文根据现场实际工况制作了试验装置,并对一系列浸泡试验进行离子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管道母材20#钢是导致管内介质Na+和SO42-含量超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浓度配比的HCO3-和SO42-混合溶液中,利用循环极化电化学测试方法和SEM,对Cu工作电极的循环极化行为和点蚀表面形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电位范围的循环极化实验中,Cu的点蚀行为可分为活性溶解型点蚀和钝化膜破裂型点蚀;随SO42-浓度的升高Cu点蚀的敏感性增大.由于HCO3-与SO42-的协同作用,随HCO2-浓度升高点蚀敏感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钝化膜破裂型点蚀中,SO42-提高Cu点蚀的诱发能力;HCO3-降低Cu点蚀的诱发能力.2种离子对点蚀自修复能力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浸泡实验及电化学实验研究了阳树脂粉末对阀冷系统6063铝合金腐蚀影响。结果表明,直流电流会加速试样腐蚀;阳树脂粉末也会加速阀冷系统6063铝合金腐蚀。阳树脂粉末会溶出有机磺化物与SO42-,有机磺化物可增强溶液的腐蚀性,故浸泡前期腐蚀速率增大;较高浓度的SO42-在一定程度抑制铝合金的腐蚀,导致浸泡后期腐蚀速率减小,但是腐蚀速率仍然较大。电化学实验中6063铝合金自腐蚀电位先降低后升高,自腐蚀电流密度先增大后减小。EIS谱中低频区感抗弧出现,同时容抗弧半径增大,意味着铝合金表面吸附大量的SO42-,在一定程度抑制铝合金的腐蚀。  相似文献   

9.
利用动电位循环扫描的方法研究了PO43-对304不锈钢亚稳态孔蚀及稳定孔蚀形核与生长阶段的影响。随着PO43-浓度的增大,亚稳态孔蚀电位Em和稳定孔蚀电位Eb值均增大,即PO43-浓度的增大,抑制了亚稳态孔蚀和稳定孔蚀的形核。PO43-增加导致亚稳态孔蚀的平均生长速度和电流峰值降低,从而增大了亚稳态孔蚀转化为稳定孔蚀的难度,抑制了稳定孔蚀形核。但PO43-增加导致孔蚀再钝化电位Ep降低,使充分发展的稳定蚀孔更难于再钝化,其原因可能是磷酸盐膜在小孔孔口的沉淀会促进蚀孔生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真空电弧炉熔炼制备Fe60Cr18Cu3(MnCoNiMoAlTi)19中熵合金,研究了合金的时效硬化机理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中熵效应使合金凝固组织具有简单的BCC固溶体结构。HRTEM研究发现,超饱和固溶体基体高晶格畸变有利于合金时效后纳米有序B2共格相大量弥散析出,最高时效硬度达到621HV0.5。特别是抗热硫酸腐蚀和NaCl溶液点蚀性能与相同Cr、Ni含量的时效硬化不锈钢17-4PH相比均获得了大幅提升,表现为更宽、更稳定的阳极钝化区和显著较低的腐蚀溶解速度。XPS分析结果表明,高含量Crhy3+、Crox3+、Cuox+、Tiox4+、Alox3+和Moox6+耐蚀元素离子组成的多元钝化膜是其抑制Cl-点蚀坑形核和扩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对201×7树脂吸附铁氰化合物的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201×7树脂对铁氰化合物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在298 K时,201×7树脂对亚铁氰化络合离子[Fe(CN)6]4-和铁氰化络合离子[Fe(CN)6]3-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8.620和12.072 mg/mL.用均相颗粒扩散模型和收缩核模型对吸附参数进行描述,表明201×7树脂对[Fe(CN)6]3-和[Fe(CN)6]4-的吸附过程均属于液膜扩散控制.由树脂对[Fe(CN)6]4-和[Fe(CN)6]3-的等温吸附线得到Freundlich常数n分别为4.786和6.145;吸附过程中分离系数S和选择系数K均大于1,表明201×7树脂对[Fe(CN)6]4-和[Fe(CN)6]3-两种络合离子都是容易吸附的,而且[Fe(CN)6]3-离子比[Fe(CN)6]4-离子更容易被吸附.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标铝阳极在滩海陆岸环境中不能满足阴极保护要求的问题,建立了用于模拟滩海陆岸环境的试验装置,研究了3种新型铝阳极在滩海陆岸环境中的工作特性和活化机理。结果表明:Al-1阳极和Al-3阳极的实际电容量均大于1 500A·h·kg-1,电流效率均大于50%,这优于国标铝阳极性能;在-1.10V极化电位下,3种新型阳极的稳定阳极电流密度分别为128μA·cm-2(Al-1阳极)和70μA·cm-2(Al-2阳极和Al-3阳极)。Al-1阳极更适合滩海陆岸环境,原因是Al-1阳极中Sn-In固溶体和GaO33-的还原过程促进了铝阳极表面腐蚀产物层在滩海陆岸环境中的持续溶解。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态挂片、极化曲线和长期点蚀实验,研究了氨法脱硫浆液中F-和Cl-以及 (NH4)2SO4对Q235碳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Q235碳钢在含卤硫铵溶液中的均匀腐蚀速率随F-浓度和Cl-浓度增大均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随着 (NH4)2SO4质量分数增加,均匀腐蚀速率降低;随着F-浓度的增大,自腐蚀倾向增加;随着Cl-浓度以及 (NH4)2SO4质量分数的增大,自腐蚀倾向均降低;Q235碳钢在氨法脱硫模拟浆液中点蚀较严重,需采取重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自由基引发血管收缩的机制, 并通过血管静息张力的变化探讨三羟基异黄酮和17-β雌二醇对自由基缩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 制备猪冠状动脉血管环, 固定于恒温肌槽内, 待平衡后, 加入各种药物观察血管张力的变化。结果: 内皮完整的血管环在O2·-作用下产生明显的收缩, 去除内皮后无明显反应。1 μmol·L-1三羟基异黄酮对O2·-引发血管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1, n=16),1 μmol·L-117-β 雌二醇无明显作用。H2O2 使去内皮血管环产生明显的收缩作用, 对内皮完整的血管环缩血管效应不明显, 30 μmol·L-1三羟基异黄酮可明显抑制H2O2 的缩血管作用。结论: 三羟基异黄酮可明显抑制O2·-和H2O2 的缩血管效应, 其作用明显强于17-β 雌二醇。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浮选试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电子探针(EPMA)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研究氧气和硫化钠对赤铜矿浮选的影响。浮选试验表明,用适量的硫化钠预处理赤铜矿表面后可大幅提升赤铜矿的可浮性。FESEM显示硫化后的赤铜矿表面覆盖有大量碎片,在Na2S浓度为5.0×10-4 mol/L时,这些碎片的形状更加规则和完整。结合EPMA和EDS分析发现,这些碎片是新形成的铜硫化物,是促进赤铜矿高效浮选的关键。XPS分析表明,赤铜矿暴露于空气中表面极易被氧化成CuO,硫化钠优先与表面的CuO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此过程中,Cu2+被还原为Cu+,S2-主要被氧化为(S2)2-和(Sn)2-。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氨性浸出方式处理吸附Cd(Ⅱ)之后的零价铁材料(Fe≡Cd),使表面吸附的Cd(Ⅱ)脱附同时对材料改性,获得了一种新的改性铁基磁性材料(MFe)。基于紫外光谱、溶液化学和量子化学分析,证实了Fe≡Cd上的Cd(Ⅱ)与游离NH3结合形成Cd-NH3配合物从而实现脱附的可行性。结果表明:(NH4)2SO4和NH3·H2O浸出可以有效脱附Fe≡Cd表面的Cd(Ⅱ)。脱附改性后材料的结构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生成了大量吸附活性强的铁(羟基)氧化物,且—NH2基团成功修饰在材料表面,为Cd(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改性磁性材料(MFe)对Cd(Ⅱ)的吸附量较Fe0(Qe=23.5 mg/g)明显提升,达47.0 mg/g,且循环再生性能良好,可高效循环6次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动电位扫描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Q235钢/导电混凝土在盐碱土、黄棕壤、红壤中的腐蚀行为,分析了土壤环境因素对腐蚀过程的影响规律,并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计算了土壤中各离子对导电混凝土中Q235钢腐蚀过程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加速腐蚀45 d后,Q235钢/导电混凝土表面出现孔洞、边缘出现细微裂纹。Q235钢/导电混凝土在3种典型土壤环境中腐蚀速率按土壤类型由小到大排序为:盐碱土<黄棕壤<红壤。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Q235钢/导电混凝土在土壤中腐蚀时,土壤中各离子影响权重排序为:pH>[SO42-]>[Ca2+]>[Cl-]>[HCO3-]>[Mg2+]>[Fe3+]。随着土壤环境pH的降低,导电混凝土劣化程度增大,腐蚀速率上升。土壤中的H+、SO42-会直接与导电混凝土组分发生反应,导致混凝土劣化,其影响权重最大。而Ca2+需通过扩散的方式进入导电混凝土孔隙液,以析出相应的氧化物或者碳酸盐沉积的方式提供物理防护作用,其影响权重略低。其中,由于Cl-对Q235钢腐蚀的促进过程受到混凝土层及双电层隔绝作用的抑制,其影响权重较低。  相似文献   

18.
聚酰胺树脂吸附钯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静态和动态法研究聚酰胺树脂吸附钯的结果表明 :在弱酸性条件下 ,该树脂对Pd的吸附性能良好。饱和吸附容量为 1 8 2mg/g(干树脂 ) ;用 5 %硫脲 - 0 5mol/LHCl溶液可快速洗脱树脂上吸附的Pd ,洗脱率 >98%。树脂结构稳定易再生 ,反复使用性能好 ,价廉易得 ,操作简便 ,可用于Pd的富集。  相似文献   

19.
采用稀土盐CeCl3为添加剂,通过调整镀液中CeCl3浓度在20#钢基体上电沉积制备Ni-Fe合金镀层.采用SEM,EDS和XRD等表征镀层的结构,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和阻抗谱研究合金镀层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耐蚀行为.结果表明:稀土添加剂在低pH值酸性体系中极易生成Ce(OH)3溶胶,抑制 (FeOH) 和Fe(OH)2等化合物的生成,其阴极吸附特性与 (FeOH) 的吸附形成竞争,优先吸附于材料表面,从而抑制了Fe的析出;另一方面CeCl3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电流效率,使镀速增大.当CeCl3的浓度为3 g/L时,镀层中Fe的含量控制在16%左右,获得较好的镀层质量及较好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Q235钢在1 mmol/L NaCl,10 mmol/L NaSO4和NaCO3薄液膜下潮湿时间随温度、相对湿度和浸润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数据挖掘中标准化技术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预处理,提高了分析精度。通过线性模型中各自变量的权重系数研究环境控制因素对潮湿时间的影响规律和贡献份数,分析污染离子和腐蚀产物对潮湿时间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数据标准化技术可有效提高分析精度。 Cl-、SO42-和CO$_32-三种污染离子对于材料表面潮湿时间有不同的影响模式。温度和湿度对潮湿时间的影响较大,浸润时间对潮湿时间的影响较小。浸润时间和湿度跟潮湿时间呈正相关,而温度跟潮湿时间呈负相关。在24 ℃和相对湿度为70%~80%左右(转化点)温度和相对湿度指数有显著变化。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潮湿时间的影响有明显负协同作用,强弱和模式依赖于污染离子种类和理化性质,与腐蚀产物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