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学工程》2016,(1):28-32
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亚甲基蓝(MB)为吸附质,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温度对活性炭去除亚甲基蓝的影响。分别采用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在活性炭用量为0.667 g/L,吸附时间为360 min,反应温度为298 K时,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249.081 mg/g。吸附反应在前30 min内速率很快,并约在36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相关系数高于0.99。活性炭对去除水中亚甲基蓝效果好,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2.
以木质素磺酸钠(LS)为原料,采用浓硫酸一步氧化碳化的方法在60℃和210℃下分别制备了木质素生物炭磺酸SLBC-60和SLBC-210。SLBC-60磺酸基、羧基和酚羟基含量分别为1.66,1.40,4.41 mmol/g,而SLBC-210磺酸基、羧基和酚羟基含量分别为0.34,3.22,5.41 mmol/g。对比评价了它们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效果,结果显示,在pH=1~10溶液中,SLBC-60对MB保持高吸附量(>463.9 mg/g)和高去除率(>91.9%),而SLBC-210对MB吸附量<231.5 mg/g、去除率<45.8%,结合生物炭结构和Zeta电位分析,这可能与SLBC-60富含磺酸基官能团及其在pH=1~10溶液中表面均富集负电荷有关;优化pH、吸附剂加入量、吸附时间等参数,得到SLBC-60对MB、罗丹明B和孔雀石绿饱和吸附量分别为755.1,926.1,1 008.2 mg/g,且吸附性能不受一价金属离子影响。此外,SLBC-60对MB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998 9),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8 9),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9 5),说明该吸附以单层化学吸附为主。因此,改性制备的木质素生物炭磺酸可作为高效的阳离子染料吸附剂,有望应用于印染废水治理。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10):2699-2705
探究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的阳离子染料印染废水亚甲基蓝/Cd(2+)混合溶液的吸附效果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蓝/Cd(2+)混合溶液的吸附效果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蓝/Cd(2+)混合溶液的吸附过程中,亚甲基蓝和Cd(2+)混合溶液的吸附过程中,亚甲基蓝和Cd(2+)存在竞争吸附与静电排斥作用,造成改性活性炭对Cd(2+)存在竞争吸附与静电排斥作用,造成改性活性炭对Cd(2+)的吸附性能降低。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的阳离子染料溶液中两种污染物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属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亚甲基蓝和Cd(2+)的吸附性能降低。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的阳离子染料溶液中两种污染物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属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亚甲基蓝和Cd(2+)的吸附分别为物理吸附和物理与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4.
以薇甘菊为原料,经粉碎制成不同粒径的粉末吸附剂。探究其对亚甲基蓝(MB)和碱性品红(BF)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薇甘菊粉末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0和10 g/L,最佳粒径为0.3~0.45 mm,pH值为5,温度40 ℃,振荡吸附时间40 min,此条件下,薇甘菊粉末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吸附量分别为4.870和9.729 mg/g。利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拟了薇甘菊粉末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薇甘菊粉末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吸附过程中的焓变(ΔH)、吉布斯自由能(ΔG)、熵变(ΔS)等热力学参数,薇甘菊粉末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过程中ΔG在-2.13~-1.58和-4.66~-1.63 kJ/mol之间,ΔS分别为0.034和59.25 J/(mol·K),ΔH分别为0.0099和14.75 kJ/mol,薇甘菊粉末吸附2种染料的ΔG均小于0,ΔH、ΔS均大于0,说明薇甘菊粉末吸附2种染料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趋于无序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乳液法制备多孔石墨烯气凝胶(emGA),改变乳液油水比制备不同的em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脱附等表征显示,emGA具有多孔结构,经水热还原后含氧官能团大部分被除去,比表面积为103.3~243.1m2/g。以亚甲基蓝(MB)浓度和温度作为变量,考察emGA对水中MB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emGA的比表面积越大,其对MB平衡吸附量越大;当初始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则吸附有利。吸附动力学数据表明emGA吸附MB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内扩散模型,吸附过程分为大孔扩散和微孔扩散。吸附等温线数据拟合结果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emGA对MB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Langmuir模型计算出emGA-2饱和吸附量为307.7mg/g,与实验值291.3mg/g较为接近。分析热力学参数发现,emGA吸附MB为自发吸热过程,且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6.
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MCM-41进行改性,得到MCM-41-NH2吸附剂,用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去除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研究,探讨了吸附剂量、溶液p H、温度和接触时间对亚甲基蓝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CM-41-NH2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以凹凸棒土为载体,将壳聚糖负载于凹凸棒土,得到凹凸棒土/壳聚糖(AT/CTS)改性吸附剂,用于染料废水的处理。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AT/CTS的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AT/CTS对染料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性能出现在吸附剂用量为10 mg、10 mL初始质量浓度70 mg·L-1的亚甲基蓝溶液、温度30℃、pH值为13和吸附时间30 min时,此时的平均吸附率达到98.5%。同时AT/CTS吸附剂对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8.
芝麻叶对亚甲基蓝吸附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娥  刘金盾  韩秀丽  刘洁 《化学工程》2011,39(6):40-43,49
以天然芝麻叶为吸附剂,亚甲基蓝(MB)为吸附质,考察芝麻叶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溶液pH值、吸附剂投入量、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采用准一级、准二级、颗粒内扩散吸附动力模型及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模型分别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聚丙烯酸/锂藻土纳米复合水凝胶对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不同吸附条件,包括凝胶用量、染料浓度、吸附时间及溶液p H条件等对水凝胶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在30 min内即能达到平衡,吸附速度快;最大吸附容量高达1 192.9 mg/g,是普通吸附剂吸附容量的几十倍,吸附效果好;凝胶的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符合Freundlich模型,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凝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Fe3O4为载体,在常温常压下,利用浓硫酸蔗糖碳化法制备出Fe3O4@C磁性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磁学测量系统(MPMS)手段对合成的磁性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研究了Fe3O4@C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剂用量、溶液pH、吸附温度、震荡时间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C表面分布有大量不规则的孔道,其饱和磁化强度为18.45emu/g;当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100mg/L,吸附剂加入量1g/L,吸附时间150min,吸附温度25℃,pH=12时,得到吸附容量为96.74mg/g。Fe3O4@C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是吸热及熵增加的过程;Fe3O4@C经过稀硫酸溶液解吸之后可以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柠檬酸钠二水合物(Sodium citrate,简写SC)为改性剂,通过与Ti2CTx液体充分搅拌复合制备了混合胶体溶液(SC-Ti2CTx)型吸附剂,用于处理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简称MB)废水。考察了SC的添加量、吸附时间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SC-Ti2CTx对于MB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在温度297 K、MB废水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SC-Ti2CTx对MB吸附量可达到578.5 mg/g,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速度极快,30 s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能够用Langmuir等温模型进行拟合。吸附性能的提升与SC的抗氧化性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设计了"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物理化学综合实验.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亚甲基蓝( MB) 为吸附质,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 温度对活性炭去除亚甲基蓝的影响.探讨了水溶液中活性炭固体颗粒吸附阳离子有机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热力学(吸附等温线类型)、吸附动力学方程和盐酸脱附条件.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染料的热力学吸附行为符合 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其动力学吸附行为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选择1:1浓盐酸未能有效的将吸附的亚甲基蓝脱附.  相似文献   

13.
鸡蛋壳对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废弃的鸡蛋壳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作用,利用红外光谱对吸附前后的鸡蛋壳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温度、溶液p H、吸附时间对废水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由此得出了鸡蛋壳对亚甲基蓝的最佳吸附条件。通过动力学模型、等温线方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鸡蛋壳吸附亚甲基蓝等温线能较好较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吸附过程较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过程为多层吸附;热力学参数分析结果显示该鸡蛋壳对亚甲基蓝吸附为自发、熵减小、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4.
毛丽莉  王海增  汪清 《硅酸盐通报》2013,32(11):2178-2182
将硅酸镁颗粒与聚偏氟乙烯的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充分混合后挤出成型,烘干得到硅酸镁成型吸附剂,并利用BET、SEM等方法分析表征样品.研究了它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硅酸镁成型吸附剂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对MB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介孔氧化硅(SiO_2),运用氧化石墨烯(GO)对其改性,将所制备的样品应用在亚甲基蓝(MB)的吸附上,考查了酸碱度、温度、溶液浓度及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显示了对亚甲基蓝良好的吸附性能,溶液pH值、吸附剂量和温度对吸附有一定影响;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个准二级动力学过程;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活性污泥微波热解残余半焦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水中亚甲基蓝吸附的动力学、等温线及其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在污泥半焦表面的吸附符合准2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随着初始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增长.分别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数据进行拟合,等温吸附过程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描述,表明亚甲基蓝在污泥半焦表面的吸附受多种机制影响.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热力学的吉布斯自由能以及熵变和焓变显示该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17.
以核桃壳为生物质原料,FeCl_3为赋磁剂,采用浸渍-热解法在厌氧条件下制备磁性生物炭MB,并将其作为一种易分离、可再生的吸附剂应用于模拟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去除。结果表明,MB吸附亚甲基蓝是一个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的自发吸热过程,并在298.15 K、pH=12、C_0=2 100 mg/L、8 h的吸附体系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为710 mg/g,远大于原始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容量(84.66 mg/g),是一类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具备广阔应用前景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8.
以核桃壳为生物质原料,FeCl_3为赋磁剂,采用浸渍-热解法在厌氧条件下制备磁性生物炭MB,并将其作为一种易分离、可再生的吸附剂应用于模拟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的去除。结果表明,MB吸附亚甲基蓝是一个符合Freundlich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的自发吸热过程,并在298.15 K、pH=12、C_0=2 100 mg/L、8 h的吸附体系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为710 mg/g,远大于原始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容量(84.66 mg/g),是一类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具备广阔应用前景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9.
坡缕石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坡缕石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在初始浓度为120~210mg/L,转速为100~200r/min,温度为298~328K时,坡缕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数据均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坡缕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仅在外表面吸附,吸附表观活化能为13.92 kJ/mol,说明此吸附并不是由单一的化学吸附为速率控制步骤,是由化学吸附和液膜扩散共同控制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木质素磺酸钠(LS-Na)、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凹凸棒石黏土(APT)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生物质LS-g-PAA/AMPS/APT高吸水性树脂吸附剂,利用FTIR和XRD分析了树脂的结构。考察了吸附剂用量、溶液p H、亚甲基蓝(MB)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MB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00 m L、MB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吸附剂为0.1 g时,吸附量和吸附率分别达968 mg/g和96%。该树脂具有很强的p H敏感性和高吸附性能。平衡吸附数据基本满足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树脂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反应模型,主要为吸热化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