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稀土在我国化肥催化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添加稀土氧化物的转化催化剂和甲烷化催化剂是我国化肥催化剂的特色。文中概述了稀土在烃类水蒸气转化催化剂、甲烷化催化剂、中变催化剂、宽变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二氧化硫氧化催化剂、氨氧化制硝酸催化剂及甲醇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本发明涉及到催化剂,制造催化剂的过程以及应用此类催化剂的化学工艺。该催化剂优先用于转化醋酸和醋酸乙酯成乙醇。催化剂包括挤出的改性和一种贵金属。制造催化剂的过程包括改进催化剂,挤出催化剂,以及将贵金属浸渍在催化剂上。  相似文献   

3.
程序  张呈平  吕剑 《工业催化》2007,15(11):11-14
综述了卤代烷与烯烃调聚合成卤代烃的催化剂体系,包括铜催化剂、铁催化剂、镍催化剂和复合金属催化剂等无载体型催化剂和负载型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各种LLDPE催化剂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包括铬系催化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和复合催化剂等。  相似文献   

5.
李洁  陈红  赵燕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7,24(6):60-63,73
综述了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钛催化剂合成间同立构聚苯乙烯的研究进展,其中,茂金属催化剂主要包括茂钛催化剂、单茂钛催化剂、茚钛催化剂、双核金属催化剂及负载型催化剂等。今后的研究重点是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钛催化剂,单中心催化剂将对合成间同立构聚苯乙烯的工业化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葡萄糖加氢催化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葡萄糖加氢生产山梨醇用催化剂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各类催化剂的葡萄糖催化加氢性能和使用条件,指出了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提出了催化剂的发展趋势是由Raney镍催化剂向改性多元Raney镍催化剂发展,由多元改性Raney镍催化剂向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发展,由晶态催化剂向非晶态催化剂发展。  相似文献   

7.
钱伯章  朱建芳 《大氮肥》2007,30(1):8-11
综述国外新开发的合成氨催化剂及我国新近研发的合成氨催化剂,包括脱硫催化剂、烃类蒸汽转化催化剂、变换催化剂和氨合成催化剂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王亭亭 《广东化工》2015,42(4):53+63
文章概述了烯烃骨架异构化催化剂,包括卤化物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和分子筛催化剂。与卤化物催化剂和氧化物催化剂相比,分子筛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直链烯烃骨架异构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酯化反应催化剂如浓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虽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价廉易得,但存在副反应多、对设备腐蚀严重、能耗大、反应废液处理复杂等缺点。因此,寻找可代替传统催化剂的新型酯化催化剂势在必行。介绍了近年来酯化反应中催化剂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相转移催化剂、室温离子液体催化剂、无机盐催化剂、树脂类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杂多酸催化剂、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等不同催化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比较了各类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提出了酯化反应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开发高效环保型绿色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催化剂研究是糖醇氢解体系的核心。综述糖醇催化氢解的催化剂研究进展,介绍贵金属催化剂、镍系催化剂、铜系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以及其他催化剂在糖醇氢解反应中的应用,分析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并对催化体系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吴思操 《化肥工业》2007,34(4):33-37
对影响低含硫高温变换催化剂的放硫速度问题,从催化剂制造、放硫过程的动力学、影响高温变换催化剂放硫的工业因素(还原及放硫温度、空速、汽气比、压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催化剂本体硫含量应尽可能降低,催化剂使用企业应充分保证还原和放硫温度、放硫空速、汽气比、适当降低还原及放硫过程系统压力,以保证还原质量,缩短放硫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LS-981多功能硫磺回收催化剂在1 kt/a硫磺回收装置上工业应用试验取得的试验结果,使用LS-981多功能硫磺回收催化剂,同原来的催化剂相比,有机硫水解率提高10%以上,装置总硫转化率提高1%以上。  相似文献   

13.
张新堂 《工业催化》2018,26(4):31-34
对硫化态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和采用特殊钝化技术制备的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在大气中的变化进行研究。考察了与空气接触时间和温度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模拟工业装填条件下床层温升。结果表明,硫化态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必须进行氮气条件下包装、运输和装填,而采用特殊钝化技术制备的预硫化耐硫变换催化剂无需氮气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李秉毅 《工业催化》2016,24(1):30-33
采用高效的硫回收技术对于今后面临的日益严格的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介绍硫回收催化剂的类型、引起催化剂中毒或失活的因素、采取的措施、催化剂活性组分、助催化剂以及物理结构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详细论述硫回收催化剂衍生、克劳斯硫回收催化剂和有机硫水解催化剂等技术进展。根据不同硫回收工艺要求,可以选择合理的催化剂组合搭配,推荐几种硫回收催化剂的组合搭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有机预硫化剂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质硫和FCC馏分油为原料合成有机硫化剂。选定了较好的催化剂,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硫含量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为:n(硫)/n(双键)为2.0;反应时间为2.5 h;反应温度为170℃;催化剂用量为馏分油质量的0.05;在此条件下,可获得硫含量高、分解温度范围宽、黏度低的有机硫化剂。  相似文献   

16.
催化裂化过程(FCC)中使用催化剂脱硫对生产清洁燃料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文献调研,阐述了噻吩类硫化物在FCC催化剂上的裂化依赖于B酸和L酸的协同作用原理,指出以L酸碱对化合物修饰FCC催化剂可改善其表面的弱L酸分布,增强催化剂对噻吩类硫化物的选择性吸附能力,提高FCC催化剂脱除噻吩类硫化物性能。氧化钒作为典型的L酸碱对化合物,利用其修饰FCC催化剂可改善裂化催化剂的脱硫活性。鉴于氧化钒对FCC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分子筛存在一定的破坏作用,FCC催化剂的载体是较适宜的修饰位置。低价态钒较高价态钒对噻吩有着更强的化学吸附能力,因而采用还原预处理后的催化剂可得到较好的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节约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硫化费用、缩短一氧化碳变换工段开车时间,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外购氢气和硫化剂——二硫化碳对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进行硫化,达到了目的,节约了耐硫变换催化剂硫化费用,缩短了一氧化碳变换工段开车时间,为类似装置耐硫变换催化剂升温硫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胶法制备FP-DS硫转移剂,考察了固溶体尖晶石的结构、焙烧温度、水热老化和过渡金属的引入对硫转移剂的影响,以及降低磨损指数的各种方法。结果表明,FP-DS硫转移剂能有效降低再生烟气中SO2含量,对SO2的吸附率在60%以上,解吸效果接近100%,磨损指数在3.5%·h-1以下。该助剂的使用对催化裂化产品的分布和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军 《河北化工》2012,35(4):41-43,49
叙述了硫磺回收配套催化剂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各类催化剂的性质和使用范围,比较了国内外硫磺回收配套催化剂活性,并总结了国产硫磺回收催化剂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A commercial NOx-storage catalyst (NSC) has been subjected to different aging procedures on the engine bench simulating 100,000 km mileage. The aging consisted of cyclical sulfur exposure, subsequent sulfur removal and testing of the catalytic activity. More aggressive desulfation procedures result in more efficient sulfur removal and consequently good high temperature NOx-conversion. However, low temperature NOx-performance is lower than for agings employing more moderate desulfation conditions.

Sulfur post mortem analyses reveal a slight decrease of residual sulfur concentration over the length of all catalysts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aging. BET and CO-chemisorption data are in line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from catalyst inlet to outlet during the desulfation. The conversion of BaCO3 to BaSO4 during the sulfur poisoning was followed by IR, TPD and TPR.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at the end of the agings all residual sulfur is mainly located at barium sites as opposed to other oxide components like e.g. alumina or ceria. TPR data suggest that prolonged rich purges of the sulfated catalyst lead to an efficient decomposition of sulfates however some sulfur is being trapped in the form of BaS which seems difficult to remove under constant rich conditions.

XPS data suggest that the bulk sulfur amounts in the catalyst may be decoupled from the actual concentration at the catalyst surface. In that sense, the residual sulfur concentration might be limited in some cases as a criterion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a NSC. More reducing desulfation conditions cause the residual sulfur to be present in the form of more reduced sulfur species (sulfites, sulfides) on the cataly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