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一种基于DotNet委托机制的新型连接构件的实现方法.通过对当前连接构件实现方法的介绍、对连接构件模型的描述,以及对连接构件作用过程模型图的分析,从事件处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一种新型的连接构件的实现方法.利用时下新兴的DotNet委托机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动态连接构件.该实现方法,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中真正构建出软件IC(Integrated software Circuit)系统,实现了对功能构件即插即用的动态更换功能.  相似文献   

2.
连接器对软件的适应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正在研发的适应性软件开发平台-smartFramework提出一种动态适应性连接器模型.针对该模型设计实现存在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基于实例化方法和反射技术,并融合所提出的动态设定通信缓冲区方法和使用主题描述与匹配数据方法,给出支持不同构件间连接机制、构件间动态连接机制、传输和匹配异类数据机制,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设计实现了该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的示例开发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解决方案可行有效,为适应性软件支撑工具开发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3.
适应性构件应具备灵活应对功能需求变化的能力.为使构件支持这一特性,本文研究设计给出构件行为动态重构功能模型及其交互逻辑模型,并基于动态代理机制实现该模型,通过重构构件的行为实现构件执行功能的转换,从而使构件可灵活适应功能需求的变化.最后的实例开发实验证实了这种设计实现方式的可行性以及行为重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动态配置是指在软件系统运行时动态地改变系统的配置项。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配置项涉及系统的构件组成、构件间的连接关系和构件的物理分布。根据支持软件系统动态配置的反射体系结构,建立了动态配置模型,分析了动态配置模型的构成要素,定义了动态配置模型的元数据,以保障运行时系统一致性为基础,构造了动态配置模型的元协议。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所提出的动态配置机制在水利信息系统软件功能动态配置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基于反射的系统动态配置模型及其实现机制,能在水利信息系统中有效应用,为解决水利信息系统的资源动态配置、支持动态需求等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动态重构技术使得软件系统自身进行演进的同时,仍然能够提供服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装配元信息的动态重构操作的表示方法。该表示方法以Jeff提出的动态重构系统设定为基础,采用集合来表达构件应用中的构件、连接子和节点,为动态重构规划的生成以及等价性验证等提供了量化方法,并在基于CORBA构件模型的StaCCM分布构件平台中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行业日益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实现快速、高效地构建信息系统,从构件模型与构件装配两个方面探讨基于构件技术的信息系统开发。对传统的构件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构件——动态可配置构件,该类构件可显示化描述所处环境,并通过内置动态配置逻辑,实现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动态配置;给出一种新的构件装配模型,并详细描述了构件的装配流程。  相似文献   

7.
ABC-S2C:一种面向贯穿特性的构件化软件关注点分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梅宏  曹东刚 《计算机学报》2005,28(12):2036-2044
描述了一种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中系统化支持面向贯穿特性的关注点分离技术.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强调通过组装可复用构件支持软件复用,在目标应用有多个关注点、存在贯穿特性的情况下,如何在构件组装时模块化封装各关注点的实现逻辑并将其组织成有机整体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以基于构件、面向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ABC为基础,提出通过构件运行支撑平台的支持,在运行时刻动态组织各贯穿特性的方法ABC-S2C.其机制是首先引入面向Aspect的软件开发中的概念Advice,用Advice对贯穿特性进行建模和模块化封装;其次是将连接子结构化和实体化,通过连接子将各Aspect和构件代码关联在一起,由连接子在运行时刻截获对构件的服务请求,按照配置动态调用各贯穿特性的处理逻辑Advice.这样的一套以连接子为核心的动态机制支持对黑盒构件的复用,在构件化软件生命周期主要阶段提供了对“贯穿特性”的系统化的模块化支持技术及机制.  相似文献   

8.
AOP作为一个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模型,是对OOP的补充和完善。如何把AOP和现有的构件技术结合起来成为问题的关键。Elastos是基于构件的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种基于二进制的AOP的实现,能够灵活地实现基于构件级别的代码的动态插入、拦截,从而提供构件的动态组合以及实现各种功能。介绍了在Elastos上利用CAR构件技术实现AOP编程模型的方法。相比于其它的静态聚合,基于CAR构件系统的AOP模型具有随时聚合、随时拆卸的特点,是真正的面向方面的编程模型。  相似文献   

9.
一种实现可动态连接构件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面向对象技术开发具有动态连接特性的构件的方法。在简要介绍了可动态连接构件IP及其构件模型后,详细给出了IP构件的实现方法。在本文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实现构件PadMVC结构和基本操作的基类BasePad,给出了由Base Pad派生构件Pad的方法,最后还阐述了基类BasePad与构件Pad之间的消息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10.
AOP作为一个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模型,是对OOP的补充和完善.如何把AOP和现有的构件技术结合起来成为问题的关键.Elastos是基于构件的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种基于二进制的AOP的实现,能够灵活地实现基于构件级别的代码的动态插入、拦截,从而提供构件的动态组合以及实现各种功能.介绍了在Elastos上利用CAR构件技术实现AOP编程模型的方法.相比于其它的静态聚合,基于CAR构件系统的AOP模型具有随时聚合、随时拆卸的特点,是真正的面向方面的编程模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分布式构件技术成为分布式计算领域的热点,CCM就是主流的分布式构件技术之一。分析了CORBA构件模型(CCM)的特点:即通过端口定义构件对外提供的功能、通过端口定义构件所需要的外部功能,构件通过端口进行组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中充分应用了CCM及其端口组装方法,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软件构件的即插即用功能,使SCM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和平台无关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组件开发辅助虚拟实验室的设计模型和实现方案。该系统采用Java语言实现,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综合运用Applet数字签名、RMI机制、XML解析、JavaBean和反射等技术,依次重点实现组件配置提交、组件接口检查、组件功能检查。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用户能够直观深入地参与组件类的详细分析和具体配置,查看设备组件的运行评定结果。对用户学习和掌握JavaBean组件的结构和实现大有帮助,弥补现有平台用户无法设计组件和测评组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组件的车间管理信息系统模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成为当前软件开发的一个新的重要方法,但是如何合理地划分组件的粒度,使组件的重用性与可维护性达到最佳平衡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文章研究了车间管理信息系统的组件技术,建立了车间管理信息系统的组件模型,提出了内核组件、支撑组件、外壳组件、虚拟数据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利用.NET技术建立三层系统体系结构,实现了一种通用考试系统的设计.描述了系统的功能和总体结构,研究了考试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液压管件作为某型自行火炮液压系统的一类重要元件,其机械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液压系统的工作寿命.采用建模和仿真技术研究其应力分布,提出依据广义胡克定律建立液压管件在高强度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模型的方法,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结合仿真结果对液压管件径向及切向应力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对于液压管件的疲劳分析以及力学性能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COM组件属性、方法的自动提取和调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COM组件进行程序设计的,通常情况下,构件制作完成后,在操作系统中登录,然后利用在资源工厂(Workshop)中注册,或在工具条上注册,开发人员就可应用该组件进行编程,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最终用户需要查找操作系统中的组件资源,根据组件提供的外部接口以及外部接口的属性和方法对组件进行选择,并在动态创建后进行调度,这就涉及到组件属性、方法的自动提取和调度。这里就是通过对组件机制和标准接口来探讨组件,  相似文献   

17.
面向网构软件的构件自适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软件agent技术,从构件角度出发,通过对传统构件进行包装,加入行为规则驱动和行为推导两大机制,提出了一种能够在运行时实时适应用户需求变化和运行环境变化的自适应构件。在自适应构件的运行和支撑方面,实现了一个可动态定制自适应构件行为规则的工具,改进了现有的构件支撑平台使得能满足自适应构件的运行需求;最后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了自适应构件的设计、实现、运行和演化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初步实践表明,上述机制和整套框架为开发具有自适应性的网构软件提供了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8.
报表作为信息组织和分析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呈现形式,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方便、快捷、准确地生成各种统计报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Net平台下的报表应用进行研究,让读者对水晶报表的应用有个全面认识,并能够进行水晶报表的设计与开发。  相似文献   

19.
Networked computers are finding their way into a broader range of environments, from corporate offices to schools, homes, and shirt pockets. This new computing model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software components that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across the underlying networked infrastructure. A distributed software component can be plugged into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that may not have existed when it was created. The intention is that many developers will reuse distributed software components to build new systems. An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usually is used to describe a distributed software component's interface. However, a notable limitation of current IDLs is that they generally only describe the names and type signatures of the component's attributes and operations. Current IDLs don't formally specify the behavior of the software component's operations. To help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s have developed Biscotti (behavioral specification of distributed software component interfaces), a Java extension that enhances Java remote method invocation interfaces with Eiffel-style preconditions, postconditions, and invariant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nd validates a method for adaptive texture recognition in image sequences under dynamic perceptual conditions and, consequently, under changing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approach builds a closed-loop interaction between texture recognition and model modification systems. Texture recognition applies a modified radial-basis function (RBF) classifier to a current image of a sequence. The feedback reinforcement generation mechanism evaluates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when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images and activates classifier modification, if needed. Classifier modification selects a strategy and employs four behaviors in adapting the classifier's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These behaviors include accommodation, translation, generation, and extinction applied to selected classifier components. Accommodation modifies the component's boundary/spread. Translation shifts a given component over the feature space. Generation creates a new component of the RBF classifier. Extinction eliminates components that are no longer in use. The evolved RBF model is verified in order to confirm applied model modifications.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indoor and outdoor image sequences. The approach is validated an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nonadaptive methods for texture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