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计算平台是云计算相关技术的集大成者,是云计算应用的具体落实和典型实践,云计算平台加强了业务的快速响应能力,进一步推进了业务职能的提升。目前,国内外已经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建立了传统计算系统的评测体系,而云计算平台的评测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本文从云计算的特点出发,提出云计算平台的通用评测体系,为企业对云计算平台的选型、验收、运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联网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电信企业的业务连续性和可靠性。本文跟踪了国内外信息系统安全评测标准的研究进展和特点,提出了联网系统通用能力技术要求和全面评测规范相结合的解决方案,有效提高联网系统安全评测的全面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3.
对于系统芯片设计,IP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对口进行质量评估,首先要有一套相应的评测标准、评估方法学和评测流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第三方评测机构的IP核评测流程.从口核工业界标准,口核静态性能方面研究了口性能测试技术、相关算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4.
针对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大规模商用,现有终端评测体系无法满足海量、多种类、多形态的物联网终端评测新需求的问题,开展面向物联网终端的评测体系发展研究,从基础性、应用性、安全性3个维度并结合测试手段的发展趋势,提出物联网终端评测体系方法,以促进物联网终端质量提升,保障终端和网络良好的互通性,提升端到端业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马娟  陈岚  冯燕  赵新超 《微电子学》2014,(4):555-558
采用IP核进行SoC设计是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然而,IP核的质量参差不齐,如何选用高质量IP核成为困扰SoC用户的难题。针对IP核可重用的特点及其在SoC集成应用中的难点,提出了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IP核质量评测方法。重点描述了主观质量评测方法的实现和客观质量评测方法的策略,实现了主观质量评测平台,并完成一款数模转换IP核的质量评测。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数据挖掘应用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应用到数据挖掘应用平台的设计中,提出了3层4模式的云计算服务层次体系,并将此体系应用到数据挖掘平台的构建中,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数据挖掘应用平台框架,详述了平台各子系统的功能,阐述了该平台的特色.此平台集成了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可以为从事数据挖掘应用和研究的企业或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袁敏  何晶 《现代电视技术》2011,(11):42-44,134
本文首先介绍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意义和体系,然后简要分析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技术体制,探究了基于云计算的集成播控平台技术需求,提出了集成播控平台中的云体系结构和主要云服务,并结合云计算对新媒体领域应用新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终端整体性能评测关注端到端的用户体验,涵盖了从软硬件环境、应用服务及承载网络等多个紧密联系的主要环节。另一方面,以往的评测标准缺乏量化依据和可度量、可比较、可拆解的指标体系,标准化程度较低。因此本文立足于客观评测方法论,主要研究新一代Web技术的移动智能终端整机用户体验的评测体系,同时给出了评测体系中各指标相应的分解说明和主要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对计算应用的需求也迫在眉睫。而云计算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则是挑战。从初步兴起到现在已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框架体系,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当中,始终吸引着相关业界关注的目光。本文简述了目前企业云平台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云计算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本文中选择VMware云计算平台作为其基础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集成了数据存储、集成和外部数据共享功能。经过论证和试运行后发现可以为公司节省大量的投资支出和系统维护费用,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处理业务数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软件易用性的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已发布的国内外易用性标准的情况。详细介绍了我国正在制定的《系统与软件易用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目的在于建立一套包括评测指标、评测方法及度量方法的软件易用性质量评测体系,且适用于各种软件系统,而非某一特定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1.
李玉婵 《移动信息》2024,46(3):130-132
云计算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底座,是我国强化自主基础软硬件底层支撑能力的重点发展领域。文中通过梳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行业的整体趋势;通过剖析自研云计算平台的关键技术特点,分析了一云多芯、虚拟化技术架构、全栈自主、弹性调度、多云并存等特点;指明了行业测评中对云计算平台安全性的测评要点,点出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数据保护、虚拟机隔离、网络安全等关注点;并对云计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云计算数据服务的基础上,对云计算中XML数据的完整性和完备性以及挑战-响应安全协议作了简要介绍,针对云平台中的安全的XML查询,提出了利用挑战-响应协议在云计算平台中实现安全的XML数据查询,在云计算平台中建立安全的XML数据查询系统架构,并分析安全的XML数据查询过程,实现安全的XML数据查询,保证查询返回结果的完整性和完备性。  相似文献   

13.
毛矛 《电声技术》2017,41(3):54-56
当前云计算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念的优越性可以提供强大计算能力和庞大的存储能力,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成本更低。云计算标准化了计算机的使用与管理过程,中小企业可以将精力更加专注于业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IT资源的使用;大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私有云平台,灵活定制自身的业务,自由使用更加稳定的IT资源。广播系统也在积极的部署私有云平台,强化广播的内容制作、内容发布、和平台运营能力。但是在监控领域,广播的监控系统构架还可以通过灵活利用云计算技术继续加强,以满足广播向新媒体转型的发展需要。不讨论云计算的实现技术,主要探讨云计算在广播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广播监控系统,重点阐述其系统构架和数据分析方法,体现云计算技术在监控领域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环境下的系统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不解决云计算环境下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组织在将业务和数据迁向云的过程中必然会心存顾虑。在介绍云计算、可信平台计算及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将云计算可信平台技术、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和主动防御技术结合在一起,并具备自愈能力的云计算安全生态模型,并对模型中各个模块和功能做了系统的阐述,为云计算平台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完善,云计算已成为IT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本地测试相比,基于云平台下的应用软件的测试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新型的测试方案。本文将商飞大客机工业项目管理系统SuperEPlP作为一个切入点,探索一种在云计算平台下运行的、相关工业软件的测试策略和方法,为云计算测试标准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电信运营商如何开展云计算服务进行了研究,指出运营商向云计算演进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变化,分析运营商级云计算面临的挑战和需求,设计运营商级分布式开放云计算的系统架构。并提出典型运营商级云计算中心搭建过程中的软硬件选择、分布式部署方法、运营与服务提供模式。最后总结了运营商级云计算平台建设步骤,提出平台系统架构、用户体验和物联网云计算结合方面的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日益发展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在既要满足服务的多样性,又要满足服务安全性的双重使命下,如何构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时代开放安全的云服务,文中提出了一种开放的安全服务体系。同时,基于开发安全服务体系的各种技术特征,设计并构建了一个云服务平台架构,可以提供能力开放应用云、企业安全私有应用云和认证鉴权公共应用云。  相似文献   

18.
国内云计算平台以系统内部认证和授权作为主要的鉴权方式。在研究国外开源的云平台项目的鉴权方式基础上,分析了云计算平台的认证管理和授权服务过程,实现了鉴权模块的集成,云计算平台在调用服务时通过鉴权模块的统一认证和授权,可以达到权限和资源的有效管理。试验结果表明,此模块的集成可以应用到云计算平台中。  相似文献   

19.
杨锋 《电子设计工程》2011,19(22):104-107
针对云计算平台的分布式、虚拟化等特点,从深度包检测技术的算法原理和实现框架两方面入手,研究如何将深度包检测技术引入云计算平台,提出深度包检测系统在云计算环境中的系统框架;其根据云后台硬件资源的异构性来智能地协调配置,并协作均衡处理和防御重复攻击,提高了整体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云计算框架比传统框架的深度包检测系统有效性和在时间、空间上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20.
陈杨  朱卫国 《通信技术》2014,(3):290-295
对新时期后勤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进行了分析,后勤信息系统建设正面临着面向服务的高级后勤信息能力需求、面向大数据的海量多模式数据实时共享需求和面向能力重组的灵活敏捷平台支撑需求。介绍了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和技术优势,搭建了包含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层、云计算平台服务层和云计算软件服务层等三层标准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后勤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并分析了其四种常见的部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