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冶金矿山充填采矿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主流仍然是以脱泥尾砂作充填料的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为主,但在传统的低浓度细砂胶结充填和低标号粗骨料混凝土充填以及高浓度细砂胶结充填的基础上,以开发利用全尾砂为主体的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碎石全尾砂膏体泵送充填、高水基全尾砂速凝固化胶结充填以及块石胶结充填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充填工艺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生态矿山建设和减少地下矿山安全生产事故,中国政府倡导推广充填采矿技术,促进充填采矿从传统有色金属矿山,逐步推广应用到铁矿、煤矿、磷矿等矿山,有效推动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膏体充填、废石胶结充填、新型充填装备与胶结材料等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大流量、低成本充填工艺与装备,以及基于绿色开采的矿山充填将是中国充填采矿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属矿山充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冬青 《采矿技术》2001,1(2):16-19,52
简要地叙述了十多年来我国在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全尾砂膏体泵送充填、块石胶结充填、充填材料的开发、充填工艺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矿山应用情况,并就我国充填采矿技术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已在不少矿山推广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全尾砂高浓度、全尾砂膏体泵送、全尾砂高水速凝固化胶结充填工艺在凡口铅锌矿、金川镍矿、招远金矿的试验及应用情况。以及采用低廉材料替代水泥水胶凝剂,降低充填成本的情况。并对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的选择与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已在不少矿山 推广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全尾砂高浓度、全尾宫体泵、全尾砂高水速凝固化胶结充填工艺凡口铅锌矿,抛远金矿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充填骨料是充填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填骨料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充填采矿成本和采矿经济效益。戈壁砂和全尾砂在金川充填采矿中的应用,是降低金川充填采矿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金川矿山充填系统和工艺参数,采用高浓度料浆和1∶4高灰砂比,开展了戈壁砂、全尾砂和棒磨砂的混合料配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作为充填骨料戈壁砂与棒磨砂不存在本质上差异,可以替代棒磨砂用于金川矿山充填法采矿。全尾砂与棒磨砂混合充填骨料的胶结充填体强度试验发现,当全尾砂掺量控制在30%以内,3 d充填体强度高于纯棒磨砂充填骨料,同时7 d和28 d充填体强度达到金川矿山充填体设计强度。该研究成果应用于金川矿山充填采矿生产,为戈壁砂和全尾砂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胶结充填工艺技术在铜绿山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山铜铁矿原采用单一的尾砂胶结充填工艺,但由于充填料不足,水泥消耗量高,局部采场充填倍线大以及充填体的沉降、脱水、接顶等问题,已满足不了保护古矿遗址及矿山日益增产的要求.因此,结合矿山实际,研究和发展了高浓度全尾砂水淬渣膏体泵送胶结充填等多种新工艺,达到了保护古矿遗址和提高采矿强度、简化工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铜矿尾矿库容不足、采矿损失贫化大、充填倍线过长等难题,结合矿山的生产现状和实际,进行了全尾砂充填材料试验,得出XT9020型阳离子絮凝剂最优,其添加量为10 g/t,最佳全尾砂浆浓度为17.64%,当给料浓度为0.61 t/(m~2·h)时,底流浓度可达到53.04%,溢流水含量为52.8 ppm,满足排放要求。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分析,优选采用高浓度尾砂一级加压输送3200m建站充填料浆泵送胶结充填方案;尾砂输送方案采用高浓度一段输送到充填站方案。该尾砂充填工程技术方案解决了困扰矿山尾矿库容不足、采矿损失贫化大等技术问题,对类似的高浓度高扬程矿山尾矿充填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尾砂充填已成为地下采矿主要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全尾充填系统一般采用真空过滤、高速搅拌与高浓度泵送技术,系统投资很大,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鑫汇金矿充填工艺研究中,采用分级充填的方法,将粗尾砂用立式砂仓充填系统制浆,送入井下作一步骤采场的胶结充填;细尾砂则用细尾砂充填系统脱水、浓密,送入井下二步骤的采场充填。该全尾砂分级充填技术,既充分利用了产出的尾砂,又提高了一步骤采场胶结充填体的强度,并具有投资小、工艺简单、充填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解决了中小矿山全尾砂应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全尾砂高浓度(膏体)胶结充填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进充填设备的成功研制促进了充填技术的提高,加速了全尾砂高浓度(膏体)胶结充填的广泛应用。通过分析全尾砂高浓度(膏体)胶结充填特点,简要介绍了我国全尾砂高浓度(膏体)胶结充填研究及胶结充填系统设计,并提出了我国全尾砂高浓度胶结充填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1.
高建科 《金属矿山》2005,(Z1):36-39
金川镍矿处在复杂的矿岩地质条件下,全部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法,尤其是二期工程设计全部采用机械化盘区下向水平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以来,矿山发展实现了从日产1 500t向日产8000t的飞跃,继而又实现了改扩建工程日产9000 t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大规模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大面积不留矿柱连续回采技术、细砂管道自流胶结充填工艺技术,尾砂膏体充填工艺技术以及充填滤水技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有力地推动了金川镍矿以及充填采矿技术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高阶段大直径深孔采矿嗣后一次充填、小中段分段崩落嗣后一次充填、平底浅孔留矿嗣后一次充填和浅孔水平分层上向充填等采矿方法在安庆铜矿的应用,以及采用的分级尾砂胶结充填、分级尾砂水砂充填、废石充填和废石胶结充填等充填方法;阐述了多种采矿方法的应用在矿山经济、生活、安全和环境等多方面带来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提高尾砂充填利用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使用大型无轨设备盘区分层充填采矿要求 ,使用高效分级技术对全尾砂进行脱泥处理 ,提高尾砂的渗透性能和胶结质量 ,全尾砂料浆充填分层下部 ,高浓度脱泥尾砂料浆充填分层上部 ,从而显著提高了尾砂充填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科研、设计和矿山开展了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新工艺的试验研究工作,由于全尾砂充填料的浓度高达80%左右,所以输送工艺和输送设备是全尾砂充填的关键问题。西德PM公司为格隆德铅锌矿研制成功了用于全尾砂充填的高压充填泵?解决了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的输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岩金地下开采充填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岩金地下矿山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干式充填采矿技术与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技术的要点,结合实际阐述了我国岩金地下矿山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我国岩金地下矿山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干式充填采矿技术与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技术的要点,结合实际阐述了我国岩金地下矿山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料胶结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重点论述了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料的胶结机理和料浆浓度确定方法,分析了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料的胶结过程和特点,阐明了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的现实可行性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空区充填工艺在金鼎矿业公司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矿山充填技术的发展,以张马屯铁矿和金牛矿业公司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的成功为例,结合金鼎公司的实际,重点论述了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在该公司的应用和取得的经济效益;结合现代采矿业充填技术的发展,从理论上提出无水泥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和新型胶结充填材料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9.
矿山废石全尾砂充填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砂和冶炼渣,等占我国工业固体废料排放量的85%左右.大量矿山固体废料堆放地表,易造成严重污染,诱发泥石流、尾矿溃坝事故.固体废料充填工艺是解决矿山废尾排放的最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低浓度分级尾砂充填、全尾砂高浓度充填、膏体似膏体充填、块石胶结充填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分析了矿山废石全尾砂充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甘德清  高锋  陈超  刘爱兴  张云鹏 《金属矿山》2014,32(10):138-141
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在地下黑色金属矿山中应用广泛,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料浆管道输送技术是研究该采矿方法的重要内容。以吴庄铁矿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开采为背景,根据该矿山需要达到的充填能力,选择内径为90 mm、113 mm和122 mm的充填管道,采用双精度流体力学软件fluent-2ddp研究高浓度全尾砂料浆在充填管道内的流动状态。根据矿体的赋存状态、矿山生产规模和充填料浆的性质,构建管道输送系统数值模型。设定管道入口和管壁的边界条件,进行料浆输送过程的数值解算,分析解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与90 mm和122 mm管道输送相比,113 mm管道输送料浆的压力损失和流速最合理;料浆在弯管内侧流速骤增,且显著大于外侧;料浆流速在管道断面上近似抛物线分布,最大流速位于管道中心的上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