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煤矿膏体充填开采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煤矿绿色开采的发展要求和村庄压煤开采的迫切性,提出了膏体充填不迁村采煤技术。通过研制专用膏体充填胶结料和选择廉价的充填材料,大幅度降低了膏体充填成本,提出了适合煤矿应用的膏体充填方法,并结合某矿条件介绍了煤矿膏体充填开采的具体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
膏体充填采煤技术是煤矿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充填材料、充填工艺、充填体对覆岩和地表沉陷控制等各方面都充分体现出煤矿绿色开采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不同充填开采技术优劣点比较,结合岱庄煤矿生产实际,重点对膏体充填采煤技术系统进行了介绍,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填材料的选择、配比及不同龄期强度、工作面充填工艺及其充填成本,并对膏体充填采煤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煤》2015,(8)
对膏体充填采煤技术的材料组成、力学性质、主要技术优势作了介绍,分析了膏体充填采煤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对解决传统开采造成地表环境破坏,实现绿色开采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缓解我国"三下"压煤严重并且保护环境,采用泵送矸石膏体充填采煤工艺。通过矸石充填材料配比实验得出了对充填材料的凝结时间、塌落度以及充填强度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粉煤灰合理比例为8%,水玻璃合理比例为2.5‰,水泥合理比例为3%,充填料浆质量浓度为85%。材料各项性能均能达到现场试验要求,提高煤矿的充填效果,保证煤矿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5.
似膏体充填建筑物下采煤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结合某矿目前的开采条件,突破煤矿充填的禁区——胶结充填,从似膏体充填材料的组成和力学特性、充填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以及充填成本等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了似膏体充填建筑物下采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朱村矿是焦作矿区开采时间较长的矿井,煤炭资源已趋于枯竭,目前开采位于建筑物下和承压水上的-5煤层,采用膏体充填采煤技术.为了解决采空区膏体全部充填开采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了膏体条带充填采煤技术.以该矿54002工作面作为试验工作面进行条带充填可行性FLAC3D数值模拟,理论分析该矿条带充填的可行性,在提出的4种条带充填采煤方案中找出最经济合理的开采方案,以减少充填开采成本.  相似文献   

7.
全尾砂碎石膏体充填材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全尾砂碎石膏体充填材料的试验研究.初步确定了全尾砂碎石膏体充填料荣的合理配比和浓度.为碎石在膏体充填技术中应用提供有用的技术参数.也为矿山进一步进行生产试验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代卫 《山西焦煤科技》2015,(4):31-33,44
某矿面临严重的承压水开采问题和建筑物下压煤开采问题。针对该矿下组3层煤受高承压底板水威胁的具体条件,采取以膏体充填为主的综合技术措施,分析了膏体充填的优势,并针对该矿具体条件对材料配置进行了实验,确定了矸石粉煤灰膏体的材料来源,实施采充平行式高档普采膏体充填采煤方法后,预计可多采出煤炭资源3 000多万t,可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25年以上。  相似文献   

9.
基于似膏体充填的建筑物下采煤新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要地介绍了似膏体充填技术的形成;结合煤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筑物下似膏体充填开采新模式;分析了这种新的建筑物下采煤系统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全砂土材料及充填系统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填制备站系统、充填料浆管输系统、综采工作面充填系统、充填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0.
王晓东 《陕西煤炭》2012,31(5):48-50
针对煤炭开采后采空区会造成地质、环境、社会及资源等一系列原生和次生灾害的问题,提出利用充填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处理的采煤方法,就充填材料特性的影响因素,充填开采技术的发展,充填材料决定充填开采工艺与效益,及膏体材料是充填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新型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春东  冯光明 《煤矿开采》2010,15(1):58-61,70
对新型高水速凝材料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将新型高水材料作为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材料,利用水力泵送充填工艺,工艺实施过程中充填袋、锚栓、大型自移式充填支架和充填体位置的确定发挥了关键技术作用。在邯矿集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充填留巷效果,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技术的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充填材料及其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填开采是煤矿保水开采的重要技术,充填材料的强度决定着充填尺寸和充填效果,也决定着充填工艺和充填成本,是充填开采的关键因素。为此,分析了煤矿充填开采充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总结了膏体材料的力学特点和强度性能,分析了充填开采对充填材料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的要求,提出了确定充填材料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代煤矿充填技术发展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充填开采既是"三下"压煤开采的常用技术途径,又是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简述我国充填开采技术的基础上,对现代煤矿充填技术应用进行了新的分类,对泵送高浓度胶结材料充填、巷道迎头抛矸机胶带充填、采空区架后刮板输送机漏矸充填、混凝土膏体材料充填4种充填技术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现行煤矿充填技术的缺陷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固体充填开采能够有效兼顾煤炭开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一种较好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国内获得初步应用,但实测资料较少。介绍邢台煤矿7606工作面长壁综采矸石与粉煤灰充填采煤工艺,并结合观测站实测资料和FLAC3D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固体充填开采在减少地面下沉中的作用,并研究不同充填率和充填体不同弹性模量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通过观测站实测结果分析,固体充填开采在减少地面下沉方面效果明显。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随着充填率由100%逐渐减少,地表下沉最大值则逐渐增加,充填率对地表下沉的影响很大。随着充填体弹性模量从0.24GPa增大到24GPa,地表最大下沉值迅速减小,但当充填体弹性模量增大到4GPa以后,地表移动变形值的变化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15.
高水膨胀材料条带充填开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高水膨胀材料的特性及应用效果。根据王庄煤矿五采区的地质采矿条件,结合关键层理论,提出了条带充填开采方案,并进行了相关参数的设计,确定充填步距和充留宽度。分别设计了面积充满率为52%,62%和73%三种方案,地表移动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方案地表下沉均控制在200mm以内,水平变形控制在1mm/m以内,通过采用高水膨胀材料条带充填能有效控制地表移动和变形,保护地表建(构)筑物。  相似文献   

16.
为在我国西北矿区实现充填材料的本地化,考察了当地广泛存在的风积沙作为充填骨料对充填体性能的影响。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风积沙掺量的增加,充填体强度和结实率变化不明显,充填材料成本逐渐降低;随着辅料掺量的增加,充填体的7 d强度变化不明显,28 d强度和结实率均逐渐提高,充填体密度逐渐降低,充填辅料可以为充填材料提供碱性环境、减少泌水和充填体干缩,从而保证充填体的接顶率;随着料浆浓度的提高,料浆表观黏度和剪切应力均逐渐提高。工业试验显示,在w(水泥)∶w(辅料)∶w(粉煤灰)∶w(风积沙)=1∶1.6∶10∶12,料浆浓度为70%时,充填体工作面14 d内平均强度迅速增长至4.35 MPa,充填体的长期强度稳定在5 MPa以上,近水平煤层条件下充填率达到98.5%,强度发展和后期强度的稳定性都能满足支撑上覆岩层的压力的需要。钙矾石在充填体中呈针状、柱状结晶结构相互交错,形成致密的网络结构,可以促进充填体早期强度迅速提高;大量水化产物在粉煤灰颗粒表面堆积包裹,连同其他絮凝状胶凝将风积沙颗粒等胶结包裹成整体、致密的网络结构,可以使充填体强度保持长期稳定。试验结果对解决充填材料需求与供应不均衡、采煤效益与充填成本不均衡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骏  王瑜 《煤矿开采》2012,(5):43-45
单元式充填支护系统采用条带开采的减沉理念,使用新型充填液压支架,仅需将高水充填材料注入采空区条带范围内,待充填材料凝固后即可控制顶板及上覆岩层活动。实践证明,上述方法采煤效率高,充填成本低,能够有效控制地表变形。  相似文献   

18.
采后充填固体充填材料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物理化学测试方法,检测分析了矸石与粉煤灰充填材料矿物成分、压实度、流变等力学特性,研究了不同配比条件下含水量、密度,影响充填材料压实度及流变特性时间相关特性曲线,得出了最佳压实度和密度的矸石与粉煤灰的混合比例及充填料变形主要在加载初期。  相似文献   

19.
充填液压支架将充填工艺融合于综合机械化高效采煤过程中,与保护环境完美结合。介绍ZZC3800/16/29型充填液压支架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超高水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采空区充填材料,以该材料为基础的采空区开放式充填技术具有充填工艺简单,初期投资低,机械化程度高,充填与开采互不影响等显著优点.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工艺的特点,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不同开采方式下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移动情况,分析了超高水材料控制顶板下沉,抑制地表沉陷的机理.陶一煤矿充填试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