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固含量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祥  晁芬  范晓东 《精细化工》2005,22(8):631-633,640
依据绘制的Span 80/Tween 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如w(丙烯酰胺)=39.2%〕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聚丙烯酰胺)=39.0%,相对分子质量为5.8×106(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和7.6×106(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的透明、稳定的聚丙烯酰胺微乳胶。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所得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单体、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石蜡丙烯酸复合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用种子乳液聚合法,以OP-10作为乳化剂,以K2S2O8 作为引发剂,以丙烯酸 (AA)为单体接枝改性石蜡(PF)乳液,合成了石蜡丙烯酸(PFAA)复合乳液。实验采用单体滴加工艺,以乳液稳定性作为评价指标,选择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实验L9 (34 )筛选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 70~75℃,反应时间 2h,引发剂用量w(K2S2O8 ) =0 16% ~0 20%,单体用量w(AA) =16 5% ~18 0%。红外光谱显示AA单体已引入到共聚物大分子中,扫描电镜揭示PFAA复合乳液的表面性状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以牛磺酸丙烯酰胺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聚牛磺酸丙烯酰胺。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考察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物黏度的影响,确定聚牛磺酸丙烯酰胺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浓度为20%,引发剂用量为0.4%,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50℃。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4.
以醋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丁酯(BA)为共聚单体、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VAE)为种子乳液、聚乙烯醇缩甲醛(PVF)为保护胶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改性聚醋酸乙烯酯(PVAc)胶粘剂。利用ATR、DSC等方法分析改性PVAc胶粘剂的结构特点,研究了单体用量、种子乳液用量、引发剂用量等对PVAc胶粘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体含量30%(丙烯酸丁酯与醋酸乙烯酯质量比1∶4),种子乳液含量为10%,引发剂含量为0.3%~0.5%,双丙酮丙烯酰胺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6%~2%时,制备的秸秆人造板用绿色PVAc乳液胶粘剂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及有机硅单体为主要原料,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预乳化工艺和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自交联改性苯丙乳液。考察了交联单体用量、交联单体配比、有机硅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以及聚合温度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交联单体用量为单体总量的5%,m(DAAM)∶m(N-MA)=3∶2,有机硅加入量为0.5%~1.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用量的0.4%,聚合温度为83~87℃时,所得乳液的综合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使用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以丙烯酰胺(AM)、八甲基四硅环氧烷(D4)为反应单体,制备一种施胶性能优异的有机硅-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胺聚合物造纸施胶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等因素对分子量的影响,对其工艺条件进行探讨,得到较好的聚合条件,反应时间为3 h,单体浓度5%,反应温度为60℃,引发剂量为0.3%。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有机硅-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疏水性好、增强性强,分子量高达2.09×106。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使用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以丙烯酰胺(AM)、八甲基四硅环氧烷(D4)为反应单体,制备一种施胶性能优异的有机硅-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胺聚合物造纸施胶剂,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等因素对分子量的影响,对其工艺条件进行探讨,得到较好的聚合条件,反应时间为3 h,单体浓度5%,反应温度为60℃,引发剂量为0.3%。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有机硅-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疏水性好、增强性强,分子量高达2.09×10~6。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8.
赵建兵  王世兵 《河南化工》2014,31(12):33-36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聚合单体,以亚硫酸氢钠和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聚合得到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考察了聚合单体的质量分数、引发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p H等因素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高相对分子质量的CPAM的较优聚合条件是:聚合单体的质量分数为15%,引发剂0.3%,反应温度80℃,p H值为7,反应时间为3 h,相对分子质量可达5.91×106。  相似文献   

9.
李宇  陈俊耿  杨俊峰  彭晓宏 《精细化工》2012,29(11):1112-1116,1136
以丙烯酰胺(AM)和两性单体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氨基丙磺酸内盐(DMAPS)为聚合单体,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稳定剂,2,2'-偶氮(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V-50)为引发剂,在硫酸铵水溶液中通过分散聚合制备两性聚丙烯酰胺(AmPAM)"水包水"乳液。考察了分散剂用量、无机盐用量、单体质量分数及其摩尔比和引发剂用量等对分散聚合的影响,其最佳反应条件为:硫酸铵质量分数22.3%~27.4%、分散剂用量为0.195~0.248 g/g(monomer)、单体摩尔比n(AM)∶n(DMAPS)=9∶1、单体质量分数为14%、引发剂用量为4.5×10-4g/g(monomer)。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刘宏  向寓华  蒲德兴 《电镀与涂饰》2007,26(8):33-35,38
以水作溶剂,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酸等为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苯丙乳液。研究了聚合乳液的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及引发剂的用量等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获得了最佳合成条件:w(苯乙烯)∶w(丙烯酸酯)∶w(丙烯酸)=23∶20∶1.3,引发剂0.6%~0.8%,乳化剂用量2%~4%,反应温度82°C左右,反应时间2h,保温时间2h。  相似文献   

11.
高强  沈慧芳 《精细化工》2012,29(2):182-186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眯盐酸盐(AIBA)为引发剂,引入亲水性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及功能性单体丙烯酰胺(AM)〔m(DMC)∶m(AM)=1∶1〕来制备用于可再分散乳胶粉的阳离子苯丙乳液。探讨了聚合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种子单体用量、阳离子单体用量等对乳液及可再分散乳胶粉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为:聚合反应温度为(80±2)℃、DMC添加量为2%(以主要聚合单体质量计,下同)、CTAB用量为2%(以单体总质量计,下同)、AIBA用量为0.53%(以单体总质量计,下同)、种子单体用量为10.0%(以单体总质量计,下同)。在该工艺条件下,合成的阳离子苯丙乳液粒径大小和分布适中、性能稳定,由其所制得的可再分散乳胶粉含水率低、平均粒径小、再分散性优良。  相似文献   

12.
苯乙烯/羟甲基丙烯酰胺无皂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苯乙烯为主单体,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功能性单体、K2S2O8为引发剂制备了固含量较高、稳定性较好的苯乙烯/N-羟甲基丙烯酰胺无皂共聚物乳液,探讨了固含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等条件对乳液稳定性和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最佳条件为固含量25%,功能性单体20%,引发剂1.7%,反应温度75℃。  相似文献   

13.
将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与2,2'-偶氮(2-脒基丙烷)二氢氯化物(V-50)组成的复合引发体系用于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聚合,制备了高分子质量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DAC-AM).探讨了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阳离子单体含量、pH、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单体最佳质量分数为35%,引发剂用量为整个体系质量的0.02%,V-50为单体质量的0.005%,最佳pH为5.5~6.5,尿素为单体质量的0.1%,EDTA为单体质量的0.02%,β-二甲胺基丙腈为单体质量的0.03%,反应时间为5~6h.特性黏数η达到13.95 dL/g.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液聚合法,以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了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吸水树脂,探讨了单体配比(mAA/mAM)、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时,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吸水树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丙烯酸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4:1,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分别为聚合单体(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总质量的0.02%和0.4%。  相似文献   

15.
潘珊珊  张玉红  何培新 《粘接》2011,32(2):49-52
在不加入任何传统乳化剂的情况下,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表面活性功能单体(surfmer),作用于乙酸乙烯酯(VAc)与丙烯酸丁酯(BA)的共聚乳化体系中,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P(VAc/BA/AMPS)三元无皂乳液,该乳化体系在聚合以及贮存过程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考查了单体配比、AMPS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单体配比为mVAc:mBA=8:2,AMPS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引发剂过硫酸钾(KPS)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6%,反应温度为80℃。所制得的乳液粒径约为144nm,且单分散性好,固含量在42%以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将利用反向悬浮聚合自制的高交联度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AM)网络微球均匀分散在溶有丙烯酰胺单体的水溶液中,经复合引发体系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引发水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具有复合网络结构的高性能水凝胶聚丙烯酰胺(PAAm)。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微球添加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PAA–AM交联微球复合PAAm水凝胶压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球添加量为0.15%,交联剂用量为0.15%,引发剂用量为0.06%,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8 h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水凝胶具有最高的压缩强度,可达12.716 MPa。  相似文献   

17.
用过硫酸钾(KPS)作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得了淀粉/膨润土接枝衣康酸(IA)和丙烯酰胺(AM)高吸水性树脂(SBPIAAM)。研究了衣康酸与丙烯酰胺用量比、衣康酸中和度、交联剂用量以及引发剂用量等对吸液性能的影响。其最佳反应条件为:丙烯酰胺/衣康酸质量比为9.1∶0.9,衣康酸的中和度为70%,交联剂质量为单体质量的0.05%,作为引发剂的过硫酸钾的质量是单体质量的0.3%,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10 h。  相似文献   

18.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酒石酸改性的马来酸酐(TMA)、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共聚单体,合成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PTAA。以净浆流动度为考查指标,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A为0.01 mol、n(APEG)∶n(AMPS)=2.28、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的用量为单体总量的3%、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3 h时,所合成的减水剂在用量为1.0%时,其净浆流动度可达288 mm。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淀粉和丙烯酰胺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与丙烯酰胺单体的质量比为1∶2,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3h,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的1.25%时,产物接枝效率、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最高,絮凝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20.
以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为单体,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PEG)水溶液为双水相,合成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絮凝剂.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PEG总量、单体总量以及pH值对相对分子质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体总量为4%和温度为65℃情况下,最佳工艺条件:时间60 min,引发剂1.5 mL,pH =7,PEG=9%.最佳工艺条件下,丙烯酰胺转化率为88.5%,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为2.84×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