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军 《煤炭技术》2020,39(4):149-152
为了研究煤岩层低阻异常区含水量,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技术,建立合理观测系统,绘制煤层顶板不同层位视电阻率图,评价煤层顶板岩层富水性。通过统计疏放水钻孔出水位置及出水量,经过回归分析,探讨了典型侏罗系煤层顶板低阻异常区含水量与视电阻率的关系式;分析了基岩与裂隙带发育特征关系。通过研究认为,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技术评价煤层顶板富水性,通过视电阻率数值变化预测岩层含水量,为煤矿防治水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高小伟 《煤矿安全》2013,(2):138-141
针对红柳林煤矿生产和建设中存在的5#煤层顶板水害问题,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对25203工作面顶板基岩层的富水性及隐伏含水构造进行探测,查明了该工作面顶板岩层富水区的分布情况。其结果表明:瞬变电磁法能较好的探测工作面顶板含水层富水层位的的空间位置及富水程度,为回采工作面防治顶板水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工作面顶板岩层含水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顶板水害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保证工作面正常回采,必须在开采前查明顶板岩层含水性。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法在煤矿井下探测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和技术特点,给出全空间条件下磁偶源晚期视电阻率表达式和不同瞬变延时所对应深度表达式,结合工作面顶板岩层含水性探测实践,探讨了资料解释方法和效果。研究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能够有效地确定工作面顶板岩层富水位置和范围,可为矿井水害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金属矿产在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发生破坏,沟通顶板富水区,严重危害安全生产。为预防水害,应用矿井瞬变电磁法透视顶板区域,从而圈定富水区域。通过瞬变电磁法采集数据,经数据反演后,直观展示顶板高阻异常与低阻异常的分布范围。通过分析高阻异常与低阻异常分布,查明并圈定了富水区域11个,其中强富水性区域5个,中等富水性区域2个,弱富水性区域4个。结果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应用于顶板富水区域探测、富水性研究效果良好,准确性较高,能够为水害预警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5.
《煤炭技术》2016,(3):137-139
根据火烧区煤岩层中富水岩性的不同地质特征,采用瞬变电磁法对火烧区煤岩回采工作面顶板进行探测,结合井下的地质资料判断是否出现富水区域。结果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能有效圈定出火烧区下伏煤层工作面顶板富水性的位置和范围,探测结果与钻探验证结果基本吻合,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探测布置及方法,以及在探测采煤工作面顶板富水区中的应用效果及探采对比情况,说明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结合钻探成果可有效评价工作面顶板富水性。  相似文献   

7.
煤矿水害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顶板砂岩、灰岩、泥岩的电阻率差异明显,而富水性对砂岩、灰岩的电阻率影响较大,符合瞬变电磁法探测的地球物理依据,因此可以采用瞬变电磁法对工作面顶板富水情况进行探测。通过对3405工作面顶板砂砾岩富水性探测及验证结果可知,矿井瞬变电磁法是一种便捷有效的井下物探手段,能够为煤矿顶板防治水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根据煤矿工作面采空区富水岩性的不同地质特征,采用瞬变电磁法对山东鲁泰煤业鹿洼煤矿23-03工作面顶板采空区进行探测,并结合井下的地质资料判断是否出现富水区域。结果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能有效的圈定出23-03工作面顶板采空区工作面富水性的位置和范围,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工作面顶板岩层含水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煤层顶底板水害是导致矿井重大突水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在工作面回采前必须对顶底板岩层进行探测,查明其含水异常体的分布情况。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施工方法、技术特点及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并结合某工作面顶板岩层探测实践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探测方法可以准确圈定顶板岩层富水异常区的分布范围,并对其富水程度做出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矿井瞬变电磁法在探测顶板富水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华  张飞 《煤矿安全》2012,43(5):94-97
白家庄煤矿为了掌握36810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情况,防止矿井水害的发生,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对36810工作面顶板进行了富水性探测,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对其探测结果的分析:发现工作面运输巷和轨道巷顶板100 m内有强富水体发育,切眼处顶板基本无异常。  相似文献   

11.
矿井瞬变电磁法是目前井下物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枣泉煤矿130203工作面回风巷顶板水探查中的应用,对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原理和使用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探测数据的处理和解读过程.测试结果表明,枣泉煤矿130203工作面回风巷顶部存在2处低阻异常区,均受到顶板上方粗砂岩层位裂隙水影响.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在矿井水探测方面效果显...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应用大地电磁法对华丰煤矿1409工作面顶板岩层富水性进行探测,采用美国产EH4连续电导率剖面测量系统,针对工矿区强电磁干扰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数据采集参数,对实测剖面进行反演计算,结合钻孔地质资料分析解释了工作面顶板岩层的富水情况,大地电磁法探测成果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得到验证,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并结合某矿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探测实例,证明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工作面顶板富水区位置和范围是非常方便、快捷、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能为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瞬变电磁法(TEM)探测工作面顶板岩层的富水性,圈定影响工作面回采的相对富水区,通过钻孔探放水措施对探测结果进行验证,总结瞬变电磁在相似地质工程条件下的应用规律,以对今后工作面的探测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5.
矿井瞬变电磁法在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牟义  李文  黎灵  陈清通 《煤矿安全》2011,42(1):104-107
在井下全空间条件下,使用加拿大PROTEM瞬变电磁仪,对宁夏某煤矿1121工作面顶板富水性进行了探测,运用三维切片技术,分析解释了工作面顶板富水性的问题,对瞬变电磁法井下全空间应用及井下突水探测具有重大意义,为煤矿防治水提供了最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王东升  吴强  杨百顺 《煤》2023,(3):31-33+62
掘进工作面水害问题是威胁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有效预防煤矿巷道掘进过程中水害事故的发生,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法对掘进工作面前方及顶底板岩层的富水性进行超前探测,通过对探测结果中的低阻异常区进行分析研判,再结合钻探效果验证,提前采取科学有效防治水措施,为掘进工作面安全掘进创造条件。实际应用表明瞬变电磁法结合钻探效果验证在掘进工作面水害分析预测中准确可靠,可有效防范掘进工作面水害事故发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矿井水害是影响福建地区小煤矿安全开采的首要地质灾害。为了查明福建深坑十四号煤矿28号采掘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情况,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对其回风巷、运输巷、切眼及其外侧范围内的含水异常体进行探测。结果表明:该工作面顶板探测范围内存在5个低阻异常区,其中切眼两端的1号、2号异常区为中等富水性;运输巷内的3号相对异常区呈弱富水性;回风巷方向的4号、5号异常区显示为强富水性,而切眼外侧断层附近的2个低阻异常区(6号、7号)也为强富水性,与工程钻探跟踪对比,验证结果吻合。该研究可为福建小煤矿水害综合防治提供一些技术参数,并对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矿井深部岩层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测,论文探讨了接地线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的理论及应用。论文介绍了基于感应涡流场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结合某煤矿深部采区岩层富水性探测,分析了测区地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在视电阻率和深度精细计算处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瞬变电磁法采用接地线源短偏移距装置进行大采深岩层富水性探测中的地质效果和可靠性,实现了采用1000m的短偏移距达到1500m的探测深度。研究表明,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在探测深部采区岩层富水性方面具有探测深度大和地质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矿井涌水量的准确预测一直是煤矿地质工作者的难题,本文以新安煤矿首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裘布依公式计算了涌水量,通过矿井瞬变电磁勘探探测了首采工作面的顶板富水性分区。计算最大涌水量71.3m3/h,正常涌水量31m3/h。实际开采结果是最大涌水量出现在探测结果富水区为70m3/h,正常涌水量基本处在25~30m3/h。认为矿井瞬变电磁勘探和解析法裘布依公式在工作面顶板富水性探测和涌水量计算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煤矿工作面顶底板和掘进工作面前方富水构造情况不清,导致近年来煤矿井下水害频发。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原理、井下探测工艺、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流程,总结出富水异常体解释和划分方法。应用YCS40矿用本安型瞬变电磁观测系统对霍州煤电集团文明煤矿掘进工作面进行了超前探测研究,结果表明矿井瞬变电磁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掘进工作面前方100 m内的富水异常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