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污)水的理化指标及其对发光细菌的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不同废(污)水的SS、pH值、电导率和COD等主要理化指标,对其特性进行了表征,同时应用发光细菌法测定了其生物毒性,并根据水质毒性分级标准对水样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废(污)水的EC50值与COD和电导率不存在相关性;虽然部分废(污)水排放时COD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或二级标准,但对发光细菌仍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因此,只有将废(污)水理化指标与生物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准确评价废(污)水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制定出可靠的废(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以白鲢鱼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几种油田化学剂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研究表明:防膨剂、杀菌剂K、杀菌剂L、清蜡剂、四氟硼酸、酸化缓蚀剂、阻垢剂、阻垢缓蚀剂、缓蚀阻垢剂和破乳剂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0.68、1.6、9.3、25、123、510、620、3240、4570、7410 mg/L。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物质分级标准,防膨剂属于剧毒物质;杀菌剂K、杀菌剂L和清蜡剂属于高毒物质;四氟硼酸、酸化缓蚀剂和阻垢剂属于中毒物质;阻垢缓蚀剂、缓蚀阻垢剂和破乳剂属于低毒物质。这几种油田化学剂的安全浓度为0.068~741 mg/L。此研究可为评价油田化学剂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制定废水排放浓度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Microtox(R)发光细菌法,选择81.9%低毒性样本5min毒性快速测试模式,对黑河原水进行了两年且每月4次的生物毒性监测.结果表明,应用发光细菌法对黑河原水进行生物毒性监测,符合黑河原水水质变化特点,黑河原水的毒性控制限D(%)=-0.49±24.96.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
为评价典型表面活性剂对大型海洋底栖动物的风险,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NP)两种典型表面活化剂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体质量为0.15 g±0.05 g)分别进行单一的急性毒性试验,SDS试验浓度设为0、5.00、6.47、8.38、10.81、14.00 mg/L,NP试验浓度设为0、500、594、708、841、1000μg/L。结果表明:SDS对幼参72、96 h的LC_(50)分别为10.927、9.834 mg/L,而NP对幼参72、96 h的LC_(50)分别为1.12、0.80 mg/L;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幼参的安全浓度(SC)则分别为0.983 mg/L(SDS)和0.08 mg/L(NP);SDS的毒性效应主要体现在刺激幼参排脏吐肠,而NP的毒性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引起体壁严重化皮。研究表明,SDS和NP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刺参幼参均存在较高的毒性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毒性预测和养殖水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3)
为评价典型表面活性剂对大型海洋底栖动物的风险,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NP)两种典型表面活化剂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体质量为0.15 g±0.05 g)分别进行单一的急性毒性试验,SDS试验浓度设为0、5.00、6.47、8.38、10.81、14.00 mg/L,NP试验浓度设为0、500、594、708、841、1000μg/L。结果表明:SDS对幼参72、96 h的LC_(50)分别为10.927、9.834 mg/L,而NP对幼参72、96 h的LC_(50)分别为1.12、0.80 mg/L;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幼参的安全浓度(SC)则分别为0.983 mg/L(SDS)和0.08 mg/L(NP);SDS的毒性效应主要体现在刺激幼参排脏吐肠,而NP的毒性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引起体壁严重化皮。研究表明,SDS和NP两种表面活性剂对刺参幼参均存在较高的毒性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表面活性剂的生物毒性预测和养殖水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污水氯化/脱氯消毒副产物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发光细菌法考察了氯化/脱氯消毒后污水的生物毒性及余氯形态、氨氮浓度和有机物含量等对消毒后污水生物毒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氯化/脱氯消毒后污水的生物毒性显著增强;当余氯呈化合态时污水的生物毒性随投氯量的增大而增强,污水对发光细菌的发光抑制率与投氯量的对数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当余氯呈游离态时,污水的生物毒性随投氯量的变化出现了峰值,继续增大投氯量后生物毒性有所减小;氨氮有削弱消毒后污水生物毒性的倾向,而有机物则有增强消毒后污水生物毒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毕秀梅 《四川建筑》2004,24(5):87-88
介绍了含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的方法,分别对物理化学法、生物法及其联合处理方法在该废水处理中的适用条件及处理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黄浦江水源及净水过程中水质的生物急性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发光细菌法对黄浦江闵行段及闵行二水厂各处理单元出水的生物急性毒性进行了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黄浦江闵行段水体的生物急性毒性与沿途污染物的排放、汇入和水文特征有关,水厂取水口处的毒性最低。在净水过程中,水质的生物急性毒性变化受投加氧化剂和消毒剂的影响较大,投加KMnO4及加氯加氨均可使生物急性毒性升高;当余氯浓度降低后,其毒性会显著降低。絮凝沉淀、砂滤单元可使生物急性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发光细菌法用于给水系统的毒性监测及预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物发光细菌,选择81.9%低毒性样本测试模式,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对宁波供水体系中的7个主要水源、5个水厂出厂水及相应的管网水水样连续进行了2次/月的发光细菌生物毒性监测,并建立了这17个监测点的毒性控制限.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水的耗氧量与其生物毒性呈正相关关系,但河水则不符合此规律;加氯后的原水和出厂水,其生物毒性要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水耗氧量与加氯后水的生物毒性也呈正相关关系;管网水与出厂水的生物毒性基本一致,但需进一步研究其在管网中的变化规律;发光细菌法可用于给水系统的毒性监测及预警.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4)
针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利用高温高压可视化泡沫仪,在不同温度、压力和矿化度条件下对CO2泡沫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聚氧乙烯基)EO聚合度、矿化度、压力和温度对CO2泡沫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驱替试验对CO2泡沫作为驱油剂的封堵和流度控制能力进行测试,并与高温高压泡沫仪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泡沫仪测试的泡沫综合性能指数与泡沫在驱替试验中的阻力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EO聚合度的增大,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增加,所产生CO2泡沫的性能及稳定性提高;泡沫液矿化度增大、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都会导致CO2泡沫性能下降。驱替试验结果揭示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对CO2泡沫的影响,对CO2泡沫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和性能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
介绍了生物法特别是生物滴滤法净化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研究进展,以及疏水性VOCs的生物降解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基于目前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疏水性有机物生物降解,以及化学表面活性剂在VOCs生物降解中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将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生物滴滤法降解疏水性VOCs的可行性及应用潜力,并对今后开展生物表面活性剂提高疏水性VOCs的处理效率及其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检测溶藻、藻毒素降解双效工程菌Y1溶藻产物的生物毒性,采用发光细菌测定急性毒性,利用USEPA推荐模型对水源水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Y1溶藻菌液能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并对发光细菌具有轻微的毒性。当叶绿素a浓度为34.92mg/m~3时,增加投加量会使藻液毒性加强;当叶绿素a浓度大于46.56mg/m~3时,加菌后藻液毒性明显降低。水源水中MC-LR的非致癌风险值为2.89~4.87,通过BAF处理后能减少到1.3,而加Y1菌强化后得到的0.6达到了健康风险评估安全标准。UV254与致突变强度的预测模型表明经过处理的水中有机物无致突变性,说明Y1应用于水源水无生物毒性和致突变风险。  相似文献   

13.
在HNO3-H2O2-HF混合无机酸体系下,通过微波消解方式对油田化学剂样品进行完全消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油田化学剂中Cr、As、Cd、Pb四种元素,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较低,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在1.36%~7.84%,加标回收率在88.5%~99.7%,经验证能够满足油田化学剂环保性能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14.
脱氯对降低消毒污水致生物毒性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亚硫酸钠为脱氯剂,利用发光细菌法考察了脱氯作用对降低由余氯引起的生物毒性的效果。结果表明,经氯化消毒后污水的生物毒性明显增强,这主要是由消毒副产物引起的;投加脱氯剂可减小甚至消除由副产物引起的急性毒性,其最可能原因是脱氯剂与一部分副产物反应而生成了毒性较小甚至没有毒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15.
再生水投入应用前,必须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估,而生物毒性是其中一项主要评估指标。污水处理厂经由一系列处理后,促使再生水生物毒性有所降低,但经过氯酸钠与臭氧等消毒剂处理后会产生毒性副产物,增加水生物的毒性作用。论文从发光细菌、细胞毒性等方面探究再生水水质生物毒性监测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庆油田学一联合站油田采出水经三级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回注指标,但不久水质变浑浊,并伴有大量的红棕色沉淀物生成.取样分析,红棕色沉淀物为氢氧化铁,水中pH值为6.0~6.5,铁含量在50~100 mg/L.文章针对含铁量过高为主的高矿化度油田采出水可能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铁炭微电解法削减老龄垃圾渗滤液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铁炭微电解法进行了削减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毒性的试验,研究了初始pH值、铁炭比、铁炭添加量、反应时间等对有机污染物去除及生物毒性削减效果的影响,并采用耗氧呼吸速率法评估了经铁炭法处理前、后渗滤液的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当pH值为3、铁与炭的质量比为5:1、其添加量分别为5g/100mL和1g/100mL以及反应时间为120 min时,铁炭微电解法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及生物毒性削减率分别达到了54.7%和92.1%.经过铁炭微电解法处理后水样的耗氧呼吸速率常数较原水的提高了279%,可生化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乐毅 《山西建筑》2010,36(36):170-171
本试验采用UV/H2O2光氧化法处理含有较高浓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的洗浴废水,研究了H2O2投加量、pH值、光照时间、紫外灯光强对LAS降解率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6)
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驱技术是近几年针对高含水油田水淹、水窜严重的复杂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深部调驱新技术。利用称量法研究了调驱用预交联凝胶颗粒(PPG)的膨胀性能,分析了PPG的制备条件及外部环境因素对PPG膨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主剂、交联剂质量分数增大以及引发剂质量分数的减小,PPG的膨胀倍数逐渐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离子含量的增大均会降低PPG的膨胀倍数,温度、pH值的增大则使其膨胀倍数增大。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6):171-177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12%;复合体系运移全程距离后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92%、42.8%和31%,损失量都较为显著。复合体系的化学剂主要损失在注入井附近地层中,且这部分损失主要为"无效损耗",对采收率的贡献值有限。化学剂的损失导致复合驱的驱油效果也逐步降低。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实际的有效作用距离仅为前20%距离,因而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对20%井距之后的水驱残余油的进一步启动则是三元复合驱发展的潜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