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酱油的特征及其酿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日本酱油按酿造方法分为本酿造酱油、新式酿造酱油和酶处理液--氨基酸液混合式酱油3类,按原料及成品特征又可分为浓口酱油、淡口酱油、溜酱油、甘露酱油、白酱油和其它酱油等,并介绍了各自的特征.着重介绍了本酿造浓口酱油的生产工艺,主要为原料精选、浸泡、蒸煮、混合制曲、入池发酵、压榨和灭菌等工序;新式酿造酱油是脱脂大豆酸解成氨基酸液,用碳酸钠中和,加入生酱油或本酿造醪经发酵、熟成、压榨、除糟和灭菌等工序制作而成的.简述了酱油的质量检验与保质期。  相似文献   

2.
改进酱油酿造工艺提高风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酱油风味,该文介绍了几种提高酱油风味的方法:应用膨化技术、在酱油酿造中应用酶制剂、液体曲酿造酱油、采用多茵种酿制酱油、延长发酵时间、晒露酱醅浸出液和应用固定化酶或微生物。  相似文献   

3.
1 酱油种类与特征酱油是日本传统调味料,现在已作为世界性调味料向近百个国家出口,特别是向美国出口多.酱油种类由日本农林规格(JAS)按酿造方法定义分三类:本酿造酱油、新式酿造酱油、酶处理液·氨基酸混合方式酱油.酱油中含食盐、糖类、乙醇、氨基酸等调味料及保存剂等.  相似文献   

4.
日本酱油种类与特性 酱油是日本传统调味料,现已作为世界性调味料向近百个国家出口,特别是向美国出口多。酱油种类由日本农林省规格(JAS)按酿造方法分三类:本酿造酱油、新式酿造酱油、酶处理液-氨基酸混合式酱油。酱油中含食盐、糖类、乙醇,氨基酸等调味料及防腐剂等。  相似文献   

5.
酿造酱油,微生物菌种很重要,菌种的优劣,直接影响生产效果,选育优良菌种,是酿造酱油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前提。酿造酱油是由霉菌、酵母菌、细菌等微生物所分泌的各种酶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将原料中的各种成份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而构成的。因此,要使酿造酱油  相似文献   

6.
我国酱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酱油酿造过程是多菌共生、多酶共酵,形成酱油特有的色、香、味、体的过程。文章对酱油酿造过程的制曲、后酵工艺及酱油中的风味物质和风味形成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蛋白酶是酱油酿造中最重要的酶,对酱油产品品质和生产成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中分别从酱油酿造中蛋白酶的分类特性、高蛋白酶活力菌株的选育、影响蛋白酶活的因素几个方面对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对酱油酿造中纯化出的蛋白酶、菌株选育的方法、酿造各阶段影响蛋白酶活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酱油酿造中蛋白酶系的研究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酱油是日本传统调味料,日本农林规格(JAS)按酿造方式分正宗酿造方式、新式酿造方式、酶处理氨基酸混合方式三类。  相似文献   

9.
马石坤 《中国酿造》1990,(2):31-32,35
一、前言 酱油的酿造过程,是通过曲菌所产生的酶进行的蛋白质水解、淀粉水解以及酶的合成作用等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 制曲工序则是培养微生物以获得更多的酶的工序,所以提高成曲质量是酱油酿造的关键。没有良好的曲子,就不会酿造出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0.
酿造酱油专用酶制剂研制及其应用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添加酱油专用酶制剂,补充和强化酶系,以促进淀粉和蛋白质的分解,从而提高风味和产品得率。  相似文献   

11.
酱油作为一种传统餐桌饮食的调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酱油酿造过程中,多种微生物群落及其酶系相互作用,独特的发酵工艺使酱油色、香、味俱全。文章对酿造酱油微生物多样性及风味物质形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酿造酱油菌株的选择、筛选和酱油风味的改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酿造酱油专用酶制剂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添加酱油专用酶制剂,补充和强化酶系,以促进淀粉和蛋白质的分解率,从而提高风味和产品得率。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酶制剂提高酱油的生产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绍兴地区酱油生产多数采用传统工艺,其代表产品为母子酱油。此类酱油香气足,口味好,体态浓,因受传统工艺限制,产量不大。近年来,酱油作为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呈持续增长,因此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获得较大发展。由于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应用单一菌种,制曲时间短,酶系不足,发酵不够完善,使酱油产品风味较差,原料利用率较低。为了提高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水平,提高酿造酱油全氮利用率,改进酱油风味,在酿造酱油生产中应用了“酿造酱油专用酶制剂”,取得较好的效果。1原辅料及生产试验方法1.1主要原料酿造酱油专用酶制剂:上海…  相似文献   

14.
日本酱油最初的酿造工艺是从古代中国传入,在日本发展出很多独特的工艺,酿造出最常见的浓味酱油、淡味酱油、溜酱油、二次酿造酱油和白酱油5种日本式酱油.在酿造过程中的制曲、装料、发酵管理、压榨、沉淀等工艺过程跟国内的多数酱油酿造工艺相似.因原料和工艺的差别,酿造出如二次酿造酱油及白酱油等独特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酶制剂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酱油酿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酶。淀粉酶是时酿造酱油生产中淀粉质原料进行作用,形成酱油中还原糖,糊精等成分,增强酱油固型物以及提供酒精发酵、有机酸发酵的原料成分。蛋白酶是将大豆蛋白质水解成低分子蛋白胨、朊、多肽及氨基酸,使酱油含有多肽和氨基酸,成为营养丰富含有鲜味的调味品。纤维素酶是水解纤维素使之变成葡萄糖,同时纤维素酶具有对植物细胞壁的溶解破坏作用,使植物细胞中内含物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添加这几种酶,明显提高了原料利用率,改善了酱油风味。酶制剂应用技术在酿造酱油生产中将得到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酱油酿造过程中米曲霉酶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0前言 酱油酿造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微生物作为动力,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大多数酿造酱油的生产厂家采用米曲霉作为动力微生物,主要是因为米曲霉产生的酶系十分丰富.米曲霉的酶系包括蛋白酶、肽酶、谷氨酰氨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转化酶、纤维素酶及麦芽糖酶等.各种酶系对酱油风味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生产中米曲霉酶系各种影响因素的控制将对酱油的品质、风味和产量都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影响米曲霉酶系形成、作用的因素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日本酱油的生产主要有三种方式,即本酿造方式、新式酿造方式和氨基酸液混和方式。本酿造酱油,是按照传统工艺把作为原料的大豆、小麦经过处理并借助于曲菌和酵母等微生物的作用酿造出来的酱油。由于发酵时间较长,原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得到充分分解,发酵出来的酱油具有一种浓郁的酱香味,是目前日本产量最多的酱油。新式酿造着油,是把酱国(大曲经过拌人盐不进入发酵缸的固液混合物)或者生酱油(从着醒中压榨出来的液体)同氨基酸混合后进行发酵,熟成后得到的酱油。同本酿造酱油相比,新式酿造酱油发酵时间相对较短,因而成本较低,价…  相似文献   

18.
酱油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调味品,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酿造实践中,根据当地气候、原料、饮食习惯等创造出多种工艺不同、风味各异的酱油品种,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酱油在酿造过程中,原料中蛋白质、淀粉等物质在多种微生物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氨基酸、糖、醇、酮、醛、酸、酯、缩醛和萜烯类等300多种物质,它们给酱油以鲜美的口味,醇香扑鼻的香气,美丽夺目的颜色和浓厚粘稠的体态,形成了酿造酱油独特的色、香、味、体。酿造酱油不仅有炫丽的外观,能使菜肴增鲜、增香和调色,还有抑菌、降压、抗氧化和抗癌等功效,起…  相似文献   

19.
鲜味是反映酿造酱油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谷氨酰胺酶可以催化谷氨酰胺生成谷氨酸和γ-谷氨酰肽,从而提高酱油的鲜味。文章研究了在10 t规模酱油发酵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酶对酱油中谷氨酸、谷氨酰胺、γ-谷氨酰肽、氨基酸态氮和全氮等指标的影响,并对添加谷氨酰胺酶的酱油进行了HS-SPME-GC-MS分析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添加谷氨酰胺酶可明显提高酱油原油的谷氨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全氮含量并调节γ-谷氨酰肽的种类及含量。添加谷氨酰胺酶对酱油原油的pH值和总酸含量有小幅度影响。HS-SPME-GC-MS分析表明,添加谷氨酰胺酶的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一定变化,醇类、醛类、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都有所增加,使酱油的滋味和气味更加丰富。感官评价显示添加谷氨酰胺酶可较大幅度提升酱油的鲜味强度,小幅度减弱酱油的苦味和增加酱油的酸味,对咸味、甜味的影响较小。该研究结果为谷氨酰胺酶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用激活酿造法提高酱油的生产效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激活酿造生产酱油的新方法,能提高米曲霉的孢子发芽率,增强抗菌能力,提高成曲中酶的活性,进而提高原料利用率,缩短酱油发酵生产周期。结果表明,采用该项技术,酱油的发酵时间缩短到10天以内,酱油中氨基氮的含量比对照工艺高10%到40%;所得酱油的色香味均达到优质酱油的要求,酱油的色泽为深红褐色,鲜味及香味超过一般工艺酿造的酱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