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基坑支护结构计算的位移土压力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坑支护结构的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与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有关.本文提出了位移土压力法,可考虑挡土桩墙侧向位移对土压力的影响,使挡土桩墙结构计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挡土结构侧土压力与水平位移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斌  胡立强 《建筑科学》2000,16(2):14-20
目前挡土结构侧土压力计算方法中,一般未考虑挡土结构位移对土压力的影响。而控制挡土结构位移,使土体不能达互极限平衡状态,正是实际基坑工程中的常见情况。本文通过一定数量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对不同挡土结构位移下,侧土压力由静止土压力逐步向主动土压力发展过程进行了测定,得出挡土结构位移和侧土压力强度值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考虑挡土结构侧向位移的侧土压力简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土压力计算是一个至今仍难以用理论计算做出精确解答的问题。在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土压力是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主要荷载,所以土压力的计算是支护结构设计的关键一步,不论是常规设计方法,还是弹性地基梁法都要先确定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特别是在大型基坑的开挖中能较正确地估计土压力对于确保工程的安全与顺利施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基坑工程设计中,无论是悬臂式支护结构,还是支撑的支护结构,土压力的计算多沿用运用于挡墙的Rankine土压力理论。但基坑工程(特别是有支撑的基坑)中的土压力明显区别于刚性挡土…  相似文献   

4.
按照经典土压力理论进行基坑支护设计,非饱和土地区基坑支护结构实测位移通常远小于设计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按非饱和土特性计算土压力。针对山西盂县某基坑工程实例,根据勘察报告与Van Genuchten模型确定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关系曲线。严格证明了总黏聚力法和卢宁吸应力法两种方法在计算非饱和土土压力时完全等效。应用非饱和土理论,考虑基质吸力的影响,计算支护结构土压力,按照规范方法计算支护结构变形。选取坑边超载较小的两工段,按照非饱和土土压力理论设计并施工灌注桩和SMW工法桩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非饱和土理论设计所得支护结构主动土压力有所减小而被动土压力有所增大,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远小于规范方法计算值,且更接近于实测值。本工程非饱和土饱和度变化范围内,按非饱和土理论计算所得支护结构受力和变形都在规范方法计算值80%以内。  相似文献   

5.
根据挡土墙后滑动楔体的力系平衡分析,导出了粘性土压力的一般计算公式,修正了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出的主动土压力偏大的误差,不仅使计算结果更能反映出挡土墙的实际受力,而且能降低工程造价。根据朗肯土压力理论设计计算挡土墙或基坑支护中的主动土压力都偏大,导致这些支挡结构  相似文献   

6.
土钉墙设计理论探讨与讨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 问题的提出 本文对基坑护壁采用土钉墙或喷锚支护的传统设计提出怀疑。所怀疑的不是朗肯土压力分布规律,而是这种计算与基坑稳定初始条件不符。土钉或喷锚不是支挡结构,而是与土组成共同承载结构──“钢筋土”结构。 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土体发生应力重新分布,引起周边土体变形。此时土钉或锚杆限制土体变形,产生相互作用。基于这样一个物理力学过程,本文提出用弹性力学来分析土钉墙的受力状态。将土钉墙视为承受土压力的结构,在土压力作用下求出墙内各点应力表达式,根据应力分布规律来设计土钉或锚杆参数及其布置。 基于前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考虑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和支护墙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特性 ,提出了一种合理模拟基坑施工过程的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分析的土抗力法。该方法在地基土抗力和土压力的模拟上优于现行的弹性地基梁法 ,使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李冰冰  杜延华 《山西建筑》2009,35(28):107-108
介绍了位移土压力理论,给出了引入位移土压力理论的支护结构变形计算,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指出对于小于5m的基坑,运用位移土压力理论计算变形效果不明显,对于大于5m的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对土压力的变化会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9.
基坑支护设计中,准确计算土压力是保障基坑支护安全的前提。而经典朗肯极限土压力计算,其支护结构所对应的极限位移值往往较大,超过了基坑工程实际所允许的最大位移量,故而采用极限土压力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采用横向受荷载桩的P-y曲线进行推导,并假设支护结构的位移按倒三角形分布,得到简化的位移土压力计算方法。通过与工程实际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该计算方法能更准确的分析基坑支护土压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层搅拌桩等嵌入式重力挡土结构稳定与变形的计算杨光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10)1前言深层搅拌桩挡土结构在软土地基的基坑支护中已逐步得到推广应用,但这种挡土结构的计算理论还不很成熟,目前的计算通常是把其作为一重力式挡土结构来验算其...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基坑支护体系的设计是基坑工程施工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压顶圈梁和支撑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的作用机理。在考虑变形的土压力计算模型基础上,将压顶圈梁视为一横向布置的弹性梁,提出了考虑压顶圈梁和支撑作用的整体计算方法。对典型算例的计算,得出桩体变形规律和支撑刚度及布置方式的影响。对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坑工程中,墙体在墙后土体压力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位移和挠曲变形,引起土压力重分布。文章针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工作特点和土体的具体情况,对朗肯土压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了有益探讨,指出朗肯土压理论在支护结构土压力计算上的不足。在充分考虑支护结构-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压力与墙体位移的关系曲线,并考虑土拱效应引起的应力重分布,得到了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方法,并通过工程中实测位移不断修正土压力值,能计算非极限状态下土压力的动态值。  相似文献   

13.
考虑土拱效应的土压力理论在桩锚支护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坑支护结构上实测的内力常常远比按经典土压力理论计算的要小,针对这一问题考虑土拱效应对桩锚支护结构土压力的影响,应用Handy提出的土压力计算原理来分析桩锚支护结构的土压力。计算结果表明:桩侧土压力与经典土压力分布不同,与实测结果比较相符;对于砂卵石地层桩锚式支护结构,用考虑土拱效应的土压力计算模型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4.
王旭东 《土工基础》2023,(1):64-67+73
基坑侧土压力的计算是基坑设计的关键,以极限状态和土压力直线分布为特征的朗肯、库仑土压力理论,虽然简单实用,但与实际的基坑力学特性分布不相符。考虑土体的变形、土体与支挡结构的变形,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基坑深度、不同的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的情况下,坑侧土压力的分布特性,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与转变特点,进而总结出侧土压力的转变与塑性屈服的关系,最后给出了剩余下滑力的公式及剩余下滑力系数。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钊  王协群 《地基处理》2002,13(1):37-40
在进行挡土结构的设计时,首先须计算作用在结构上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挡土结构的高度,土的性质和地下水位。例如基坑支护结构,墙后土体常常是饱和的,存在静水压力,甚至存在渗流的影响,在这些情况下,计算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和水压力。  相似文献   

16.
作用于支挡结构上的土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玉君 《建筑施工》2006,28(7):499-501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土压力与按刚性挡墙土压力理论计算结果差别很大,特别是深度大于15m的深基坑。对柔性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因素进行了评述与分析,指出影响基坑支挡结构土压力大小与分布的因素非常多,目前还没有从理论上得以根本解决,因此,以后的土压力计算方法应全面考虑到土体的结构、应力路径、时间等多种因素,以便对具体工程采用有针对性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7.
基坑支护结构全过程内力和变形分析的杆系有限元计算方法由于能模拟施工过程而在支护结构设计中广泛应用,但通过分析发现,从土压力分布的角度来说,目前所采用的梯形土压力分布模式只能用于无限均布地面荷载作用下的均质土基坑。本文对于有限地面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土基坑提出了合理的土压力计算方法,并与梯形土压力分布模式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李德吉  杨光华 《工业建筑》2004,(Z2):101-105
本文分析了采用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对基坑支护结构的侧向压力和结构内力的影响,论证了在目前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采用主动土压力计算即可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9.
张浩  李学宁  张维 《山西建筑》2003,29(16):23-25
通过土压力计算方法分析,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粘性土悬臂桩基坑支护的土压力,结构体系内力和位移的影响,提出了挡土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加设预应力锚杆的设计构思。  相似文献   

20.
斜插式桩板墙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墙后土体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发生自由变形,且墙后水体与外界完全连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护结构后方土压力的分布形式和桩后土拱的大小及位置。通过考虑土拱效应的卸荷拱法推导出了斜插式桩板墙板后土压力计算公式,将其公式所得理论计算值与模型试验实测值、ABAQUS分析值进行比对,得出所推导的斜插式桩板墙板后土压力公式对于该新型支挡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设计计算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