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背斜石炭系油气藏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烃源岩热演化史、构造形成演化史、储集岩的成岩作用史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巴什托普背斜石炭系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并建立了“下断上褶”的成藏构造模式.早期断裂的多期活动对巴什托普背斜石炭系油气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条件,促进了圈闭的形成,而且沟通了烃源岩与储集岩之间的联系,起着油气运移的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过井地震剖面上的前震旦系基底杂乱反射特征和下二叠统顶部的削截反射特征,结合地质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探讨了巴什托普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该构造的形成定期与深部的寒琥-奥陶系、石炭系油气源油气运移在时空上相匹配,从而形成了石炭系顶部的次生天然气藏和志留-泥盆系的原生油气藏。它们是这一地区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小渠子地区地面地质及山地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齐古构造主要是由燕山期与喜山期构造迭加,受强烈挤压冲断所致,背斜构造基本对称,保存较为完整;昌吉背斜、扎背斜与之具有一致性。油气主要来自其北部的昌吉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成藏期为燕山期,在喜山期油气藏遭受破坏,油气重新分配,并进入生油门限的侏罗系煤系低成熟油气相混。齐古-小渠子地区侏罗系、三叠系是目前盆地南缘最实的找油领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属于扎格罗斯盆地北段,为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通过详细分析该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形成环境、构造特征,认为受挤压构造环境下的前陆盆地演化影响,库尔德地区处于前陆盆地不同部位的油气藏类型不同,可划分为不受断层控制的油气藏和受断层控制的油气藏两个大类别,进一步分为七个子类别,其中库尔德地区油气有利勘探目标为基尔库克地块低褶皱带的逆冲背斜构造圈闭和下盘背斜构造圈闭;摩苏尔地块低褶皱带的低幅度背斜构造和转换断层构造有利于油气富集,但勘探程度较低,是未来油气勘探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5.
翟庆龙  吉双文 《录井技术》2002,13(1):54-57,65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出30潜山 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渤海圈闭资源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地质类比法预测渤海矿区内已发现圈闭的总资源量为31亿-35亿t, 除去已找到的12亿t油气地质储量,起码还有19亿-23亿t资源量有待发现,渤海油气勘探有良好的前景,这取决于已有勘探领域的扩大和新领域的开拓,凸起区披覆背斜构造和凹陷内浅层断裂背斜构造是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7.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依据三维地震和大量钻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下二门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恢复了构造控制下的油气成藏历史。下二门构造是一个被后期断裂复杂化的背斜,古近纪末期的构造运动在泌阳凹陷主要表现为挤压抬升并形成凹陷的褶皱构造格局,断层则形成于新近纪末期。其构造演化和油气成藏经历了3个阶段:a)廖庄期及廖庄期前沉积沉降阶段,发育低幅度的逆牵引背斜,核一—廖庄期发生早期油气缓慢充注;b)古近纪末期区域挤压隆升阶段,背斜幅度显著加大,油气快速充注形成古背斜-岩性油气藏;c)新近纪末期发生拉张断裂作用,背斜构造复杂化,古油气藏被破坏,油气沿断层调整运聚形成次生断层-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埕岛油田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埕岛油田的结晶基底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沉积基底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碎屑岩,埕岛油田是在潜山背景上发育的大型披覆构造,发育了潜山,构造,岩性,地层及岩性-构造等多种类型油气藏,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段,主要油气藏类型为大型披覆背斜油气藏,其成藏模式具有沿二级构造复式聚集的特点,根据油气聚集的构造位置,成藏模式可分为凸起主体,凸起陡坡,凸起缓坡及凹间高地聚集油气等4种类型,作为发育大型披覆背斜油气藏的凸起主体,良好的成藏条件决定了它成为埕岛油田最主要的油气聚集区,总结研究这种复式油气聚集特征,对于指导埕岛及其外围地区的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八仙构造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由于受早期基岩隆升和晚期冲断冲断褶皱双重作用其构造比较复杂,尤其是浅层构造受仙北断层控制,表现为背斜构造形态框架下形成复杂断块油气藏,认识中浅油气藏构造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对该油气藏今后的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东部大型碳酸岩盐油气藏勘探方向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东部,具有下部碳酸盐岩、上部碎屑岩地层层序和古隆起、中坳陷、晚稳定的构造发育史。上元古界—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油气资源雄厚;生储盖组合配置好,背斜构造和地层圈闭大,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优越。北部的群克低凸起(原孔雀河斜坡)和南部的塔东、罗南低凸起,分别是塔北隆起和塔中隆起向东的延伸部分,而且较塔北隆起和塔中隆起构造部位更高,是油气长期运移和聚集的指向。建议加强塔东和群克低凸起寒武系灰岩背斜油气藏和震旦系白云岩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过井地震剖面上的前震旦系基底杂乱反射特征和下二叠统顶部的削截反射特征, 结合地质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 探讨了巴什托普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该构造的形成定型期与深部的寒武一奥陶系、石炭系油气源油气运移在时空上相匹配, 从而形成了石炭系顶部的次生天然气藏和志留一泥盆系的原生油气藏。它们是这一地区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The geologic conditions of superimposed basins in China are very complicated. This is mainly shown by multi-phase structural evolution,multiple sets of source-reservoir-cap rock combinations,multiple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from source rocks,multi-cycle hydrocarbon enrichment and accumulation,and multi-phase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The enrichment,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ource rock kitchen,paleoanticline,regional cap ro...  相似文献   

13.
针对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油田生屑灰岩段钻井揭示出的油水倒置现象,应用油井动态生产资料和流体性质的对比研究,分析油藏的流体连通性;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查清储集层岩石学特征。研究油藏流体的异常高压成因,探索油气运移和超压的关系,最终建立新的油藏模式。指出,在调整中的油藏内部,是小型超压单元和物性致密带克服油水驱替压力,阻碍油气向斜坡高部位运移,形成"油水倒置"。并提出在麦盖提西部非构造油气勘探方向的和领域。  相似文献   

14.
陆梁隆起带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梁隆起带是在晚古生代准噶尔板块北缘陆缘岛弧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继承性正性构造单元,是油气运移的长斯指向,西侧的玛源二叠系列生油凹陷是主要的烃源区。三叠纪末期是古生化火山岩的第一次成藏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为三叠,侏罗系油气藏成藏期,晚白垩世后是古生代火山岩的第二次成藏期,火山岩,尤其是钙碱系列的英安岩,安山岩,储层物性好,是本区的主要储集区;碎屑岩储层虽很发育,但普遍物性差,上三叠统是区域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油气的勘探进展很快,在塔中地区围绕塔中I号坡折带有重要发现,特别是发现了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大面积富含油气。认为该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储层存在多期油气运移聚集,包括晚加里东期油气的聚集、晚海西期古油藏油气的调整转移和直接从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补充以及喜山期古油藏裂解天然气对早期油藏的气侵;塔中地区原油和凝析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上奥陶统中聚集的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与沿多套储层横向运移面来;塔中奥陶系油气藏之所以表现出外带为凝析气藏、内带为油藏的分布特征,主要与来源于外带下伏的的寒武系一下奥陶统古油藏的裂解气有关,也与Ⅰ号坡折带北侧的良里塔格组斜坡相古油藏的裂解气有关,这些天然气沿Ⅰ号坡折带向上运移,补充到位于Ⅰ号坡折带附近的礁滩复合体油气藏中,并对原来的油藏产生气侵,气侵程度的不同,或者形成凝析气藏,或者仍然保持油藏。  相似文献   

16.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在焉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年龄测定表明,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充注时间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两次成藏期:晚白垩世(107.8~67.8Ma)和始新世后(51.3~34.8Ma)。平面上各构造成藏期不尽相同,北部凹陷由南往北油气成藏时间依次变晚,宝南和宝中区块油藏形成于晚白垩世,油气来自晚燕山期的产物。宝北区块油藏形成于渐新世,油气来自于宝中区块原生油气藏的调整及喜山期的二次成烃。南部凹陷成藏期为晚白垩世晚期。纵向上同一构造带内,K-Ar年龄随埋深减小而变小,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构造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相似文献   

17.
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碳酸盐岩微地震相特征与储集层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碳酸盐岩(Tg2′和Tg2″反射波组)非均质性严重,非储集层段基本为强振幅连续微地震相,而储集层发育段为弱振幅的连续或不连续反射微地震相。利用目的层微地震相特征,可寻找有利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带。根据井下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段与过井地震剖面的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结果,建立了麦盖提斜坡微地震相特征与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段的相关模式。对斜坡西部群苦恰克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灰岩段底的Tg2′反射波组和斜坡东部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底的Tg2″反射波组进行微地震相分析,结合已知井下碳酸盐岩沉积相与储集层发育特征、储集层所处构造(古构造、现今构造)位置,预测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有利地区。研究认为群苦恰克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灰岩段岩溶发育带主要分布在巴什托普背斜构造带的西南翼;玛扎塔克构造带以南地区石炭系巴楚组生屑灰岩段有利储集层发育区主要分布在该区4个潜山区及其附近。图3参2(周路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崖21-1构造陵水组砂岩储层中的次生气态烃包裹体和同期盐水包裹体的精细分析并与崖13-1气田包裹体特征进行比较性研究,利用PVTsim软件模拟计算了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和压力,进而探讨储层古压力的演化与天然气充注的关系。结果表明,崖21-1构造渐新统陵水组储层大约在上新世早期压力系数已高达1.65(强超压),上新世晚期压力系数已达到1.98,推测超压形成时间大约开始于晚中新世早期,早于崖南凹陷斜坡崖城组烃源岩大量生排气阶段,妨碍了天然气的大量充注,未形成商业性气田。可见,精细地分析高压储层压力的演化及其与烃源灶生排烃高峰的关系,可减少高压成藏系统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9.
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变质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大民屯凹陷静安堡西侧低潜山储层裂缝以高角度缝为主,次为倾斜缝.裂缝的发育经历了中生代晚期早第三纪早、中期和早第三纪晚期两次大的形成期.物性分析表明,潜山变质岩储层基质孔隙度很低,一般只有1%~5%,渗透率大多低于1×10-3 μm2,因此这些基质孔隙对油气储集作用非常有限,构造裂缝是变质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裂缝的形成与发育程度受岩性、断层、埋深及古风化作用的影响,随着岩石中浅色矿物的增加,岩石脆性成分变多,岩石的宏观裂缝就越发育;越靠近断层和构造活动区,裂缝发育程度就越高;裂缝的有效性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变差,甚至成为无效裂缝;一般来说,潜山风化带顶面的裂缝较发育,但这些裂缝容易受到泥质的充填,极易成为无效裂缝.因此,潜山风化带的储集物性并不一定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恢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长7烃源岩在不同构造热演化阶段的原始成熟度,研究其生烃期次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长7烃源岩发生过3次生烃作用,第1次生烃作用发生在晚侏罗世.长7烃源岩Ro值为0.71%.进入大量生油阶段,但晚侏罗世晚期构造抬升作用使这次生烃产物破坏殆尽;第2次生烃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长7烃源岩R0值达0.89%,进入生油高峰阶段,是本区最重要的一次生油作用和成藏过程,与这次成藏事件相关的推覆构造圈闭是本区三叠系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古近纪晚期以来长,烃源岩由于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而再次深埋藏,马家滩断褶构造带存在第3次生油和晚期成藏的良好条件,与晚期断裂构造有关的复合油气藏是值得重视的勘探目标。图5表2参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